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隐遗密黄帝内经下载,玄隐遗密黄帝内经 百度网盘
医经

玄隐遗密黄帝内经下载,玄隐遗密黄帝内经 百度网盘

国学杏林典籍学堂—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国学经典书籍推荐书目大全集下载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数个章节,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PDF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玄隐遗密黄帝内经下载,玄隐遗密黄帝内经 百度网盘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数个章节,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PDF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医方集解》全文在线阅读,《医方集解》pdf网盘下载txt
医经

《医方集解》全文在线阅读,《医方集解》pdf网盘下载txt

国学杏林典籍学堂—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国学经典书籍推荐书目大全集下载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全文,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txt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手机下载用户选择浏览器打开–登录账号或直接购买—下载电子书既可阅读) 《医方集解》全文在线阅读,《医方集解》pdf网盘下载txt 医方集解 《医方集解》(公元 1682 年)清.汪昂(讱庵)著。二十一卷。 本书把方剂分为 21 门,收正方常用方 320 余,附方更多 ,注释扼要。 补养之剂 发表之剂 涌吐之剂 攻里之剂 表里之剂 和解之剂 理气之剂 理血之剂 祛风之剂 祛寒之剂 清暑之剂 利湿之剂 润燥之剂 泻火之剂 除痰之剂 消导之剂 收濇之剂 明目之剂 痈疡之剂 经产之剂 救急良方 勿药元诠 补养之剂   {补者,补其所不足也,养者,栽培之,将护之,使得生遂条达,而不受戕贼之患也,人之气禀,罕得其平,有偏於阳而阴不足者,有偏於阴而阳不足者,故必假药以滋助之,而又须优游安舒,假之岁月,使气血归於和平,乃能形神俱茂,而疾病不生也,经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鬬而铸兵,不亦晚乎,故先补养,然补养非旦夕可效,故以丸剂居前,汤剂居后。} 六味地黄丸{补真阴,除百病,钱氏仲阳因仲景八味丸减去桂附,以治小儿,以小儿纯阳,故减桂附,今用通治大小证。}治肝肾不足,真阴亏损,精血枯竭,憔悴羸弱,腰痛足酸,自汗盗汗,水泛为痰。〔仲景曰,气虚有痰,宜肾气丸补而逐之,丹溪曰,久病阴火上升,津液生痰不生血,宜补血以制相火,其痰自除。〕发热欬嗽。〔肾虚则移热於肺而欬嗽,按之至骨,其热烙手,骨困不任为肾热。〕头晕目眩。〔直指方云,淫欲过度,肾气不能归元,此气虚头晕也,吐衄崩漏,脾不摄血,致血妄行,此血头晕。〕耳鸣耳聋,遗精便血,消渴淋沥,失血失音,舌燥喉痛,虚火牙痛,足跟作痛,下部疮疡等证。〔诸证皆由肾水不足,虚火上炎所致,详註分见各门。〕 地黄〔砂仁酒拌九蒸九晒八两〕、山茱肉〔酒润〕、山药〔四两〕、茯苓〔拌乳〕、 丹皮、泽泻〔三两〕、蜜丸,空心盐汤下,冬酒下,钱氏加减法,血虚阴衰,熟地为君,精滑头昏,山茱为君,小便或多或少,或赤或白,茯苓为君,小便淋沥,泽泻为君,心虚火盛及有瘀血,丹皮为君,脾胃虚弱,皮肤乾濇,山药为君,言为君者,其分用八两,地黄只用臣分两。此足少阴厥阴药也,熟地滋阴补肾,生血生精,山茱温肝逐风,濇精祕气,牡丹泻君相之伏火,凉血退蒸。〔李时珍曰,伏火即阴火也,阴火即相火也,世人专以黄蘗治相火,不知丹皮之功更胜也,丹者南方火色,牡而非牝,属阳故能入肾,泻阴火,退无汗之骨蒸。〕山药清虚热于肺脾,补脾固肾。〔能濇精。〕茯苓渗脾中湿热,而通肾交心,泽泻泻膀胱水邪,而聪耳明目。〔解见后註.〕六经备治,而功专肾肝,寒燥不偏,而补兼气血,苟能常服,其功未易殚述也。{或谓肾气丸为补水之剂,以熟地大补精血故也,不知精血足则真阳自生,况山药茱萸,皆能濇精固气,气者火也,水中之火,乃为真阳,此剂水火兼补,不寒不燥,至平淡,至神奇也,或曰肾气丸实补肝药也,肾为肝母,子虚则补母之义,古云,肝肾之病,同一治也,昂按肾气丸熟地温而丹皮凉,山药濇而茯苓渗,山茱收而泽泻泻,补肾而兼补脾,有补而必有泻,相和相济,以成平补之功,乃平淡之神奇,所以为古今不易之良方也,即有加减,不过一二味,极三四味而止,今人多拣本草补药,任意加入,有补无泻,且客倍於主,责成不专,而六味之功反退处於虚位,失制方之本旨矣,此后世庸师之误也,李士材曰,用此方者,有四失,地黄非怀庆则力薄,蒸晒非九次则不熟,或疑地黄之滞而减之,则君主弱,或恶泽泻之泻而减之,则使力薄,故归咎於药之无功,毋乃愚乎,按择泻本经云聪耳明目,为其能渗下焦之湿热也,湿热既除,则清气上行,故能养五脏,起阴气补虚损,止头旋,有聪耳明目之功,是以古方用之,今人多以昏目疑之,盖服之太多,则肾水过利而目昏,若古方配合,多寡适宜,未易增减也。本方煎服名六味地黄汤,治同。{赵养葵作医贯,专用此汤大剂治病,且云即以伤寒口渴言之,邪热入於胃府,消耗津液,故渴,恐胃汁乾,急下之以存津液,其次者,但云欲饮水者不可不与,不可多与,别无治法,纵有治者,徒知以芩连栀蘗麦冬五味花粉,甚则石膏知母,此皆有形之水,以沃无形之火,安能滋肾肝之真阴乎,若以六味地黄大剂服之,其渴立愈,何至传至少阴而成燥实坚之证乎,昂按以地黄汤治伤寒,亦赵氏之创见也。}本方加附子肉各一两,名桂附八味丸。〔崔氏〕治相火不足,虚羸少气,王冰所谓益火之原以消阴翳也,尺脉弱者宜之。{李士材曰,肾有两枚,皆属於水,初无水火之别,仙经曰,两肾一般无二样,中间一点是阳精,两肾中间,穴名命门,相火所居也,一阳生於二阴之间,所以成乎坎而位於北也,李时珍曰,命门为藏精系胞之物,其体非脂非肉,自膜裹之,在脊骨第七节两肾中央,系着于脊,下通二肾,上通心肺贯脑,为生命之原,相火之主,精气之府,人物皆有之,生人生物,皆由此出,内经所谓七节之旁中有小心是也,以相火能代心君行事,故曰小心,昂按,男女媾精,皆非禀此命火以结胎,人之穷通寿夭,皆根於此,乃先天无形之火,所以主云为而应万事,蒸糟粕而化精微者也,无此真阳之火,则神机灭息,生气消亡矣,惟附子肉桂,能入肾命之间而补之,故加入六味丸中,为补火之剂,有肾虚火不归经,大热烦渴,目赤脣裂,舌上生刺,喉如烟火,足心如烙,脉洪大无伦,按之微弱者,宜十全大补汤,吞八味丸,或间燥热如此,复投桂附,不以火济火乎,曰,心包相火附於命门,男以藏精,女以系胞,因嗜欲竭之,火无所附,故厥而上炎,且火从肾出,是水中之火也,火可以水折,水中之火,不可以水折,桂附与火同气而味辛,能开腠理,致津液,通气道,据其窟宅而招之,同气相求,火必下降矣,然则桂附者,固治相火之正药欤,八味丸用泽泻,寇宗奭谓其接引桂附,归就肾经,李时珍曰,非接引也,茯苓泽泻,皆取其泻膀胱之邪气也,古人用补药必兼泻邪,邪去则补药得力,一阖一闢,此乃玄妙,后世不知此理,尊一於补,必致偏胜之害矣,汉武帝病消渴,曾服此丸,喻嘉言曰,下消之证,饮水一斗,小便亦一斗,故用此以折其水,使不顺趋,夫肾水下趋则消,肾水不上腾则渴,舍此安从治哉,金匮又用此方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又治妇人转胞,小便不通,更其名为肾气丸,盖取收摄肾气归元之义。}本方加黄蘗知母各二两,名知蘗八味丸,治阴虚火动,骨痿髓枯,王冰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也,尺脉旺者宜之。{此以补天一所生之水也,朱丹溪曰,君火者,心火也,人火也,可以水灭,可以直折,黄连之属可以制之,相火也,天火也,龙雷之火也,阴火也,不可以水湿折之,当从其类而伏之,惟黄蘗之属可以降之,按知蘗八味丸与桂附八味丸,寒热相反,而服之者皆能有功,缘人之气禀不同,故补阴补阳,各有攸当,药者原为补偏救弊而设也,医贯曰左尺脉虚细数者,是肾之真阴不足,宜六味丸以补阴,右尺脉沉细数者,是命之相火不足,宜八味丸以补阳,至於两尺微弱,是阴阳俱虚,宜十补丸,此皆滋先天化源,自世之补阴者,率用知蘗反戕脾胃,多致不起,不能无憾,故特表而出之,又曰,王节斋云,凡酒色过度,损伤肺肾真阴者,不可过服参耆,服多者死,盖恐阳旺而阴消也,自此说行而世之治阴虚欬嗽者,视参耆如砒鸩,以知蘗为灵丹,使患此证者,百无一生,良可悲也,盖病起房劳,真阴亏损,阴虚火上故欬,当先以六味丸之类补其真阴,使水升火降,随以参耆救肺之品,补肾之母,使金水相生,则病易愈矣,世之用寒凉者,固不足齿,间有知用参耆者,不知先壮水以制火,而遽投参耆以补阳,反使阳火旺而金益受伤,此不知后先之着者也。}本方加桂一两,名七味地黄丸,引无根之火,降而归元,本方加五味三两,名都气丸,治劳嗽,〔益肺之源以生肾水,再加桂亦治消渴。〕本方加五味二两,麦冬三两,名八仙长寿丸,再加紫河车一具,并治虚损劳热。〔河车名混沌皮,本人之血气所生,故能大补气血〕本方加杜仲〔薑炒〕牛膝〔酒洗〕各二两,治肾虚腰膝酸痛。本方去泽泻,加益智仁三两,〔盐酒炒〕治小便频数,〔益智辛热,濇精固气。〕本方用熟地二两,山药、山茱、丹皮归尾、五味、柴胡、各五钱,茯神、泽泻、各二钱半,蜜丸,硃砂为衣,名益阴肾气丸。〔即明目地黄丸,东垣〕治肾虚目昏。〔加柴胡者,所以升阳於上也〕桂附八味丸,加车前牛膝,名肾气丸,〔金匮〕治蛊胀,〔别见湿门〕。 七宝美髯丹〔补肝肾邵应节〕 治气血不足,羸弱,周痹,肾虚无子,消渴,淋沥,遗精崩带,痈疮,痔肿等证。{周痹,周身痿痺也,由气血不足,无子由肾冷精衰,消渴淋沥,由水不制火,遗精由心肾不交,崩带疮痔,由营血不调。 何首乌〔大者赤白各一斤去皮切片黑豆拌九蒸九晒〕白茯苓〔乳拌〕牛膝〔酒浸同首...
五运六气详解与应用书籍pdf下载,《五运六气详解与应用》权依经.扫描版
医经风水预测

五运六气详解与应用书籍pdf下载,《五运六气详解与应用》权依经.扫描版

国学杏林典籍学堂—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全部章节,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百度网盘或txt可以带走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手机下载txt电子书用户选择浏览器打开–登录账号或直接购买—下载  既可!使用 电子书阅读器  阅读  效果更佳) 五运六气详解与应用书籍pdf下载,《五运六气详解与应用》权依经.扫描版 《金匮秘笈》记载:“人类与五常相应,随风气生长。风气可以滋养万物,但也能损害万物……当邪风气侵入,人们易受其害。”所谓运气,即五运六气,讨论自然气候与人体健康的密切关系。它包括正常气候对人体的益处、异常气候导致的疾病、以及疾病的机制、症状、治疗和药物配合。运气理念是中医基本原理的核心,每个中医师都应掌握。然而,《内经》中此部分内容,深沉且难懂,使人有“深海无边”之感,导致学者寥寥,真正应用者更是寥寥。这也是人们觉得《内经》难学的部分,理解此段则其他部分更易懂。 现有的学者,尝试简化和解释《内经》的文字。有些解释虽有深度,但并不详尽,尤其在实际应用方面。其中有的描述,感觉生硬,难以应用。因此,我早已有意填补这一空白,但因事务繁忙,这一愿望未能实现。1980年冬,我与李君民共同商讨此事,他欣然提议合作,对稿件进行了整理,并加入了甲子纪年算法,经过近两年努力,终于成书。这本书不仅深入解读了前人的研究,还用了更为现代的语言,并使用了多种图表,使内容更为明了。在应用方面,除了补充了《体仁汇编》中的方剂外,还加入了更多基于实践经验的治疗方法。这样,我既不被古法束缚,也不偏离古法,关键在于恰当地运用古法。希望读者能够受益,这是我的期望。此书名《五运六气详解与实践》,旨在弥补前人研究的不足和实际治疗的缺失,是我一生的研究心得,供医界参考。  
李时珍本《本草纲目》整版电子书,《本草纲目》全书原文在线阅读下载
医经本草

李时珍本《本草纲目》整版电子书,《本草纲目》全书原文在线阅读下载

国学杏林典籍学堂—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国学经典书籍推荐书目大全集下载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全文,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txt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手机下载用户选择浏览器打开–登录账号或直接购买—下载电子书既可阅读) 李时珍本《本草纲目》整版电子书,《本草纲目》全书原文在线阅读下载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是明朝医学家李时珍30余年心血的结晶。全书共有190多万字,记载了1892种药物,分成60类。其中374种是李时珍新增加的药物。绘图1100多幅,并附有11000多个药方。它是几千年来祖国药物学的总结。这本药典,不论从它严密的科学分类,或是从它包含药物的数目之多和流畅生动的文笔来看,都远远超过古代任何一部本草著作。 在这部书中,李时珍指出了许多药物的真正效用,如常山可治疟疾,延胡索能够止痛。他还举了日常生活中容易中毒的例子,象锡做盛器,因有毒素能溶解在酒中,久而久之,会使饮酒的人慢性中毒。他在写作中遇到难题时还跑到实地进行观察。如看到旧本草中所说,穿山甲吞食蚂蚁是通过鳞甲来诱捕。他觉得奇怪,认为百闻不如一见,他搞到一只活穿山甲,仔细观察了它的生活规律后,发现它是用舌头吃蚂蚁。他又解剖了穿山甲的胃囊,发现里面竞有蚂蚁一升之多,于是写下了这段记载。 李时珍就这样认真刻苦,一丝不苟地写下了他的巨著《本草纲目》。由于他在书中批判了水银“无毒”,久服“成仙”“长生”等说法,当时皇帝大臣都信道士们的水银炼丹,所以这部著作大书商们都不敢出版,直到他死后于公元1596年才与读者见面。出版后立即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人们到处传播它,并进行翻刻,成为医生们的必备书籍。从17世纪起《本草纲目》陆续被译成日、德、英、法、俄等五国文字。1953年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共收集531种现代药物和制剂;其中采取《本草纲目》中的药物和制剂就有100种以上。 李时珍的伟大学术成就还受到世界人民的 为世界上对人类最有贡献的科学家之一,《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 ============================================================================== 《本草纲目》是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1518-1593年),以毕生精力,亲历实践,广收博采,实地考察,对本草学进行了全面的整理总结,历时27年编成。全书52卷,约200万言,收药1892种(新增374种),附图1100多幅,附方11000余首。是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在训诂、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植物、动物、矿物、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成就。本书十七世纪末即传播,先后多种文字的译本,对世界自然科学也有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共收录了中药一千八百三十二种,共五十二卷。 在药物解说方面,本草纲目包括八个部分: 释名,罗列典籍中药物的异名,并解说诸名的由来; 集解,集录诸家对该药产地、形态、栽培、采集等的论述; 修治,介绍该药的炮制法和保存法; 气味,介绍该药的药性; 主治,列举该药所能治的主要病症; 发明,阐明药理或记录前人和自己的心得体会; 正误,纠正过去本草书中的错误; 附方,介绍以药为主的各种验方及其主治。 李时珍根据古籍的记载和自己的亲身实践,对各种药物的名称、产地、气味、形态、栽培、采集、炮制等作了详细的介绍,并通过严密的考证,纠正了前人的一些错误。他在书中介绍和考证了许多来自南亚的药物,并广征佛书,给其中许多药物注出了梵文译名,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本草纲目·草部(上) 甘草 释名 亦名蜜甘、蜜草、美草、 草、灵通、国老。 气味 (根)甘、平、无毒。 主治 1、伤寒咽痛(少阴症)。用甘草二两,蜜水灸过,加水二升,煮成一升半。每服五合,一天服两次。此方名“甘草汤”。 2、肺热喉痛(有灸热)。用炒甘草二两、桔梗(淘米水浸一夜)一两,加入阿胶半斤。每服五钱,水煎服。 3、肺痿(头昏眩,吐涎沫,小便频数,但不咳嗽)。用灸甘草四两、炮干姜二两,水三升,煮成一半,分几次服。此方名“甘草干姜汤”。 4、肺痿久嗽(恶寒发烧,骨节不适, 嗽唾不止)。用灸甘草三两,研细。每日取一钱,童便三合调下。 5、小儿热嗽。用甘草二两,在猪胆汁中浸五天,取出灸后研细,和蜜做成丸子,如绿豆大。每服十丸,饭后服,薄荷汤送下。此方名“凉隔丸”。 6、婴儿初生便闭。用甘草、枳壳各一钱,水半碗煎服。 7、小儿撮口风。用甘草二钱半,煎服, 令吐痰涎。再以乳汁点儿口中。 8、婴儿慢肝风(目涩、畏光、肿闭,甚至流血),用甘草一指长,猪胆汁灸过,研细。以米汁调少许灌下。 9、儿童遗尿。用大甘草头煎汤,每夜临睡前服之。 10、小儿尿中带血。用甘草一两二钱,加水六合,煎成二合。一岁儿一天服尽。...
脉书全文原文古本《脉语》
医经

脉书全文原文古本《脉语》

国学杏林典籍学堂—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全部章节,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百度网盘或txt可以带走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手机下载txt电子书用户选择浏览器打开–登录账号或直接购买—下载  既可!使用 电子书阅读器  阅读  效果更佳)  
《玄隐遗密》正版电子书,《玄隐遗密》原文ptf下载
医经

《玄隐遗密》正版电子书,《玄隐遗密》原文ptf下载

国学杏林典籍学堂—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玄隐遗密》正版电子书,《玄隐遗密》ptf原文下载 内篇縂目 黄帝《内經》上 99 陰陽 12 太無 10 太合 12 太乙 8 太初 9 太始 11 太易 12 太素 9 太无 8 太微 8 黄帝《内經》下 75 太樸 10 太華 11 太常 10 太昊 10 太玄 11 太沖 5 太虚 9 太黄 9 《上經、知辧》曰:“見,所見;見不見。不見見;見見愚乎弗見。見見也,乃 謂常見。見弗見之見,見見之見;不見見見,見而得之道矣”...
胡希恕伤寒论讲座原文
医经

胡希恕伤寒论讲座原文

国学杏林典籍学堂—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全部章节,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百度网盘或txt可以带走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手机下载txt电子书用户选择浏览器打开–登录账号或直接购买—下载  既可!使用 电子书阅读器  阅读  效果更佳) 胡希恕,一位敬仰中医学术、熟稔医理的现代伟大典范,为我们揭示了伤寒病理的深层奥秘。本文章将记录在胡希恕伤寒论讲座上,大医精诚,以临床实践扎实的基础,如何科学处理伤寒这一医学问题,提取其智慧的精髓,以期使读者有所启发。 胡希恕教授在伤寒论讲座上首先带领我们回顾了伤寒的定义,理解其产生的原因和特点。胡教授指出,伤寒是由于风寒湿邪侵袭体表,导致人体阴阳失调的病症,尊重自然之理,把握患者之实,通则不病,病则治之,这就是对待伤寒的基本策略。 随后,他详解了伤寒的治疗理念与方法。胡希恕强调,伤寒的治疗需赏析脉象,细问病情,才能辨证施治,指出“治病不宜片面重视或忽视某一因素,应全面考虑,具体的治疗方法则需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他娓娓道出数十年医疗经验,使得讲座现场气氛感人至深。 胡希恕通过具有代表性的病例分析,表露其深厚的医学素养和精辟的诊治经验。他以丰富的临床实践,强调以人为本,调整饮食、劳作、休息,使伤寒邪气得以自然祛除。注重从患者病情的全面了解,理性分析及施治,以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在此伤寒论讲座上,胡希恕更提及后世医者对伤寒的理解上的误区。他提醒我们,虽然伤寒的核心仍为邪居正虚,但病理变化复杂,必然涉及全身各脏腑,需要深入研究病理的本质,不能被表象所迷惑,从而采用更加合理的治疗方式。 在胡希恕伤寒论讲座上,他以敏锐的洞察力、科学的分析能力和深厚的医学实践经验,对伤寒病理学进行深入的剖析,提出了实质性的治疗策略,这不仅是医学的一次突破,更是他对世人的深深关爱和救人于危难的精神风貌的有力体现。让我们铭记胡教授的智慧,从他身上汲取对医疗事业不懈追求的精神动力。
颅囟经原文翻译在线阅读,颅囟经pdf下载
医经

颅囟经原文翻译在线阅读,颅囟经pdf下载

国学杏林典籍学堂—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国学经典书籍推荐书目大全集下载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全文,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txt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手机下载用户选择浏览器打开–登录账号或直接购买—下载电子书既可阅读) 颅囟经原文翻译在线阅读,颅囟经pdf下载 颅囟经   《颅囟经》系儿科著作,不著撰人。《宋史·方伎传》及《艺文志》始载《师巫颅囟经》。一般认为该书系唐末宋初人托名师巫的作品。明代以后散佚。现所见《颅囟经》多以清代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辑出本为祖本。现存版本主要有《四库全书》辑本2卷,1959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影印本。  全书分为二卷,上卷论述小儿脉法、病证、治疗以及小儿疾病的特殊诊断和鉴别方法,并对小儿惊、痫、癫、疳、痢、火丹等证详加论述;下卷载火丹(丹毒)15候,治疗多以秘方,计16证19方。书中祝由法等保留了早期医书的内容。 ==============================================================================《颅囟经》二卷,不着撰人名氏,世亦别无传本,独《永乐大典》内载有其书。考历代史志,自《唐·艺文志》以上皆无此名,至《宋·艺文志》始有师巫《颅囟经》二卷。今检此书,前有序文一篇,称王母金文,黄帝得之?天,秘藏金匮,名曰《内经》,百姓莫可见之。后穆王贤士师巫于崆峒山得而释之云云。其所谓师巫,与《宋志》相合,当即此本。疑是唐末宋初人所为,以王冰《素问注》第七卷内有师氏藏之一语,遂托名师巫以自神其说耳。其名颅卤者,案首骨曰颅,脑盖曰囟,殆因小儿初生,颅囟未合,证治各别,故取以名其书。首论脉候至数之法,小儿与大人不同。次论受病之本与治疗之术,皆极中肯綮,要言不烦。次论火丹证治分别十五名目。皆他书所未尝见。其论杂证,亦多秘方,非后世俗医所可及。盖必别有师承,故能精晰如此。《宋史·方技传》载,钱乙始以《颅囟经》著名,召至京师,视长公主女疾,授翰林医学。钱乙幼科冠绝一代,而其源实出于此书,亦可知其术之精矣。谨据《永乐大典》所载,裒而辑之,依《宋志》旧目厘为二卷,俾不至无传于后焉。 原序   夫“颅囟”者,谓天地阴阳化感颅囟,故受名也。尝览《黄帝内传》,王母金文始演四序二仪阴阳之术、三才一元之道、采御灵机,黄帝得之升天,秘藏金匮,名曰《内经》,百姓莫可见之。后穆王贤士“师巫”于崆峒山得而释之,叙天地大德、阴阳化功、父母交和、中成胎质。爰自精凝血室、儿感阳兴,血入精宫、女随阴住,故以清气降而阳谷生,浊气升而阴井盛也。甚者二仪互换,五气相参,目睹元机,非贤莫达。谓真阴错杂,使精血聚而成殃;阳发异端,感荣卫合而有疾。遂使婴儿才养,惊候多生。庸愚不测始末,乱施攻疗,便致枉损婴儿。吁哉!吁哉!遂究古言,寻察端由,叙成疾目,曰“颅囟经”焉。真凭辨证,乃定死生。后学之流,审依济疾。天和太清降乘赤海,真一元气乘之,则母情先摇,荡漾炽然,是阳盛发阴,当妊男也。六脉诸经皆举其阳证,所谓妊衰不胜藏气,则触忤而便伤妊;胜而气劣,则母疾三五月而发,皆随五藏。心藏,干而口苦,舌干;肺藏,渴而多涕,发寒;肝藏,邪而胑酸,多睡;脾藏,发而呕逆,恶食;肾藏,困而软弱无力。藏、妊气平,则和而无苦。胎若劣,而强得藏飬,至生亦乃多疾。二仪纯阴之证,升杂真一者,谓“阴发阳”,则父精薄,妊当成女也。六脉诸经皆发阴证,若血盛气衰,则肥而劣气;若气盛血衰,则瘦而壮气。余藏、妊之气皆同男说。孩子处母腹之内时,受化和之正气,分阴阳之纪纲,天地降灵十月,而化万物以生成。随其时变,大理清纯化成祥瑞之基,全真道一,故生成焉。一月,为胚精血凝也;二月,为胎形兆分也;三月,阳神为三魂动以生也;四月,阴灵为七魄静镇形也;五月,五行分藏安神也;六月,六律定腑滋灵也;七月,精开窍通光明也;八月,元神具降真灵也;九月,宫室罗布以生人也;十月,气足万物成也。太乙元真在头曰“泥丸”,总众神也,得诸百灵,以御邪气。陶甄万类,以静为源,是知慎于调护,即以守恬和,可以保长生耳。故小儿瘦痾,盖他人之过也。 颅囟经卷上·脉法   凡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若有脉候,即须于一寸取之,不得同大人分寸。其脉候未来,呼之脉来三至,吸之脉来三至,呼吸定息一至,此为无患矣。所言“定息”,呼气未出、吸气未入,定息之中又至,此是平和也。若以大人脉五至取之,即差矣。如此七至以上,即为有气;或脉浮如弓之张弦,此为有风,并可依后方合药治之一。或七至以下,此为冷候,亦宜依后方合药疗之。或诊候取平,或忽而不见,沉浮不定,伏益根平者,此为神鬼之病。且合求祟,续宜使药。或桃柳枝汤浴,煎饮子为使,一两颗桃心。 孩子脉呼吸十五至以上、三至以下,皆死矣。 颅囟经卷上·病证   初生小儿鹅口、撮噤,并是出胎客风着颅、脐,致有此。可以小艾灸三壮二及烙之愈。 初生小儿至夜啼者,是有瘀血腹痛,夜乘阴而痛则啼。  初生小儿一月内,乳痢如胶,是母寒气伤胃所致也。 初生小儿一月内,乳痢如血,是母胸有滞热所作也。 初生小儿一月内,两眼赤者,是在胎之时,母吃灸煿、热面壅滞,气入胎中,熏儿脑所致也。  小儿温热,皆因从气热而搏胃气。然若下之,平气即愈,气虚则生惊而变痫。 小儿惊、痫,一从虚邪、客热相搏而生。其候当用补飬安和即愈,加以性冷及太过即死。 小儿哕、逆、吐,皆胃气虚,逆气客于藏气而作。当和胃飬气至如下冷即极。 小儿霍乱、吐逆,皆胃气与阴阳气上下交争而作,当用分和补药调飬即愈,余皆死。  小儿客忤无辜,皆因客入所触及暴露星月。小儿嫩弱,所以此候多恶。  小儿一、眼青揉痒,是肝疳;二、齿焦,是骨疳;三、肉色鼻中干,是肺疳;四、皮干肉裂,是筋疳;五、发焦黄,是血疳;六、舌上生疮,是心疳;七、爱吃泥土,是脾疳。 孩子肌肤肥实、皮肤白,无故烦渴,此自小你猛冲损肺,但依后方,内用“甘草人参合饮子”;若气急、甚胸胀起、鼻连眼下脸青色、呻吟之声者,此必死之兆,不得与药。 孩子利如泔、靛者,难效;利如鹅、鸭血者,脾已烂损,不宜与药。  孩子凡有诸色疾苦,但眼睑下垂牵,必定死矣。 孩子疟,皆难效。或发无时,即口噤,咬牙作声,此必死矣,呼为“沥瘠疳疟”,亦名为“锁肠疳”。 孩子渴吃乳食,夜啼作声,此即是腹肚痛。  孩子无故摇头,此是脑顶风。 孩子吃乳食皆出,此是脾冷。  孩子无故肚大、项细、四肢消瘦,筋脉、骨节起,自是小来少乳,嚼食与吃早,成骨热疳劳。先宜与“保童丸”吃,续与“柴胡鳖甲引子”。(“保童丸”方见“一切疳门”中,“柴胡饮子”方见“行迟门”中。) 孩儿头面、胸膊肌厚,臂胫细瘦,行走迟者,是小儿抱损。 孩子鼻流清涕、或鼻下赤痒,此是脑中、鼻中疳极,宜用后方。“青黛散”吹鼻、兼傅鼻下赤烂处(方见疳疾吹鼻门中)。 以前并诊候孩子疾状。孩子气脉未调,藏府脆薄,腠理开疏,看脉以时依方用药。  孩子或夏中热时,因乳母沐浴多使冷水,你得冷气,血脉皆伏,见孩儿气未定便与你,使孩子多胃毒、及赤、白两般恶痢,此乃是你母之过。凡浴后,可令定息良久,候气定,揉与之,即全无患。  师巫烧钱,乳毋须预祝之,勿令着水喷儿,皆令惊、热入心,转成患害,切细慎之。 凡孩子自生,但任阴阳推移、即每六十日一度变蒸,此骨节长来。四肢发热、或不下食乳,遇如此之时,上唇有珠子如粟粒大,此呼为“变蒸珠子”,以后方“退热饮子”疗之,不宜别与方药。(《幼幼新书》注云:“《颅囟经》以六十日为一变,巢氏《病源》以三十二日为一变,说有不同,故兼存之。) 颅囟经卷上·惊痫癫证治   牛黄丸  治小儿胎惊及痫、或心热。 牛黄、龙齿、马牙硝、铁焰粉(各一分) 右为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日乳食前,熟水调破一丸灌三下。令母忌口。  又、牛黄丸 治孩子惊热入心,拟成痫疾。面色不定、啼哭不出、潮热无度、不吃乳食、大段眼翻露白、手足逆冷、呼唤不应。 牛黄(研)、大黄、独活(各一分),琥珀(炙、别研)、升麻、菉豆粉、大麻仁(别研,各半两)  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空心、熟水下一丸,顿服之,食后再服一丸。至十岁,加金、银箔各五片,忌煿炙、毒物。 虎睛丸 治孩儿风痫、惊啼不吃乳。 虎睛(一只),犀角、子芩(各等分),栀子仁、大黄(各十分) 右五味,为细末,炼蜜丸如梧子大。惊啼不吃你,乳汁下七丸;风痫,米饮下五丸至七丸。儿小,减丸数。取利为度。忌毒物。若有虚热,加知母六分。 又、虎睛丸 治小儿、孩子二十四种惊、痫,壮热、抽掣脚手、呕吐、夜啼、眼肿。 虎睛(一只)、犀角、子芩(各等分)、栀子仁、大黄(各十分) 右五味,为细末,炼蜜丸如梧子大。惊啼不吃你,乳汁下七丸;风痫,米饮下五丸至七丸。儿小,减丸数。取利为度。忌毒物。若有虚热,加知母六分。 又、虎睛丸...
本草征要作者明·李中梓本草全书
本草

本草征要作者明·李中梓本草全书

国学杏林典籍学堂—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国学经典书籍推荐书目大全集下载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全部章节,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txt可以带走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手机下载用户选择浏览器打开–登录账号或直接购买—下载  既可!使用 电子书阅读器  阅读  效果更佳) 本草征要作者明·李中梓本草全书 本草征要   本草征要 明 李中梓 序言 李中梓(字仕材)先生,系明末江南医学教育家。籍贯松江府南汇县。生于万历十五年丁亥(先生精于医,复精于文,临症经验甚丰。授徒众多,其中颇有杰出者,如马元仪、尤生州等皆是传其法乳者。 李氏生平,著作甚丰,均着眼于培养后进与临症切用。且文辞绮丽,使深于医者与初学之士,两皆适用。当其中年,曾草《颐生微论》,自视犹觉不足,乃改写为《删补颐生微论》,其中谈药之作,多编为韵语。崇祯十年(1637)又重着《医宗必读》十卷。鉴于学医者必先有文学水准,故卷一为〈医论、图说〉首列论文十三篇,以骨度、藏象等图附于后。卷二为《四言脉诀》,补原着之缺略,正传本之差讹,仍旧者十之二三,新改者十之七八,并以〈脉法心参〉附于后,记临症之得乎心而应乎手者与得乎心而不能喻诸口者,一一详加记载,而以色诊附焉。卷三、卷四,为《本草征要》(详见后述)。卷五为伤寒。卷六至卷十为杂病。于论述一病之后,多附有自己之医案,内容均切实用,便于学习。嘉惠后学匪浅,乃传世之杰作,故在清代,大江南北之习医者,每以之作为模板。 此册乃《征要》之删补单行本,姑就发展源流及变化情况,详加叙述,以弁其端。 药学书之用韵语或赋体,盖冀后学人之便于诵习也。自金、元以来,传本甚多,如《药性赋》为四言四句等。然作赋须对比,每拈两药,凑为一联,常有言而未透之感。四言者,限于十六字,有因内容较多,不尽其意者。有因主治单纯,尚觉字多者,后者,虽关系不大,然从整体观之,则药之突出主次与使用面之宽窄,又难一目了然。李氏有鉴于此,故略仿赋体而采用长短偶句,使其繁简适宜,修短合度,初学之士,受惠实多。着者于卷端题云:“本草太多,令人有望洋之苦,药性太少,令人有遗珠之忧,兹以纲目为主,删繁去复,独存精要,采集名论,窃附管窥,详加注释,比之珍珠囊,极其详备,且字句整严,便于诵读。”征要内容,首列药名,药名之下,以小字标出味、性、归经及为使之药。并记畏、忌、恶、反。与炮制之要求,间加必要之别名。次入正文,多以对比之句,述其主治,文辞典雅,表达透切,须长则长,可短则短,视作用之多少而着笔,能恰如其分。且词藻美妙,如阿胶、石膏等药之叙述,皆铿锵堪诵。正文之后又加必要之注解,并指出忌用之点,使患者蒙其利而不受其害,用心良苦。书成,遂风行一时。 问世不久,上洋蔡嵋、眉山氏仿其体例,续作《本草征要补遗》计五十八种。清同治年间,先六伯祖光奇公(讳廷瑾)又为重新分类,意在便于翻检,且酌删其剧毒之品,以防初学之士掌握不善,易出偏差。并依临症需要,增入便用而易得之品若干,颜曰《删补本草征要》供门徒抄读。光绪年间,先君蕉麓公,又续有增补。晚清,吴兴凌奂(字晓五),着《本草害利》内容多采李氏原文。民国初,丁甘仁先生,创上海中医专门学校,采此书作药物之课本,对李氏原文,有为删节者,有作补充者,易其名曰《本草辑要》。丁氏又于其原书之后,补撰《本草续编》增入八十余种。此外,尚见许多无名之传抄本,有节略者,有摘抄者,有易书名者,有改内容者,因无刻本,姑不详述。其足取者,亦予采入。 此次整理,以李氏明刊原本为主,更采入蔡氏、与先伯祖、先君及丁氏所补,切于实用者,凡若干种,并略插拙续于其中。仍依光奇公原意,厘为四卷,第一卷为通治部分,亦即多数为作用于全身者。第二卷为形体部分与专科,即分头、面、七窍、四肢、百骸以及外科、伤科、女科、儿科等。第三卷依脏腑区分,各从其类,便于临症时之参考。第四卷为外治、食疗等等。末附拙作《淀粉类食疗品》、《谈中药的变通使用》与《煎药用之水火》,备仓猝时之选择。 本书罗列前人一脉相承之精粹,言皆有征,虽有一定特点,但由于匆促属笔,直行改横行,繁体改简体,难免有讹误之处,幸读者加以指正,继续修订,当 诸异日。书名原依先伯祖意仍题《删补本草征要》,乃遵李氏《删补颐生微论》之例,今易为“重订”二字,似更允 癸亥初冬扬州耿鉴庭识 第一卷 通治部分\发散药、退热药 (一)温散风寒 味辛,性温,无毒,入肺经。 其气芳香,其性和融,温中达表,散风解凝。发表而不优于峻,性阳而无损于阴。通鼻塞、行气滞。虚人需发汗,而弱不能投者,当以人参为伍。暑期受寒凉,用辛热而于时有侮者,可与藿香同行。梗:能下气安胎,胎元复固。子:可消痰定喘,喘息安宁。 此药温能散寒,香可和气。譬诸盛德之人,可无往而不利。若与橘皮同用,尤为适宜。 治受之藿香正气散,治香港脚之鸡鸣散,均作如此配伍。又可外治,孕妇呕吐不止,以梗、叶煮水,嗅吸其蒸气,能止逆下气,可得平复。尚能解蟹毒。 第一卷 通治部分\发散药、退热药 (一)温散风寒 味甘,性温,无毒。入肺、小肠、膀胱三经。畏萆 。 恶干姜、芫花。杀附子毒。色白而润者佳。 散风解表,止痛医疮。清咽喉及口齿,治风疹与搔痒。头目中滞气,经络中留湿,俱可疗也。骨节之烦疼,四肢之挛急,均能解之。 能御防外风,故名防风,乃风药中润剂也。疮科多用之,为其风湿交攻耳。张元素谓其“为手足太阳经之本药。”王好古又谓其“行足阳明、太阴二经,为肝经气分药”。又谓“钱仲阳泻黄散中,倍用防风者,乃于土中泻木也”。《日华诸家本草》谓其“匀气脉”,乃经验之谈。 第一卷 通治部分\发散药、退热药 (一)温散风寒 味辛、性温、无毒。入肝经,反驴肉、无鳞鱼、河豚、蟹、黄 鱼。 散风邪:清巅顶。利咽喉,透麻疹。化瘀血,消瘰 。理疮疡,破聚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