本草经集注的主要内容,本草经集注在线阅读电子书版
本草

本草经集注的主要内容,本草经集注在线阅读电子书版

国学杏林典籍学堂—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国学经典书籍推荐书目大全集下载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全部章节,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txt可以带走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手机下载用户选择浏览器打开–登录账号或直接购买—下载  既可!使用 电子书阅读器  阅读  效果更佳) 简介 本草经集注 南朝·梁 陶弘景 公元502-557年 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号贞白先生。南北朝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县东南)人。孝昌县令陶贞之子。陶氏自幼好学,年四、五岁以芦管为笔学书。十岁得葛洪《神仙传》,爱不释手,遂有学道修仙之想。刘宋末年,萧道成为相,荐陶弘景为诸王侍读。时陶氏尚不满二十岁,虽身在朱门,不与世人交往,唯以读书为务。因家贫,求改县令,不遂。永明十年(492年),脱朝服,挂于神武门,上表辞官,请入山修道。齐武帝诏许之,赐以布帛,敕命所在州县月给茯苓五斤、白蜜二升,以供服饵。自此,隐居句容县句曲山,立馆其中,自号“华阳陶隐居”。初从东阳道士孙游岳学符图、经法,后遍历名山寻访仙药,漫游于山水间,吟咏盘桓,留连忘归。永元初(499年),建三层楼,居其上层,唯一家童得至其所,遂益与世绝。梁武帝继位,甚器重之,屡召不至,而每有大事则使人咨询,时人称之为“山中宰相”。天监四年(505年),移居积金东涧,以辟谷、导引诸法养生。大同二年卒,时年八十一岁。诏赠太中大夫,谥“贞白先生”。弘景一生执迷于神仙之术,固不足取,然其研究阴阳、星算、冶炼、地理、医药诸学,对古代科技多有贡献。生平著述甚富,其中医学类有《神农本草经集注》(今存残本)、《养性延命录》(今存《道藏》本)、《效验方》、《太清草木集要》、《太清玉石丹药要集》、《药总诀》等,大都散佚不传。陶氏曾增补葛洪《肘后备急方》,编《肘后百一方》三卷,今存。 内容简介:《本草经集注》七卷,梁-陶弘景撰,约成书于5世纪末。此书以《神农本草经》为基础,补入魏晋年间诸名医增添的内容(即《名医别录》),加上陶弘景本人的注释而成。全书共收药物730种,其中《神农本草经》365种,《名医别录》365种。书前首列“序录”及作者释文,其下是药物各论,诸药分隶于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6类,又把基原不明或已经不用之药归入“有名未用”类。此分类法以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比《神农本草经》的三品分类法先进。在此书之前,世间流传的《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内容均较混乱,《本草经集注》采用统一体例整理各药条文,成为早期经典本草的范本。陶弘景注文及其创设的“诸病通用药”、“七情表”等,丰富了早期药学理论,并方便临床用药。书中用朱笔写《本经》,墨字书写《名医别录》,个人见解则用小字注于药物正文之后,使全书出处分明,源流清晰,后世药书多继承这种严格标注文献出处的传统,使中国本草学文献脉络明晰。作者在注文中补充大量有关药物形态、鉴别、产地、效用等内容,对确定药材品种,保证用药安全均有重要意义。另外,书中补充了众多药物制剂、炮炙、采收、剂量等资料,又在序录中设“解百药及金石等毒例”,此为最早之中药解毒专篇。总之,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所创立的本草分类法及新体例,多为后世本草著作所仿效。 《本草经集注》原书仅存残篇,因其主要内容被收入《证类本草》,故得以保存至今。现有日本森立之所辑《重辑神农本草经集注》七卷(1847年)、1961年尚志钧辑《本草经集注》传世。 序录上   隐居先生,在乎茅山岩岭之上,以吐纳余暇,颇游意方技,览本草药性,以为尽圣人之心,故撰而论之。旧说皆称《神农本草经》,余以为信然。昔神农氏之王天下也,画易卦以通鬼神之情;造耕种,以省煞害之弊;宣药疗疾,以拯夭伤之命。此三道者,历群圣而滋彰。文王、孔子,彖象繇辞,幽赞人天。后稷、伊芳尹,播厥百谷,惠被生民。岐、皇、彭、扁,振扬辅导,恩流含气。并岁逾三千,民到于今赖之。但轩辕以前,文本未传,如六爻指垂,画象稼穑,即事成迹。至于药性所主,当以识识相因,不尔何由得闻。至乎桐、雷,乃着在篇简。此书应与《素问》同类,但后人多更修饰之耳。秦皇所焚,医方、卜术不预,故犹得全录。而遭汉献迁徙,晋怀奔迸,文籍焚靡,千不遗一。今之所存,有此四卷,是其本经。所出郡县,乃后汉时制,疑仲景、元化等所记。又有《桐君采药录》,说其华叶形色。《药对》四卷,论其佐使相须。魏、晋以来,吴普、李当之等,更复损益。或五百九十五,或四百卅一,或三百一十九。或三品混糅。冷热舛错,草石不分,虫兽无辨,且所主治,互有多少。医家不能备见,则识智有浅深。今辄苞综诸经,研括烦省。以《神农本经》三品,合三百六十五为主,又进名医副品,亦三百六十五,合七百卅种。精粗皆取,无复遗落,分别科条,区kt物类,兼注名世用,土地所出,及仙经道术所须,并此序录,合为三卷。虽未足追踵前良,盖亦一家撰制。吾去世之后,可贻诸知音尔。《本草经》卷上序药性之本源,诠病名之形诊,题记品录,详览施用之。《本草经》卷中玉石、草、木三品,合三百五十六种。《本草经》卷下虫兽、果、菜、米食三品,合一百九十五种,有名无实三条,合一百七十九种。合三百七十四种上三卷,其中、下二卷,药合七百卅种,各别有目录,并朱、墨杂书并子注。大书分为七上药一百廿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中药一百廿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虚羸者,本中经。下药一百廿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三品合三百六十五种,法三百六十五度,一度应一日,以成一岁。倍其数,合七百卅名。本说如此。今案上品药性,亦皆能遣疾,但其势力和浓,不为仓卒之效,然而岁月将服,必获大益,病既愈矣,命亦兼申。天道仁育,故云应天。独用百廿种者,当谓寅、卯、辰、巳之月,法万物生荣时也。中品药性,治病之辞渐深,轻身之说稍薄,于服之者,祛患当速,而延龄为缓,人怀性情,故云应人。百廿种者,当谓午、未、申、酉之月,法万物熟成。下品药性,专主攻击,毒烈之气,倾损中和,不可恒服,疾愈则止,地体收煞,故云应地。独用一百廿五种者,当谓戌、亥、子、丑之月,兼以闰之,盈数加之,法万物枯藏时也。今合和之体,不必偏用,自随人患苦,参而共行。但君臣配隶,应依后所说,若单服之者,所不论耳。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摄。合和者,宜用一君、二臣、五佐,又可一君、三臣、九佐也。本说如此。案今用药犹如立人之制,若多君少臣,多臣少佐,则势力不周故也。而检世道诸方,亦不必皆尔。养命之药则多君;养性之药则多臣;治病之药则多佐。犹依本性所主,而兼复斟酌。详用此者,益当为善。又恐上品君中,复各有贵贱。譬如列国诸侯,虽并得称君制,而犹归宗周。臣佐之中,亦当如此。所以门冬、远志,别有君臣。甘草国老、大黄将军,明其优劣,不皆同秩。自非农岐之徒,孰敢诠正,正应领略轻重,为分剂也。药有阴阳配合,子母兄弟,根叶华实,草石骨肉。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当视之。相须、相使者良,勿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不尔,勿合用也。本说如此。案其主治虽同,而性理不和,更以成患。今检旧方用药,并亦有相恶、相反者,服之不乃为忤。或能复有制持之者,犹如寇、贾辅汉,程、周佐吴,大体既正,不得以私情为害。虽尔,恐不如不用。今仙方甘草丸,有防己、细辛;世方五石散,有栝楼、干姜,略举大者如此,其余复有数十余条,别注在后。半夏有毒,用之必须生姜,此是取其所畏,以相制耳。其相须、相使,不必同类,犹如和羹,调食鱼肉,葱、豉各有所宜,共相宣发也。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及有毒、无毒,阴干、曝干,采治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本说如此。又有分剂秤两,轻重多少,皆须甄别。若用得其宜,与病相会,入口必愈,身安寿延。若冷热乖衷,真假非类,分两违舛,汤丸失度,当瘥反剧,以至殆命。医者意也,喻如宰夫,以鳖为羹,食之更足成病,岂充饥之可望乎?故仲景每云∶如此死者,医杀之也。药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本说如此。又疾有宜服丸者,宜服散者,宜服汤者,宜服酒者,宜服膏煎者,亦兼参用,察病之源,以为其制耳。凡欲治病,先察其源,先候病机。五脏未虚,六腑未竭,血脉未乱,精神未散,食药必活本说如此。案今自非明医,听声察色,至乎诊脉,孰能知未病之病乎?且未病之人,亦无肯自治。故桓侯怠于皮肤之微,以致骨髓之痼。非但识悟之为难,亦信受之弗易。仓公有言∶“病不肯服药,一死也;信巫不信医,二死也;轻身薄命,不能将慎,三死也。”夫病之所由来虽多,而皆关于邪。邪者不正之因,谓非人身之常理,风、寒、暑、湿,饥、饱、劳、佚,皆各是邪,非独鬼气疾厉者矣。人生气中,如鱼之在水,水浊则鱼瘦,气昏则人疾。邪气之伤人,最为深重。经络既受此气,传以入脏腑,脏腑随其虚实冷热,结以成病,病又相生,故流变遂广。精神者,本宅身为用。身既受邪,精神亦乱。神既乱矣,则鬼灵斯入,鬼力渐强,神守稍弱,岂得不至于死乎?古人譬之植杨,斯理当矣。但病亦别有先从鬼神来者,则宜以祈祷祛之,虽曰可祛,犹因药疗致益,李子豫赤丸之例是也。其药疗无益者,是则不可祛,晋景公膏肓之例是也。大都神鬼之害人多端,疾病之源唯一种,盖有轻重者尔。《真诰》言∶“常不能慎事上者,自致百,而怨咎于神灵;当风卧湿,反责他于失福,皆是痴人也。”云慎事上者,谓举动之事,必皆慎思;饮食、男女,最为百之本。致使虚损内起,风湿外侵,以共成其害,如此岂得关于神明乎?唯当勤药治为理耳。若毒药治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什之,取去为度。本说如此。案盖谓单行一两种毒物,如巴豆、甘遂辈,不可便令至剂耳,依如经言。一物一毒,服一丸如细麻;二物一毒,服二丸如大麻;三物一毒,服三丸如小豆;四物一毒,服以数为丸。而毒中又有轻重,如野狼毒、钩吻,岂同附子、芫花辈耶?凡此之类,皆须量宜。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饮食不消以吐下药,鬼注蛊毒以毒药,痈、肿、疮、瘤以疮药本说如此。案今药性,一物兼主十余病者,取其偏长为本,复应观人之虚实补泻,男女老少,苦乐荣悴,乡壤风俗,并各不同。褚澄治寡妇、尼僧,异乎妻外家,此是达其性怀之所致也。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本说如此。案其非但药性之多方,节适早晚,复须修理。今方家所云∶先食、后食,盖此义也。先后二字,当作苏殿、胡豆之音,不得云苏田、胡苟音也。此正大反,多致疑或。又有须酒服、饮服、温服、冷服、暖服。汤有疏、有数,煮汤有生、有熟,皆各有法,用者并应详宜之。夫大病之主,有中风,伤寒,寒热,温疟,中恶,霍乱,大腹水肿,腹,下利,大小便不通,贲豚上气,咳逆,呕吐,黄胆,消渴,留饮,癖食,坚积,症瘕,惊邪,癫痫,鬼注,喉痹,齿痛,耳聋,目盲,金创,折,痈肿,恶疮,痔,瘿瘤;男子五劳七伤,虚乏羸瘦;女子带下,崩中,血闭,阴蚀;虫蛇蛊毒所伤。此皆大略宗兆,其间变动枝叶,各依端绪以取之。本说如此。案今药之所主,各只说病之一名。假今中风,中风乃数十种,伤寒证候,亦廿余条。更复就中求其例类,大体归其始终。以本性为根宗,然后配合诸证,以命药耳。病生之变,不可一概言之。所以医方千卷,犹未理尽。春秋以前及和、缓之书蔑闻,道经略载扁鹊数法,其用药犹是本草家意。至汉淳于意及华佗等方,今之所存者,亦皆修药性。张仲景一部,最为众方之祖宗,又悉依本草。但其善诊脉,明气候,以意消息之耳。至于刳肠剖臆,刮骨续筋之法,乃别术所得,非神农家事。自晋世以来,有张苗、宫泰、刘德、史脱、靳邵、赵泉、李子豫等,一代良医。其贵胜阮德如、张茂先、裴逸民、皇甫士安,及江左葛稚川、蔡谟、殷渊源诸名人等,并亦研精药术。宋有凡此诸人,各有所撰用方,观其指趣,莫非本草者。或时用别药,亦修其性度,非相逾越。《范汪方》百余卷,及葛洪《肘后》,其中有细碎单行经用者,所谓出于阿卷是。或田舍试验之法,殊域异识之术。如藕皮散血,起自庖人。牵牛逐水,近出野老。饼店蒜齑,乃下蛇之药。路边地松,为金疮所秘。此盖天地间物,莫不为天地间用,触遇则会,非其主对矣。颜光禄亦云∶诠三品药性,以本草为主。道经、仙方、服食、断谷、延年、却老,乃至飞丹转石之奇,云腾羽化之妙,莫不以药导为先。用药之理,又一同本草,但制御之途,小异世法。犹如粱、肉,主于济命,华夷禽兽,皆共仰资。其为生理则同,其为性灵则异耳。大略所用不多,远至廿余物,或单行数种,便致大益,是其深练岁积。即本草所云久服之效,不如世人微觉便止。故能臻其所极,以致遐龄,岂但充体愈疾而已哉!今庸医处治,皆耻看本草,或倚约旧方,或闻人传说,或遇其所忆,便揽笔疏之,俄然戴面,以此表奇。其畏恶相反,故自寡昧,而药类违僻,分两参差,亦不以为疑脱。偶而值瘥,则自信方验;若旬月未瘳,则言病源深结,了不反求诸已,详思得失,虚构声称,多纳金帛,非唯在显宜责,固将居幽贻谴矣。其五经四部,军国礼服,若详用乖越者,正于事迹非宜耳。至于汤药,一物有谬,便性命及之。千乘之君,百金之长,何可不深思戒慎耶?许世子侍药不尝,招弑贼之辱;季孙馈药,仲尼未达,知药之不可轻信也。晋时有一才情人,欲刊正《周易》及诸药方,先与祖纳共论,祖云∶“辩释经典,纵有异同,不足以伤风教,方药小小不达,便寿夭所由,则后人受弊不少,何可轻以裁断。”祖公此言,可谓仁识,足为水镜。《论语》云∶“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明此二法,不得复患今承藉者,多恃炫名价,亦不能精心研解,虚传声美,闻风竞往,自有新学该明,而名称未播,贵胜以为始习,多不信用,委命虚名,谅可惜也。京邑诸人,皆尚声誉,不取实录。余祖世以来,务敦方药,本有《范汪方》一部,斟酌详用,多获其效。内护家门,旁及亲族。其有虚心告请者,不限贵贱,皆摩踵救之。凡所救活,数百千人。自余投缨宅岭,犹不忘此。日夜玩味,恒觉欣欣。今撰此三卷,并《效验方》五卷,又《补阙葛氏肘后》三卷。盖欲永嗣善业,令诸子侄,弗敢失坠,可以辅身济物者,孰复是先。今诸药采治之法,既并用见成,非能自掘,不复具论其事,唯合药须解节度,列之如下。案诸药所生,皆的有境界。秦、汉以前,当言列国。今郡县之名,后人所改耳。自江东以来,小小杂药,多出近道,气势理,不及本邦。假令荆、益不通,则令用历阳当归,钱唐三建,岂得相似。所以治病不及往人者,亦当缘此故也。蜀药及北药,虽有去来,亦复非精者,又市人不解药性,唯尚形饰。上党人参,殆不复售;华阴细辛,弃之如芥。且各随世相竞,顺方切须,不能多备诸族,故往往遗漏。今之所存,二百许种耳。众医睹不识药,唯听市人,市人又不辨究,皆委采送之家。采送之家,传习治拙,真伪好恶莫测,所以有钟乳酢煮令白,细辛水渍使直,黄蜜蒸为甜,当归酒洒取润,螵蛸胶着桑枝,蜈蚣朱足令赤。诸有此等,皆非事实,世用既久,转以成法,非复可改,末如之何,又依方分药,不量剥治。如远志、牡丹,裁不收半;地黄、门冬,三分耗一。凡去皮除心之属,分两皆不复相应,病家唯依此用,不知更称。又王公贵胜,合药之日,悉付群下。其中好药贵石,无不窃遣。乃言紫石、丹砂吞出洗取,一片经数十过卖。诸有此等例,巧伪百端,皆非事实。虽复鉴检,初不能觉。以此治病,理难即效,斯并药家之盈虚,不得咎医人之浅拙也。本草采药时月,皆在建寅岁首,则从汉太初后所记也。其根物多以二月、八月采者,谓春初津润始萌,未冲枝叶,势力淳浓故也。至秋则枝叶就枯,又归流于下。今即事验之,春宁宜早,秋宁宜晚,其花、实、茎、叶,乃各随其成熟耳。岁月亦有早晏,不必都依本文矣。《经》说阴干者,谓就六甲阴中干之。依遁甲法,甲子旬阴中在癸酉,以药着酉地也。余谓不必然,正是不露日曝,于阴影处干之耳。所以亦有云曝干故也。若幸可两用,益当为善。古秤唯有铢两,而无分名。今则以十黍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成一两,十六两为一斤。虽有子谷黍之制,从来均之已久,正尔依此用之。但古秤皆复,今南秤是也。晋秤始后汉末以来,分一斤为二斤耳,一两为二两耳。金银丝绵,并与药同,无轻重矣。古方唯有仲景,而已涉今秤,若用古秤作汤,则水为殊少,故知非复秤,悉用今者尔。方有云分等者,非分两之分也,谓诸药斤两多少皆同耳。先视病之大小轻重所须,乃以意裁之。凡此之类,皆是丸散,丸散竟便依节度用之。汤酒中,无分等也。凡散药有云刀圭者,十分方寸匕之一,准如梧子大也。方寸匕者,作匕正方一寸,抄散取不落为度。钱五匕者,今五铢钱边五字者以抄之,亦令不落为度。一撮者,四刀圭也。十撮为一勺,十勺为一合。以药升分之者,谓药有虚实轻重,不得用斤两,则以升平之。药升合方寸作,上径一寸,下径六分,深八分。内散勿案抑,正尔微动令平调耳。而今人分药,多不复用此。凡丸药有云如细麻者,即今胡麻也,不必扁扁,但令较略大小相称耳。如黍粟亦然,以十六黍为一大豆也;如大麻者,即大麻子准三细麻也;如胡豆者,今青斑豆也,以二大麻子准之。如小豆者,今赤小豆也,粒有大小,以三大麻子准之。如大豆者,二小豆准之。如梧子者,以二大豆准之。一方寸匕散,蜜和得如梧子,准十丸为度。如弹丸及鸡子黄者,以十梧子准之。凡汤酒膏药,旧方皆云(敷汝反)咀(暴汝反)者,谓秤毕捣之如大豆者,又使吹去细末,此于事殊不允;药有易碎、难碎,多末、少末,秤两则不复均,今皆细切之,较略令如咀者,差得无末,而粒片调和,于药力同出,无生熟也。凡丸、散药,亦先细切曝燥乃捣之。又有各捣者,有合捣者,随方所言。其润湿药,如门冬、干地黄辈,皆先切曝,独捣令扁碎,更出细擘曝干。值阴雨,亦以微火烘之,既燥,小停冷仍捣之。凡润湿药,燥皆大耗,当先增分两,须得屑乃秤为正。其汤酒中不须如此。凡筛丸药,用重密绢令细,于蜜丸易成熟。若筛散草药,用轻疏绢,于酒服则不泥。其石药亦用细绢筛如丸者。凡筛丸、散药竟,皆更合于臼中,以杵研之数百过,视色理和同为佳。凡汤酒膏中用诸石,皆细捣之如粟米,亦可以葛布筛令调,并以新绵别裹内中。其雄黄、朱凡煮汤,欲微火令小沸,其水数依方多少,大略廿两药,用水一斗,煮取四升,以此为率。然则利汤欲生,少水而多取;补汤欲熟,多水而少取。好详视之,所得宁令多少。用新布,两人以尺木绞之,澄去泥浊,纸覆令密。温汤勿令铛器中有水气,于热汤上煮令暖亦好。服汤家小热易下,冷则呕涌。云分再服、三服者,要令力热势足相及。并视人之强羸,病之轻重,以为进退增减之,不必悉依方说。凡渍药酒,皆须细切,生绢袋盛之,乃入酒密封,随寒暑日数,视其浓烈,便可沥出,不必待至酒尽也。滓可曝燥,微捣,更渍饮之;亦可作散服。凡建中、肾沥诸补汤,滓合两剂,加水煮,竭饮之,亦敌一剂新药,贫人当依此,皆应先曝令燥。凡合膏,初以苦酒渍取,令淹,溲浃后,不用多汁,密覆勿泄。云时者,周时也,从今旦至明旦。亦有止一宿者。煮膏,当三上三下,以泄其焦势,令药味得出。上之使迎迎沸仍下之,下之取沸静乃上,宁欲小生。其中有薤白者,以两头微焦黄为候。有白芷、附子者,亦令小黄色也。猪肪勿令经水,腊月弥佳。绞膏亦以新布绞之。若是可服之膏,膏滓亦堪酒煮稍饮之。可摩之膏,膏滓即宜以薄病上,此盖贫野人欲兼尽其力。凡膏中有雄黄、朱砂辈,皆别捣细研如面,须绞膏竟乃投中,以物疾搅,至于凝强,勿使沉聚在下不调也。有水银者,于凝膏中,研令消散。有胡粉亦尔。凡汤酒中用大黄,不须细锉。作汤者,先水渍,令淹浃,密覆一宿。明旦煮汤,临熟乃以纳中,又煮两三沸,便绞出,则力势猛,易得快利。丸散中用大黄,旧皆蒸,今不须尔。凡汤中用麻黄,皆先别煮两三沸,掠去其沫,更益水如本数,乃纳余药,不尔令人烦。麻黄皆折去节,令理通,寸锉之;有小草、瞿麦五分锉之;细辛、白前三分锉之;丸散膏中,则凡汤中用完物,皆擘破,干枣、枝子、括蒌子之类是也。用细核物亦打碎,山茱萸、五味、蕤核,决明之类是也。细华子物,正尔完用之,旋复花、菊花、地肤子、葵子之类是也。米、麦、豆辈,亦完用之。诸虫先微炙,亦完煮之。唯螵蛸当中破之。生姜、夜干皆薄切。芒硝、饴糖、阿胶皆须绞汤竟,纳汁中,更上火两三沸,烊尽乃服之。凡用麦门冬,皆微润抽去心。杏仁、桃仁汤柔挞去皮。巴豆打破,剥皮,刮去心,不尔令人闷;石苇、辛夷刮去毛;鬼箭削取羽及皮;藜芦剔取根,微炙;枳实去其核,只用皮,亦炙之;椒去实,于铛器中微熬,令汗出,则有势力;矾石于瓦上若铁物中熬,令沸,汁尽即止,二石皆黄土泥包,使燥,烧之半日,令势热而解散。犀角、羚羊角皆刮截作屑。诸齿骨并炙捣碎之。皂荚去皮子炙之。凡汤、丸、散,用天雄、附子、乌头、乌喙、侧子,皆灰火炮炙,令微坼,削去黑皮乃秤之。唯姜附子汤及膏酒中生用,亦削去皮乃秤,直理破作七八片,随其大小,但削除外黑尖处令尽。凡汤、酒、膏、丸散,用半夏皆且完。以热汤洗去上滑,手之,皮释随剥去,更复易汤洗之,令滑尽。不尔,戟人咽。旧方廿许过,今六七过便足。亦可直煮之,沸易水,如此三过,仍洗毕便讫,随其大小破为细片,乃秤以入汤。若膏、酒、丸、散,皆须曝燥乃秤之也凡丸、散用胶,皆先炙,使通体沸起,燥乃可捣。有不沸处更炙之。丸方中用蜡皆烊,投少蜜中,搅调以和药。若用熟艾,先细擘,合诸药捣,令散;不可筛者,别捣内散中和之。凡用蜜,皆先火上煎,料去其沫,令色微黄,则丸经久不坏。克之多少,随蜜精粗。凡丸、散用巴豆、杏仁、桃仁、葶苈、胡麻诸有膏脂药,皆先熬黄黑,别捣令如膏。指视泯泯尔,乃以向成散,稍稍下臼中,合研捣,令消散,乃复都以轻疏绢筛度之,须尽,又纳臼中,依法治数百杵也。汤膏中用,亦有熬之者,虽生并捣破。凡用桂、浓朴、杜仲、秦皮、木兰辈,皆削去上虚软甲错,取里有味者秤之。茯苓、猪苓削除去黑皮。牡丹、巴戟天、远志、野葛等,皆捶破去心。紫菀洗去土皆毕,乃秤之。薤白、葱白除青令尽。莽草、石南草、茵芋、泽兰剔取叶及嫩茎,去大枝。鬼臼、黄连皆除根毛。蜀椒去闭口者及目熬之。凡野狼毒、枳实、橘皮、半夏、麻黄、吴茱萸,皆欲得陈久者。其余唯须新精。凡方云巴豆如千枚者,粒有大小,当先去心皮竟,秤之。以一分准十六枚。附子、乌头如干枚者,去皮竟,以半两准一枚。枳实如干枚者,去核竟。以一分准二枚。橘皮一分准三枚。枣有大小,以三枚准一两。云干姜一累者,以重一两为正。凡方云半夏一升者,洗竟,秤五两为正。云某子一升者,其子各有虚实轻重。不可通以秤准。皆取平升为正。椒一升,三两为正;吴茱萸一升,五两为正;菟丝子一升,九两为正;凡方云用桂一尺者,削去皮竟,重半两为正。甘草一尺者,重二两为正。凡方云某草一束者,以重三两为正。云一把者,重二两为正。凡方云蜜一斤者,有七合。猪膏一斤者,有一升二合。上合药分剂料治法。又案诸药,一种虽主数病,而性理亦有偏着。立方之日,或致疑混,复恐单行径用,赴急抄撮,不必皆得研究。今宜指抄病源所主药名,仍可于此处治,若欲的寻,亦兼易解。其甘苦之味可略,有毒无毒易知,唯冷热须明。今以朱点为热,墨点为冷,无点者是平,以省于烦注也。其有不入汤酒者,亦条于后也。 序录下   治风通用 防风防己秦胶独活芎 治风眩 菊花飞廉踯躅虎掌茯神白芷杜若 头面风 芎薯蓣天雄山茱萸莽草辛夷牡荆子本麋芜苍耳蔓荆子 中风脚弱 石斛钟乳殷孽孔公孽硫黄附子丹参甘竹沥大豆卷豉天雄侧子五加皮 久风湿痹 菖蒲茵芋天雄附子乌头细辛蜀椒牛膝天门冬术丹参石龙芮松叶茵陈松节 贼风挛痛 茵芋附子侧子麻黄芎萆狗脊白藓白芨苍耳猪椒杜仲 暴风瘙痒 蛇床子蒴乌喙蒺藜茺蔚子青葙子景天枫香藜芦 伤寒 麻黄葛根杏仁柴胡前胡大青龙胆芍药薰草升麻牡丹虎掌术防 大热 寒水石石膏黄芩知母白藓滑石玄参沙参苦参茵陈鼠李皮甘竹沥栀子蛇莓白颈蚯蚓粪汁大黄芒硝 劳复 鼠屎豉竹沥粪汁 温疟 恒山蜀漆鳖甲牡蛎麻黄大青防葵猪苓防己茵芋白头翁女青巴豆荛花白薇 中恶 麝香雄黄丹砂升麻干姜巴豆当归芍药吴茱萸鬼箭桃枭桃皮乌鸡蜈蚣 霍乱 人参术附子桂心干姜橘皮...
中医症状治疗学书籍–《七十二症辨治方法》
医经

中医症状治疗学书籍–《七十二症辨治方法》

国学杏林典籍学堂—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国学经典书籍推荐书目大全集下载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全文,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txt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手机下载用户选择浏览器打开–登录账号或直接购买—下载电子书既可阅读) 中医症状治疗学书籍–《七十二症辨治方法》 ○发热 翕翕发热为表热,风寒甫客皮肤烈;此为表热里无恙,无汗解发功方捷。 蒸蒸发热为里热,阳邪下陷入阴辙;譬之蒸笼气达外,有渴下之休跋涉。 又有表邪未罢症,欲传入里兴妖孽;里来作热难容受,半表半里发为热。 治法不外和为贵,伤寒重大不论舌;无汗麻黄汗桂枝,太阳分野别须知。 ○潮热 潮热有常如潮水,阳明荆棘使之然;潮于寅卯属肝木,其余仿此细思量。 消导疏通为治法,温能除热忌寒凉;又有劳伤潮热症,不比伤寒一样腔。 ○恶寒恶热 寒热往来 似疟非疟 寒热如何似往来,邪气分争胆受灾;恶寒以卜邪居表,恶热先知邪内栽。 若是邪居半里表,所以寒热有往来;日夜发作无定数,传过别经即不来。 又有似疟非疟症,有时作止亦安排;通用柴胡汤和解,误投下吐亦衰哉。 ○烦热 烦躁 感冒风寒或失表,变为烦热心中扰;又有烦热不同科,阳虚阴实所当晓。 阳实错乱心烦热,阴虚愤怒肾烦躁;烦则热轻燥热甚,烦躁先后分燥烦。 ○恶风 背恶风 伤风恶风寒恶寒,腠理不密致邪干;恶风悉属阳和气,不比阴阳有恶寒。 又有伤寒背恶风,背为阳会腹为阴;令背恶寒阳不足,姜活冲和所必宗。 ○头眩 头痛 项强 伤寒头痛与头眩,不比寻常部位召;邪在太阳头必痛,房劳只把补为君。 若是瘥家身体痛,发汗亡阳变作风;又有四肢不自便,病前病后补泻分。 ○痞满 结胸 胸膈满 无热恶寒发于阴,反不招来痞满形;按之不痛伤寒血,胸膈满分降无升。 发热恶寒发于阳,误下开门损寇然;按之方痛结胸小,不按自痛大堪伤。 热结胸兮烦且渴,寒结胸兮闷怕凉;水结胸中肿且汗,不轻误下别相商。 ○腹痛 腹满 小腹满 脾为中央戊巳土,太阴疾病腹受苦;阳毒为邪手足温,痛有停止言语纷。 满无稍长如斯已,阴毒生端又不同;腹满欲便无休息,满兼积瘀可消分。 ○无汗 盗汗...
中药功效快快记忆法第二版pdf云盘,中药快快记忆法电子版百度网盘
医经

中药功效快快记忆法第二版pdf云盘,中药快快记忆法电子版百度网盘

国学杏林典籍学堂—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全部章节,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百度网盘或txt可以带走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手机下载txt电子书用户选择浏览器打开–登录账号或直接购买—下载  既可!使用 电子书阅读器  阅读  效果更佳) 中药功效快快记忆法第二版pdf云盘,中药快快记忆法电子版百度网盘 这是位教中药学的老师,创编了一套“中药功效快快记忆法”,普通学生仅用十几个小时就能轻松愉快地记住三四百味中药的功效,而且不容易忘。十几年来,近万名学生用此法通过了各种中药学考试,用了都说好。  
《丛桂草堂医案》中医世家,《丛桂草堂医案》pdf
医经

《丛桂草堂医案》中医世家,《丛桂草堂医案》pdf

国学杏林典籍学堂—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国学经典书籍推荐书目大全集下载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全文,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txt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手机下载用户选择浏览器打开–登录账号或直接购买—下载电子书既可阅读) 《丛桂草堂医案》中医世家,《丛桂草堂医案》pdf 丛桂草堂医案   丛桂草堂医案 清 袁焯 序 先大父秀山公云。老医断病如老吏断狱。善断病者必善治病。前哲陆九芝云。案者断也。方者法也。惟能断而有法。乃可称方案。旨哉言乎。夫吾国医学之发明。其源古矣。周秦时代。医师诊病之法。大率注重于气色脉候。听声写形。详见素灵难经。后汉张仲景崛兴。 于望鼻色目色外。更注意语声呼吸以参合脉候症状。六朝至唐。如褚彦道孙思邈辈。则又重在明症候。询嗜好。察致疾之由来。辨病脏之虚实。相其老壮。酌其浅深。归本于博涉多诊。屡用三端。此周秦以迄晋唐。诊断术之大略也。厥后金元四大家。暨明之韩天爵陶节庵等。名医 起。则又兼审风土时令。以决病之阴阳燥湿。且兼施腹诊之法。佐望闻问切四诊之不逮。是又视周秦汉晋之时加详矣。清初江右喻嘉言出。乃主张先议病。后议药。取古人诊病之法而融会贯通之。凡风土时令。体质肥瘦。年龄长幼。病之新久。以及情志苦乐。脉症现状。莫不辨析毫芒。以审定其阴阳虚实。外感内伤。上下表里。何脏何腑。何因何症。然后采用古人七方中何方。十剂中何剂。规则谨严。有条不紊。盖至是而吾国医师诊病。乃有一定之规则。而颟顸卤莽妄投药饵之弊。赖以廓清。诚万世不祧之良法也。今日东西医家。 号称为实质的学派。解剖的智识。而窃观其诊断一方。多凭官能的诊断。及尿之外观沉渣。 与粪便咯痰。舌苔外貌。眼势体温体量。及器械上诊察之所得。其间泰半与吾国古法相通。 然后叹中医诊断术之精妙。殊未逊于西人。虽器械之用未备。而脉诊望诊问诊腹诊之法既精。则亦足以赅括之矣。况辨虚实。分气血。论攻补。昔贤发明。尤多独到之处,足补西医之缺。而惜乎解人难索也。袁君桂生。吴中之名医也。邃于医学。立论平允。学术精湛。而感慨淋漓。保存国粹之盛心。跃然纸上。可谓先得我心者矣。顷邮示其所着丛桂草堂医草。 属为之序。浏览一通。见其辨症剀切。用方工稳。每述一病。原原本本。剖析无遗。洵足开学人之智能。昔周学海氏有云。宋后医书。惟案最好看。不似注释古书之多穿凿也。每部医案中。必有一生最得力处。潜心研究。最能吸取众家之所长。余按医案一门。当推喻氏寓意草一书为冠。盖其案虽仅六十二条。而反复推论。务阐明其审症用药之所以然。较之诸家医案。但泛言某病用某药而愈者。甚相悬殊。前清四库全书提要赞其极有发明。足资开悟。近代名医如张石顽叶香严顾松园徐灵胎尤在泾俞东扶吴鞠通王孟英林 琴等。皆折衷其诊病之法。默收治疗之功。各发表于医案之内。今袁君此书。即仿喻氏体例而先议病。后议药。悉遵喻氏法程。且其中有学宋人及金元诸家者。有学明人及清之张叶徐魏吴王诸家者。亦有运用经方及自出新意者。洵能萃众家之长而神明变化者矣。宜乎批却导 。而恢恢乎游刃有余也。嗟乎。今之医风 然。颓敝极矣。出版之书。除一二译本而外。几如凤毛麟角。而入主出奴。于今为烈。滔滔天下。伊芳于胡底矣。安得全国医家。皆如君者起而振此坠绪也。序君之书。盖不禁百感横集已。 乙卯六月廿八日越医何肖严廉臣书于绍城卧龙山麓之宣化坊 自序 予家自先伯父昌龄公肆力于医。而家君继之。迄于今盖四十年矣。犹忆十岁时。家君遘热病家弟济生病中暑。壮热谵语。面赤烦渴。时家君远出未归。延郡中某老医治之。手甫按脉。 即大声告曰。此儿之病。危在夜半。恐不治。翌日家君自外归。命剖西瓜汁与饮。一汗而解。未尝不叹医药之关系如是其重。而专门名家之罕观为可憾也。十六岁后。先伯父以积劳病逝。家君又屡患肺病咳嗽咯血。呻吟床蓐。家庭之忧患日多。而予习医之志。因是益坚。遂发家中藏书。朝夕玩诵。家君又时为讲解。每治难病。必撮其大要。举以训示。凡诊察之奥。用药之精微。与夫鉴别死生。暨寒热攻补先后之次序。皆了如指掌。老人谆谆如蒙师之训学童。寒暑靡间。乐此不疲。数年以后。于医学始稍窥门径。于是益搜求旧籍。广购新书。凡坊间罕见孤行之本。以及管赵诸氏所译之西医书。均罗而置诸几案间。参观互证。久之遂别有会心。乃稍稍为人医治。丁未戊申两年。前清两淮盐运使司赵都转。与两江总督端制军。先后考试医学。友人陈君瑞辰等相约观光。谬获最优等证书。嗣侨寓京口。遂以医问世。 四方人士。不以予为固陋。竞来延诊。由是益有所考镜。既自幸。复自愧也。尝观吾国医学之历史。其学术精深之士。得力于社会个人之传习者为多。而政府提倡之力较少焉。非在上者不知提倡也。人材之出。本于山川灵秀。况医属专门科学。非学问阅历兼到。未易得其神髓。故吾国医书。皆以私家之著作为优。今虽世界交通。政治学术多效法欧西。医学一科亦采用西法。顾吾以为中华乃衣冠文物旧邦。先圣先贤所遗传之医学。自有其真精神在。决非他人之说所得而摇撼之。今而后欲求吾国医学之发达。仍必赖私家之纂述以相为辅助。予不敏。窃尝有志于此。顾以兹事体大。尚须有待。去年十月。家弟济生书来。嘱将平时治验方案。勒为一书。以供研究。人事倥偬。未遑议及。今夏济生复以为言。而知交中亦有借钞者。爰择要编次。不分门类。题曰丛桂草堂医草。盖仿卢氏之芷园臆草。与喻氏之寓意草云。虽区区一得。未足方此二家。而十年经验。或可为医林之借镜欤。 岁在甲寅六冬前一日江都袁焯桂生氏识于京口寓次 卷一 镇郡陶骏声君令阃。肿胀呕吐。缠延月余。先是胎前足肿。产后肿益甚。咳嗽呕吐。经此间诸名医治之。叠进舟车丸。五皮饮。栝蒌薤白白酒汤。及八珍汤等弗效。且面目肢体悉肿。腹胀如鼓吐后亦能饮食。诊其脉弦滑而有胃气。言语亦甚清晰。初用小半夏汤加干姜、五味子。及浓朴半夏甘草人参汤。枳术汤等。无大效。且呕吐大发。其时有人荐他医治之。 亦膈闷塞。则知病将复发。必吐出痰水数碗。然后始觉宽畅。近日又觉闷塞异常。呼吸几不能通。今虽吐后。犹嫌闷塞。咳嗽不得卧。予沉思久之。恍然曰。此肺中气管为痰饮闭塞不得通也。气管之所以闭塞者。缘腹胀溺少。胃中及膈膜间均为痰饮充塞之地。 膈中痰饮充塞。则溢于肺中气管。肺中气管亦充塞则激而上出而为呕吐。以故盈盆盈碗。皆痰涎水沫。痰水既出。则膈膜肺胃等处皆松。故知饥能食。待数日后痰水聚多。又复作矣。是则此病之真谛也。治法以驱痰饮为要。而驱肺中气管之饮为尤要。苦思半晌。为立一方。用三子养亲汤。合二陈汤。加麝香五厘和服。以白芥子能横开肺中之饮。麝香香窜。能通气管及膈膜间之闭塞。 且能止吐。明日复诊。述昨药服后。觉药性走窜不已。上窜至咽。下窜至小腹。胸博尤觉窜走。随窜随呕。吐出痰涎甚多。半夜未能安枕。而胸闷觉宽。呼吸便利。呕吐亦止。盖气管之闭塞通矣。遂以原方去麝香。接服三剂。而胸次大舒。咳嗽亦减。仍以原方加冬虫、夏草、北沙参、生姜、红枣。又三剂而浮肿亦消。咳嗽大定。但腹胀如故。坚满不舒。乃停煎剂。每日单服禹余粮丸二次。每服三钱。忌盐酱等物。五日后胀渐消。十日后胀消及半。而精神疲惫。自觉心内及脏腑空虚。盖饮滞消而气血虚也。令以前丸减半服。并以参、术、归、芍、山药、茯苓等煎剂相间服之。不十日而胀全消。病竟愈。闻者莫不叹服。迄今六年。病未复发。且已经孕育矣。 庚戌四月广安祥糖栈。袁尧宽君患温病。初由章绶卿君延医。服药数剂。病未大减。嗣章君往江北放赈。转荐予治。壮热谵语。见人则笑。口渴溲赤。每日只能进薄粥汤少许。舌苔黄薄而干燥无津。体胖脉息滑数。右部尤甚。盖温病也。热邪蕴伏日久。蓄之久而发之暴。故病情危重若是。治法当以解热为主。而佐以豁痰润燥。方用三黄石膏汤。合小陷胸汤。去麻黄、豆豉、半夏。加贝母、连翘、青蒿、梨汁。接服二日。热未大退。至第三剂后。乃作战汗而解。但余热未清。复以前方去石膏、芩、连、栝蒌。加苡仁、滑石、芦根、花粉、沙参等清化余邪。数剂而瘥。凡温病之解多从战汗。刘河间吴又可发之于前。叶天士王九峰畅之于后。证以予所经历。洵精确不易之学说也。盖前人于此。皆从经验中得来。惟必俟服药多剂。始能奏功。而作汗之时。必先战栗。其状可骇。医家当此。何可无定识定力耶。 金峙生君令堂。年近五旬。发热身痛。舌苔白腻。溲热胸闷脉滑。予初以三仁汤加连翘、山栀。接服两剂。热愈甚。口渴心烦。舌苔转燥。脉亦转数。盖伏邪病热。邪蕴伏甚重。遂易方。以黄芩、栝蒌、地骨皮、青蒿各三钱。连翘、知母各四钱。木通一钱。银茈胡二钱。芦根、茅根、鲜生地各一两。梨汁一酒钟和服。一剂热少平。二剂后。病患忽战栗恶寒。震动床帐。盖欲作战汗也。病家误会。谓药之误。议延他医。幸其弟陶骏声君来告。速予往救。 予谓此战汗也。病退之机。不可妄动。及予至其家。则战栗已止。身出大汗。而脉静身凉。 神气亦甚安静。但觉疲倦而已。随用薄粥汤与饮。以扶胃气。并以沙参、麦冬、百合、苡仁、石斛、花粉、甘草、茯苓等调养两日而痊。 庚戌四月。史汉泉君患温病。昏沉不语。面垢目赤。鼻孔如烟煤。壮热烁手。汗 然。舌苔黑燥。手臂搐搦。两手脉数疾。溲赤。问不能言几日矣。曰。昨犹谵语。今始不能言。然大声唤之。犹瞠目视人。问近日大便通否。曰。始病曾泄泻。今不大便已三日矣。问服何药。 则取前医之方示予。盖皆不出银翘散。三仁汤。增液汤之范围。予谓此热病未用清药。阳明热极胃家实之病也。非下不可。乃与调胃承气汤。合三黄石膏汤。去麻黄、豆豉。加犀角、蒌仁。接服两剂。竟未得下。惟矢气极臭。溲色若血。神识较清。而身热舌黑如故。原方去元明粉、大黄。加鲜生地、并令恣饮梨汁、莱菔汁。于是热减神清。黑苔渐退。脉息亦较平。时吐粘痰。目睛转黄。遂改用小陷胸汤加芦根、茅根、青蒿、菖蒲、竹茹、贝母、冬瓜仁、木通等芳香清洌之品。以分消膈中痰热。接服四剂。胸博头项间遍出白 。如水晶珠。腹部腿畔亦发白 。于是身热全清。知饥进粥。但精神疲弱耳。复以西洋参、麦冬、石斛、苡仁、贝母、竹茹、枇杷叶等调养数日。始解黑燥屎数次。当时两进大黄。而不下者。盖其戚友中有知医者。潜将大黄减去一钱。每剂只用二钱。故但有解毒之功。而无攻下之力。而奏效亦较缓也。然究胜于粗工之滥用硝黄。而偾事者矣。 姚某子十五岁。三月间由学校归家。自觉恶寒欲睡。旋即发热头痛。身痛谵语。不能识人。 按其脉滑数。溲赤。当以栀豉汤银翘散出入为方。下午四时复诊。神昏谵语如故。身热自汗然不止。面赤口渴欲饮水。脉息滑而不数。舌苔薄腻。不黄不燥。因思伤寒论云。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而面赤神昏。又皆当下之症。遂改用小承气汤。 大黄三钱、浓朴五分、枳壳二钱。加黄芩、连翘、知母各二钱。服后解大便两次。神清安睡。汗止热解。自能起坐。知饥欲食。其家以为病愈。不复延诊。越三日。复发热有汗。口渴。 脉滑数。与白虎合小陷胸汤。石膏用三钱。服后热退神清。惟咳嗽痰中带血而已。复与泻白散加黄芩、知母、茅根等二剂全愈。 张兆魁君室人。年约三旬。体质瘦小。发热谵语。口渴心烦。欲食冷物。胸闷溲热。舌苔黄腻不燥。两脉俱数。与小陷胸汤加茈胡、黄芩。不效。烧热益甚。遂改用凉膈散。大黄、元明粉各用三钱。服后得下两次。并得战汗而热全退。...
三申道长《玄隐遗密》电子版,《玄隐遗密》原文pdf百度云下载
医经

三申道长《玄隐遗密》电子版,《玄隐遗密》原文pdf百度云下载

国学杏林典籍学堂—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国学经典书籍推荐书目大全集下载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数个章节,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PDF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三申道长玄隐遗密电子版,玄隐遗密原文pdf下载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数个章节,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PDF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脉书全文原文古本《脉语》
医经

脉书全文原文古本《脉语》

国学杏林典籍学堂—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全部章节,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百度网盘或txt可以带走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手机下载txt电子书用户选择浏览器打开–登录账号或直接购买—下载  既可!使用 电子书阅读器  阅读  效果更佳)  
明清名医全书大成下载
医经

明清名医全书大成下载

《明清名医全书大成》是一部综合性的医学典籍,汇集了明清两代众多名医的医学理论及实践经验。全书不仅为后人保存了大量的中医知识,也体现了明清时期中医学的繁荣与发展。本文将对《明清名医全书大成》进行简要分析,探讨其内容结构、特色,以及在当前中医学中的意义。 内容与结构 《明清名医全书大成》按照不同的医学门类和疾病种类进行了分类整理。书中内容覆盖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领域,涵盖了诊断、治疗以及方药配伍等方面的知识。全书不仅辑录了名医的医学论著,还包括了其医案和临床经验,使得医学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特色与创新 《明清名医全书大成》的一大特色是汇集了大量的临床案例和经验之谈,这些多为名医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诊治心得。书中不乏创新的治疗方法和方药使用,这些医学发现对后来的医学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疑难杂症的诊断和治疗上,这些名医的智慧为解决当时医学难题提供了重要参考。 影响与评价 《明清名医全书大成》对后世的中医学具有显著的影响。它不仅是中医学研究者的宝贵资源,更成为中医教育中的重要教材之一。书中编辑的原则和方法,对于后来的医书编纂也起到了引领示范的作用。此外,书中对中药的考证与应用也为现代中药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材料。 现代应用 尽管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但《明清名医全书大成》中所蕴含的医学理念和方法依然对现代中医学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现代医学研究者在探索中医学理论时,常常参考这些古籍中的精华,用以指导临床实践或是进行新药的开发。它不只是医学历史的一部分,更是活生生的医学财富。 《明清名医全书大成》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保存了明清两代名医的宝贵医学知识与经验,而且为现代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它揭示了一个时代中医学的面貌,同时也搭建了一座连接古今医学的桥梁。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对于这一古籍的研究和应用应更加深入,以充分挖掘其在现代医学中的潜在价值。  
《类证治裁》在线阅读,《类证治裁》pdf下载百度云网盘
医经方剂论

《类证治裁》在线阅读,《类证治裁》pdf下载百度云网盘

国学杏林典籍学堂—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国学经典书籍推荐书目大全集下载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全文,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txt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手机下载用户选择浏览器打开–登录账号或直接购买—下载电子书既可阅读) 《类证治裁》在线阅读,《类证治裁》pdf下载百度云网盘 类证治裁 本书为清代医家林珮琴编者,首刊于咸丰元年,是一部具有较高临床价值的参考书。 全书8卷,设卷首一卷。除卷首为论述医理外,其他各卷主要载内科、杂病、外科、五官科及妇科的各种疾病。每一病下概要而明晰地论述了病因、病机、证候特点、脉象及选用的治法和方药。同时每病大多附有医案,提供了自己的临床心得, 其中有的是与他人同治一人,同用一方,而只是药量稍加变化 ,收效却相当显著,充分揭示了作者丰富的临床经验。 本书的特点是理论联系实际,突出了中医“活”的灵魂。同时证候翔备,用药精当,全书理法方药通融一体。近代医家曾誉之为“实用内科学”、“教科书”,这不难看出它的独到之处。 兹以初刻本为底本,又广搜校本,整理刊行,以飨读者。 ============================================================================== 序 林佩琴,字云和,号羲桐,清代丹阳(今属江苏)人。出生于1722年(清干隆三十七年),卒于1839年(清道光十九年),享年67岁。嘉庆戊辰(1808年)应恩科乡试中经魁(五名内举人),文章脍灸人口。己巳(1809年)后进而学医,后业于孙庆曾(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五肿胀门),精于医术,融会贯通《灵枢》、《素问》、《难经》诸书,而不泥古。白天教授生徒,灯下披阅方书,历数十年。他虽然不以医为专业,但是诊治病人很多。晚年请病人归还药方,选择其中重要的立医案,题为《证治类裁》,凡八卷,并附外科。此书分门别类,前面是论述,药方次之,医案又次之。根据经典著作立论、用方,与《沉氏尊生书》体裁大略相同。此外,他还着有《米燕草堂四书文》五百余篇、《来燕草堂古文》二卷、《骈体文》二卷、《高卧楼古今体诗》二卷、《百鸟诗》一卷、《诗余》一卷。他的儿子林芝本,字筠石,也按医传行医。(见《羲桐府君传略》) 林佩琴博学通医,而不以医为专业,可作为儒医者代表。他的《类证治裁》一书,分门别类、前论、次方、后案,与《沉氏尊生书》体裁相仿,而言简法备,较之沉书更为明晰。 卷之一 中风(真中风类中风) 编号1〔口噤〕—-5页1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一中风(真中风类中 风)〕 名词解释 足阳明之经上夹口, 风寒乘虚袭 入。则挛急口噤。(先用乌梅肉、冰片、生 南星为末擦牙, 其噤可开)宜竹沥、姜汁调 (苏合香丸灌, 再用巴豆油纸卷皂角末, 烧 烟熏入鼻中。人事自省)编号2〔痰壅〕—-5页5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一中风(真中风类中 风)〕 名词解释 宜吐之。(稀涎散加橘红或姜盐汤 灌之,以鹅翎探吐.或三圣散瓜蒂散加蝎吐之) 后用(星香散、二陈汤、涤痰汤、导痰汤) 挟虚, 加(参、耆、竹沥)挟寒。加(桂、 附、姜汁)脾虚呕痰。(六君子汤、异功散) 中气虚。(理中汤、温胃饮) 编号3〔口眼喎僻〕—-5页9行 出处...
郑氏针灸全集微盘下载,郑氏家传针法的手法特点 – 郑魁山(第2版)
医经

郑氏针灸全集微盘下载,郑氏家传针法的手法特点 – 郑魁山(第2版)

国学杏林典籍学堂—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国学经典书籍推荐书目大全集下载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全部章节,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百度网盘或txt可以带走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手机下载txt电子书用户选择浏览器打开–登录账号或直接购买—下载  既可!使用 电子书阅读器  阅读  效果更佳) 郑氏针灸全集微盘下载,郑氏家传针法的手法特点 – 郑魁山(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