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在生活中应用的案例,周易八卦健康案例经典
【易部】医经

易经在生活中应用的案例,周易八卦健康案例经典

国学杏林典籍学堂—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全部章节,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百度网盘或txt可以带走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手机下载txt电子书用户选择浏览器打开–登录账号或直接购买—下载  既可!使用 电子书阅读器  阅读  效果更佳) 自伏羲画卦、文王演易以来,《易经》就被看成经典中的经典,哲学中的哲学,智慧中的智慧。道学大师萧天石先生曾说:《易经》“由无入有,由简入繁,由无极而太极、而阴阳、而四象、而八卦、而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以至于无穷之象,无穷之数,无穷之变,无穷之理,均可推而得之,籍而用之。由一本而万殊,由万殊而复归一本;本一而无穷”(萧天石:《道德经圣解》)。不仅如此,《易》还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根源,为诸子百家之所祖。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儒道两家,其中心思想无不以易为体,仅法易有别而已。儒法乾,道法坤。易之要在乾坤,以乾坤为门户。《系辞上传》曰:“乾坤其易之门邪。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其称名也,杂而不越,于稽其类,其衰世之意邪?”儒法乾,乾为纯阳之卦,法乾之“天行健”,而主“自强不息”,主先、主动、主上、主刚、主强、主进取,主张积极作为,是入世之学;道法坤,坤为纯阴之卦,法坤之“地势坤”,而主“厚德载物”,主后、主静、主下、主柔、主弱、主顺应,主张消极无为,功成身退,为出世之学。也就是说,儒家学说以周易中的第一卦乾卦为自己的逻辑起点,立论乾卦刚健特性,以此推演出自己对人生、社会、国家以至于万事万物的看法;而道家学说以坤卦为自己的逻辑起点,立论坤卦厚德品性,以此推演出对人生、社会、国家以至于万事万物的看法。然乾阳极而阴生,泰极而否至,物不可极,极则必反;坤阴极而阳生,无为而无所不为。儒道虽立论不同,然异曲而同工。“两家思想之所以相反而又能终相合者,不穷通乎《易》,便无以得其几微矣”((萧天石:《道德经圣解》)。及至现代,中国科学教育最权威高校之一——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也出自《周易》乾坤两卦卦辞,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意谓: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愤发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辟地概括了中国文化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的深刻认识与辩证的处理方法。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时间的考验和兴衰变化,而一直能稳固地凝聚在一起,并保持一个伟大民族的生机与活力,是同这种深刻认识分不开的。事实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已构成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的重要表征。(徐葆耕:《关于校训的解释》)。由此可见,《易经》对中华文化影响之巨大、之深远! 古有三《易》,曰“连山易”、日“归藏易”、曰“周易”。连山易属神农(也有认为属伏羲),归藏易属皇帝,周易属周。前二易已失传,独周易仅存,经孔子等人发扬光大而更加流光溢彩。周易是一部集理、象、数为一体的特殊的哲学著作。虽“《易》本为卜蓍而作”(《朱子语类》),其中却包含了深邃的哲学思想,其卦形、卦爻辞无不渗透着深刻的哲学道理,经孔子(孔子对周易的哲学提升主要见诸“十翼”,即《象上传》、《象下传》、《象上传》、《象下传》、《系辞上传》、《系辞下传》、《文言传》、《序卦传》、《说卦传》、《杂卦传》)、王弼、朱熹、程颐等人的发展,已上升为体系完整的哲学著作,由此产生了专以阐释周易哲学大义为主要内容的“易理派”。而周易之要在理、象、数,其奇特之处、运用之妙几尽在其象数。离开象数,周易也就不再是周易,而仅仅是一部普通的哲学著作了。因此,只有“易理”、“象数”相互参用、才能辨明周易大旨。南怀瑾先生也曾说:“理、象、数通了,就能知变、通、达,万事前知了”(南怀瑾:《易经杂说》)。就易理而言,可以说,各有各的理,正理只有一条,歪理可有千条(南怀瑾语,见《易经杂说》)。正如《系辞传》所说,“仁者见之谓之仁,知(智)者见之谓之知(智)。”然而周易的象数,却是科学,科学只有真理与谬误之分。 周易的魅力在于其蕴涵的深刻哲理性,周易的哲理性又依附在卦画的无穷变化上,而卦画的变化又是基于数的严密推演。因此,作为一部博大精深的哲学著作,周易中还包含着其他哲学著作没有的以象、数为基本要素的特殊逻辑推演体系。《系辞上传》中就有专门阐释“大衍之数”的内容。辞曰:“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蝶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劫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劫而后挂。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这是对周易蓍筮推演程序的介绍,但具体如何断卦,则没有说明。其实,古今易学大师皆精于象数和筮法。孔子及其周易传人梁丘贺、丁将军、孟喜以及西汉的焦延寿、京房等,都是以善占而名流史册。仅以孔子为例,孔子晚年酷爱周易,常爱不释手,读《易》韦编三绝,还说“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意思是说,再给几年时间,就能够把周易融会贯通了。不仅如此,孔子还常常自筮。《孔子家语·好生》中就记载孔子自筮情况。原文如下: 孔子常自筮,其卦得贲焉,愀然有不平之状。子张进曰:“师闻卜者得贲卦,吉也,而夫子之色有不平,何也?”孔子对曰:“以其离邪。在周易,山下有火谓之贲,非正色之卦也。” 意思是孔子常常自己占卦。有一次占得贲卦,脸色变得很难看,显示出不高兴的样子。孔子的弟子子张,走上前来问道:“我听说占卜得责卦,十分吉利。老师,您的脸色为什么显得不高兴呢?”孔子回答说:“因为它偏离我意。在《周易》上,山下有火叫贲卦,不是正色的卦。”贲卦,内离外艮,《象·贲》曰:“文明以止”,也就是说内离明而外艮止。孔子本打算行道于天下,没有遇见乾龙等卦而得到贲卦,止以《诗》、《书》,所以不高兴。这一案例说明,孔子晚年学易以后非常看重占卦。 周易象数及占卦方法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并派生出了门类繁多、异彩纷呈的各种流派,诸如八卦六爻、四柱命理、梅花易数、奇门遁甲、大六壬、小六壬、紫微斗数、铁板神数、手相、面相等。这些流派虽各具特色,各有自己的逻辑体系和预测技法,其皆根源于周易八卦。近代易学大师尚秉和先生曾总结不同历史阶段周易占卦方法的区别,说:“盖《易》之用代有阐明,而其别有三:伏羲以来察象,周用辞而兼重象,至西汉乃推本辞象而益以五行。五行明而筮道乃大备矣。是以汉之焦、京,魏晋之管、郭,唐之李淳风,宋之邵尧夫,其筮法之神奇,有非春秋太史所能望见者。则以春秋太史局于辞象,后之人能兼用五行也”(尚秉和:《周易古筮考自叙》)。也就是说,伏羲时期,占卦主要看卦象,以卦象推吉凶;周朝时期,虽也兼用卦象,但已重视根据卦爻辞判断吉凶;到西汉时期,已经把八卦和五行配合起来,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进行推演预测。所以,才出现西汉焦延寿、京房,魏晋管骆、郭璞,唐朝李淳风,宋朝邵尧夫等人的神奇占筮技法。这些技法是春秋时期专管占筮的太史们所无法企及的。 本人青年时期开始拜师学习周易象数及术数,曾师从众多易学大师——在相学上得到曹宝件先生的亲传,并受手面相老师陈鼎龙先生的点拨;在风水上,得玄空派大师冯宝成先生的亲传,曾受三合派大师陈玉良先生、八宅派大师杨启能老先生的点拨;在八卦六爻上,有幸拜北京白云观掌门人震阳子为师,恩师把密不外传的八卦绝学——108阵法传授于我。
董氏针灸学全套书籍电子版PDF,邱雅昌董氏针灸电子书百度网盘下载
医经

董氏针灸学全套书籍电子版PDF,邱雅昌董氏针灸电子书百度网盘下载

国学中医网—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国学经典书籍推荐书目大全集下载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PDF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董氏针灸学全套书籍电子版PDF,邱雅昌董氏针灸电子书百度网盘下载  
《本草衍义》宋·寇宗奭
本草

《本草衍义》宋·寇宗奭

国学杏林典籍学堂—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国学经典书籍推荐书目大全集下载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全部章节,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txt可以带走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手机下载用户选择浏览器打开–登录账号或直接购买—下载  既可!使用 电子书阅读器  阅读  效果更佳) 本草衍义   本草衍义 宋 寇宗奭 《本草衍义》提要 宋政和中医官通直郎收买药材所辨验药材寇宗 撰。晁公武《读书志》、陈直斋《书录解题》皆有着录。政和六年,提举荆武北路常平等事刘亚夫申投尚书省太医学博士李康看详状申,有旨转一官添差充收买药材所辨验药材。宣和元年,其侄宣教郎知解州解县丞寇约镂本印行。宗 里贯无考,以扎付及卷六 石条、菊花水条、卷十三桑寄生条推之,知其曾官杭州、永耀、顺安军等处,由承直郎澧州司户进书转一官而已。宗 以禹锡所修慎微策所续《本草》尚有差失,因参考诸家事实,忝以目验,核以情理,拾遗纠谬,援引辨证,发明良多,凡名未用而意义已尽者,皆不编入,其所辨证,如东壁土取太阳少火之壮,冬灰取冬令烧灼之久,水味不因菊花而香,鼹鼠不能遗溺生子,玉泉为玉浆之讹,石中黄子为黄水之误,皆能实事求是,切实证明,洵《本草》之功臣,医林之津筏也。东垣、丹溪诸公,皆尊信之,故丹溪有《衍义补遗》之作,惟以兰花为兰草,卷丹为百合,微有差误耳。宋时尝与《证类本草》别本单行。自金人张存惠采附《证类本草》之中,金元刻本仍之,单行本殆绝版矣。归安陆公心源藏有南宋麻沙本,完全无缺,爰收刊本集,以广其传。 序 《本草衍义》二十卷,宋通直郎添差充收买药材所辨验药材寇宗 撰。晁公武《读书志》、陈直斋《书录解题》皆着于录。政和六年,提举荆湖北路常平等事刘亚夫申投尚书省太医学博士李康看详状申,有旨转一官添差充收买药材所辨验药材。宣和元年,其侄宣教郎和解州解县丞寇约镂板印行。宗 里贯无考。以扎付及卷六 石条、菊花水条、卷十三桑寄生条推之,知其曾官杭州、永耀、顺安军等处,由承直郎澧州司户进书转一官而已。《神农本草》之名,始见于梁《七录》,凡三百六十五种,陶隐居又增三百六十五种,是为《名医别录》。 唐显庆中,命苏恭等参考得失,增一百一十四种,是为《唐本草》。宋太祖命刘翰等以医家尝用有效者增一百三十三种,是为《开宝重定本草》。仁宗命掌禹锡等,再加校正增一百种,是为《嘉 补注本草》。蜀人唐慎微博采群书,增六百余种,是为《经史证类本草》。徽宗又命曹孝忠刊正之,是为《政和重修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宗 以禹锡所修、慎微所续尚有差失,因考诸家,参以目验,拾遗纠谬,着为此书。凡名未用而意义已尽者,皆不编入。 其所辨证,如东壁土取太阳少火之壮,冬灰取冬令烧灼之久,水味不因菊花而香,鼹鼠不能遗溺生子,玉泉为玉浆之讹,石中黄子为黄水之讹,皆能实事求是,疏通证明,洵乎《本草》之功臣,医林之津筏也。宋时与《证类本草》别本单行,自金人张存惠采附《证类本草》之中,明人因之,而单行本遂微,余所藏为南宋麻沙本,完善无缺,因重梓以广其传。 光绪三年岁在强圉赤奋若仲冬之月归安陆心源撰 卷一 通直郎添差充收买药材所辨验药材寇宗 编撰 卷一\序例上 衍义总叙 天地以生成为德,有生所甚重者身也。身以安乐为本,安乐所可致者,以保养为本。世之人必本其本,则本必固。本既固,疾病何由而生?夭横何由而至?此摄生之道无逮于此。 夫草木无知,犹假灌溉,矧人为万物之灵,岂不资以保养?然保养之义,其理万计,约而言之,其术有三:一养神,二惜气,三堤疾。忘情去智,恬淡虚无,离事全真,内外无寄,如是则神不内耗,境不外惑,真一不杂,则神自宁矣。此养神也。抱一元之本根,固归精之真气,三焦定位,六贼忘形,识界既空,大同斯契,则气自定矣。此惜气也。饮食适时,温凉合度,出处无犯于八邪,寤寐不可以勉强,则身自安矣,此堤疾也。三者甚易行,然人自以谓难行而不肯行。如此难有长生之法,人罕敦尚,遂至永谢。是以疾病交攻,天和顿失,圣人悯之,故假以保救之术,辅以蠲 之药,俾有识无识,咸臻寿域。所以,国家编撰《圣惠》,校正《素问》,重定《本草》,别为《图经》。至于张仲景《伤寒论》及《千金》、《金匮》、《外台》之类,粲然列于书府。今夏考拾天下医生,补以名职,分隶曹属,普救世人之疾苦。兹盖全圣至德之君,合天地之至仁,接物浓生,大赉天下。故野无遗逸之药,世无不识之病。然《本草》二部,其间撰着之人,或执用己私,失于商较,致使学人,检据之间,不得无惑。今则并考诸家之说,参之实事,有未尽厥理者,衍之以臻其理。(如东壁土、倒流水、冬灰之类。)隐避不断者,伸之以见其情。(如水自菊下过而水香,鼹鼠溺精坠地而生子。)文简误脱者,证之以明其义。(如玉泉、石蜜之类。)讳避而易名者,原之以存其名。(如山药避本朝讳及唐避代宗讳。)使是非归一,治疗有源,检用之际,晓然无惑。是以搜求访缉者,十有余年。采拾众善,诊疗疾苦,和合收蓄之功,率皆周尽。矧疾为圣人所谨,无常不可以为,医岂容易言哉!宗 常谓,疾病所可凭者医,医可据者方也,方可恃者药也。 苟知病之虚实,方之可否,若不能达药性之良毒,辨方宜之早晚,真伪相乱,新陈相错,则曷由去道人陈宿之蛊。(唐甄立言仕为太常丞,善医术。有道人心腹懑烦,弥二岁。诊曰:腹有蛊,误食发而然。令饵雄黄一剂,少选,吐一蛇,如拇无目,烧之有发气。乃愈。)生张果骈洁之齿?(唐张果诏见。元宗谓高力士曰:吾闻饮堇无苦者,奇士也。时天寒,取以饮,果三进,颓然曰:非桂酒。乃寝。顷,视齿焦缩。顾左上取铁如意,击堕之,藏带中,更出药傅其龈。良久,齿已生,粲然骈洁,帝益神之。)此书之意,于是乎作。今则编次成书,谨依二经类例,分门条析,仍衍序例为三卷。内有名未用及意义已尽者,更不编入。其《神农本经》、《名医别录》、《唐本》先附、今附、新补、新定之目,缘本经已着,目录内更不声说,依旧作二十卷,及目录一卷,目之曰《本草衍义》。若博爱卫生之士,志意或同,则更为诠修,以称圣朝好生之德,时政和六年丙申岁记。 本草之名自黄帝、岐伯始。其《补注总叙》言,旧说《本草经》者,神农之所作,而不经。《平帝纪》元始五年,举天下通知方术本草者,所在轺传,遣诣京师,此但见本草之名,终不能断自何代而作。又《楼护传》称,护少诵医经、本草、方术数十万言,本草之名盖见于此。是尤不然也。《世本》曰:神农尝百草以和药济人,然亦不着本草之名,皆未臻厥理。尝读《帝王世纪》曰:黄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定《本草经》,造医方,以疗众疾,则知本草之名自黄帝、岐伯始。其《淮南子》之言,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七十毒,亦无本草之说。是知此书乃上古圣贤,具生知之智,故能辨天下品物之性味,合世人疾病之所宜。后之贤智之士,从而和之者,又增广其品,至一千八十二名,(《补注本草》称一千八十二种,然一种有分两用者,有三用者,其种字为名字,于义方允。)可谓大备。然其间注说不尽,或舍理别趣者,往往多矣。是以衍摭余义,期于必当,非足以发明圣贤之意,冀有补于阙疑。 夫天地既判,生万物者,惟五气尔。五气定位,则五味生。五味生,则千变万化,至于不可穷已。故曰生物者气也,成之者味也。以奇生则成而偶,以偶生则成而奇。寒气坚,故其味可用以软。热气软,故其味可用以坚。风气散,故其味可用以收。燥气收,故其味可用以散。土者冲气之所生,冲气则无所不和,故其味可用以缓。气坚则壮,故苦可以养气。脉软则和,故咸可以养脉。骨收则强,故酸可以养骨。筋散则不挛,故辛可以养筋。肉缓则不壅,故甘可以养肉。坚之而后可以软,收之而后可以散。欲缓则用甘,不欲则弗用,用之不可太过,太过亦病矣。古之养生治疾者,必先通乎此,不通乎此,而能已人之疾者,盖寡矣。 夫安乐之道,在能保养者得之。况招来和气之药少,攻决之药多,不可不察也。是知人之生须假保养,无犯和气,以资生命。才失将护,便致病生,苟或处治乖方,旋见颠越。防患须在闲日,故曰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此圣人之预戒也。 摄养之道,莫若守中,守中则无过写不及之害。经曰: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盖不适其性,而强去为逐,强处即病生。五脏受气,盖有常分,用之过耗,是以病生。善养生者,既无过耗之弊,又能保守真元,何患乎外邪所中也。故善服药,不若善保养。不善保养,不若善服药。世有不善保养,又不善服药,仓猝病生而归咎于神天。噫!是亦未尝思也,可不谨欤!夫未闻道者,放逸其心,逆于生药。以精神徇智巧,以忧畏徇得失,以劳苦徇礼节,以身世徇财利,四徇不置,心为之病矣。极力劳形,噪暴气逆,当风纵酒,食嗜辛咸,肝为之病矣。饮食生冷,温凉失度,久坐久卧,大饱大饥,脾为之病矣。呼叫过常,辨争陪答,冒犯寒暄,恣食咸苦,肺为之病矣。久坐湿地,强力入水,纵欲劳形,三田漏溢,肾为之病矣。五病既作,故未老而羸,未羸而病,病至则重,重则必毙。呜呼,是皆弗思而自取之也。卫生之士,须谨此五者,可致终身无苦。经曰:不治已病治未病,正为此矣。 夫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养外者实外,以充快悦泽,贪欲恣情为务,殊不知外实则内虚也。善养内者实内,使脏腑安和,三焦各守其位,饮食常适其宜。故庄周曰:人之可畏者,衽席饮食之间,而不知为之戒者,过也。若能常如是畏谨,疾病何缘而起?寿考焉不得长?贤者造形而悟,愚者临病不知,诚可畏也。 夫柔情难绾而不断,不可不以智慧决也,故帏箔不可不远。斯言至近易,其事至难行。 盖人之智慧浅陋,不能胜其贪欲也。故佛书曰:诸苦所因,贪欲为本,若灭贪欲,何所依止。是知贪欲不灭,苦亦不灭,贪欲灭,苦亦灭。圣人言近而指远,不可不思,不可不惧。善摄生者,不劳神,不苦形,神形既安,祸患何由而致也。...
陈士铎哪本书最精华,辨证录中医宝典在线下载
医经

陈士铎哪本书最精华,辨证录中医宝典在线下载

国学杏林典籍学堂—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全部章节,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百度网盘或txt可以带走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手机下载txt电子书用户选择浏览器打开–登录账号或直接购买—下载  既可!使用 电子书阅读器  阅读  效果更佳)     陈士铎,一位广为人知的中医专家,在中医辨证这一领域有着深厚的功底和独到的理念。他的中医辨证理论,不仅通俗易懂,更是前端公众和专业医生一种全新的诊疗思路。   陈士铎的中医辨证理论,在大众中的认知中首先是辨证。通过识别疾病的证据和特征,陈士铎的中医辨证理论在治疗上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他倡导的观察、听诊、问诊和脉诊,成为他的中医辨证理论的核心元素。   陈士铎的中医辨证理论不只是在医学上产生了影响。过去数百年,陈士铎的中医辨证理论对中国的文化,特别是健康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理论深深地打破了西方医学的固有思维模式,给医生和患者带来了全新的治疗方式。   全世界都在借鉴陈士铎的中医辨证理论。无论是简单的家庭小病,还是复杂的慢性疾病,都有他的影子。他的中医辨证理论提供了一种更贴近自然,更人性化的治疗途径。   针对未来,陈士铎的中医辨证理论仍有许多发展空间。在应对日益复杂的医疗问题上,它在世界各地都有可能带来更好的解决方案。随着科技的进步,陈士铎的中医辨证理论或将有新的演绎。 总结,陈士铎的中医辨证理论,在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改变人们的健康观念,甚至在塑造全新的医疗模式方面,都发挥了关键的作用。期待陈士铎的中医辨证理论可以在未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为人们的健康保护作出更大的贡献。
五运六气+黄帝内经古典理论图表(遗篇)
医经

五运六气+黄帝内经古典理论图表(遗篇)

国学杏林典籍学堂—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全部章节,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百度网盘或txt可以带走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手机下载txt电子书用户选择浏览器打开–登录账号或直接购买—下载  既可!使用 电子书阅读器  阅读  效果更佳)    
郑毓琳临证金针【郑魁山口述】郑魁山针灸临证经验集 百度网盘下载
医经

郑毓琳临证金针【郑魁山口述】郑魁山针灸临证经验集 百度网盘下载

国学杏林典籍学堂—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国学经典书籍推荐书目大全集下载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全部章节,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百度网盘或txt可以带走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手机下载txt电子书用户选择浏览器打开–登录账号或直接购买—下载  既可!使用 电子书阅读器  阅读  效果更佳) 郑毓琳临证金针【郑魁山口述】郑魁山针灸临证经验集 百度网盘下载
为什么学中医要学易经,周易与中医学的关系
医经

为什么学中医要学易经,周易与中医学的关系

为什么学中医要学易经,周易与中医学的关系 一、因果关系:易经是学中医的敲门砖 学中医,我们不可忽视易经的重要性。易经,又称周易,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哲学经典。它是认识自然、思考生死、审视世界的一种方式,其深沉的哲学思想对学习中医学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要学中医,先要学会易经。 二、理论框架:易经与中医学的互动关系 易经与中医学不仅在理论上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在实践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如阴阳五行、气血病因、脏腑经络等都起源于易经的哲学思想,这体现出了易经是学中医的基石。 三、实践指导:易经在中医诊治中的应用 易经的思想在中医学诊治中得到了极大的发扬和运用。通过易经的思想,中医学能更加精准地分析疾病的病因,制定出更为科学的治疗方案,这体现出易经对学中医的重要指导作用。 四、学习路径:如何结合易经来学中医 学习周易并结合到中医学的学习中可增强理解和把握中医学的深度和广度。首先可以从易经的典籍开始学习,然后通过实例来理解和应用易经的思想,最后在实践中不断地修炼和提高。 五、未来展望:易经的发展对中医学的推动 易经作为一门古老而深奥的哲学,它的发展和推广将对学中医产生积极推动作用。推广易经,开发出更多的实用工具和模型,将更好地服务于中医学的理论建设和临床应用。
《备急千金要方》在线阅读,《备急千金要方》原文及翻译下载
医经

《备急千金要方》在线阅读,《备急千金要方》原文及翻译下载

国学杏林典籍学堂—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国学经典书籍推荐书目大全集下载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全文,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txt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手机下载用户选择浏览器打开–登录账号或直接购买—下载电子书既可阅读) 《备急千金要方》在线阅读,《备急千金要方》原文及翻译下载 备急千金要方   《备急千金要方》,简称《千金方》,又名《千金要方》。成书于652年。作者孙思邈。方济之,德逾于此”,所以千金名其书。 《备急千金要方》自唐代到现代,中外翻刻版本有四十余种,大致可分为两类。 此书30卷本内容,卷1为医学总论,包括医学伦理、本草、制药等;卷2~4为妇科病;卷5为儿科病;卷6为七窍病;卷7~8论诸风脚气;卷9~10为伤寒;卷11~20为脏腑病论;卷21论消渴淋闭诸症;卷22为疮肿痛疽;卷23系痔漏;卷24论解毒并杂治;卷25为备急诸术;卷26~27系食治并养性;卷28平脉;卷29~30针灸孔穴主治,总计233门,含方论5300余首,创分证列方的编写体例。 书中系统总结了唐代以前的医学成就,取材广泛,内容丰富,遍涉临床各科及针灸、食疗、药物、预防、卫生保健等。该书有述有作,验方经方兼备,是中国第一部理法方药俱全的医学巨著,是继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后,中国医学的又一次总结,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临床医学百科全书。 卷第二 (妇人方上) 178方   1七子散治丈夫風虛目暗,精氣衰少無子,補不足方o五味子、牡荊子、菟絲子、車前子、菥子、石斛、署預、乾地黃、杜仲、鹿茸、遠志(各入銖)、附子、蛇閑子、芎藭(各六銖)、山茱萸、天雄、人參、茯苓、黃耆、牛膝(各三銖)、桂心(十銖)、巴戟天(十二銖)、蓯蓉(十銖)、鍾乳粉(八銖)o右二十四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二,不知增至二匕,以知為度,禁如藥法,不能酒者,蜜和丸服亦得,一方加覆盆子八銖,求子法,一依後房中篇o(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婦人方上)178方)  2朴消盪胞湯治婦人立身己來全不產,及斷緒久不產三十年者方o朴消、牡丹、當歸、大黃、桃人(生用各三銖)、細辛、厚朴、桔梗、赤芍藥、人參、茯苓、桂心、甘草、牛膝、橘皮(各一銖)、蟲(十枚)、水蛭(十枚)、附子(六銖)o右十八味〔口父〕咀,以清酒五升,水五升合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每服相去三時,更服如常,覆被取少汗,汗不出,冬日著火籠之,必下積血,及冷赤膿如赤小豆汁,本為婦人子宮內有些惡物令然,或天陰臍下痛,或月水不調?為有冷血不受胎,若斟酌下盡,氣力弱大困,不堪更服,亦可二三服即止,如大悶不堪,可食酢飯冷漿一口即止,然恐去惡物不盡不大得藥力,若能忍能服盡大好,一日後仍著導藥o(千金翼不用桔梗甘草)o(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婦人方上)178方)  3治全不產及斷緒,服前朴消湯後,者坐導藥方o皂莢、山茱萸(千金翼作苦瓠)、當歸(各一兩)、細辛、五味子、乾薑(各二兩)、大黃、礬石、戎鹽、蜀椒(各半兩)o右十味末之,以絹袋盛,大如指長三寸,盛藥令滿,內婦人陰中,坐臥任意,勿行走急,小便時去之,更安新者,一日一度,必下青黃冷汁,汁盡止即可幸御?自有子,若未見病出,亦可至十日安之,一本別有葶藶砒霜各半兩,此藥為服朴消湯恐去冷惡物出不盡,以導藥下之,值天陰冷不疼,不須著導藥,亦有著鹽為導藥者,然不如此藥,其服朴消湯後,即安導藥,經一日外,服紫石門冬丸o(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婦人方上)178方) 4紫石門冬丸,治全不產及斷緒方o紫石英、天門冬(各三兩)、當歸、芎藭、紫葳、卷柏、桂心、烏頭、乾地黃、牡蒙(千金翼作牡荊外臺作牡蒙)、禹餘糧、石斛、辛夷(各二兩)、人參、桑寄生、續斷、細辛、厚朴乾薑、食茱萸、牡丹、牛膝(各二十兩)、柏子人(一兩)、署預、烏賊骨、甘草(各一兩半)o右二十六味末之,蜜和丸,酒服如梧桐子大十丸,日三,漸增至三十丸,以腹中熱為度,不禁房室,夫行不在,不可服禁如藥法,比來服者,不至盡劑即有娠o(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婦人方上)178方)  5白薇丸主令婦人有子方o白薇、細辛、防風、人參、秦椒、白斂(一云白芷)、桂心、牛膝、秦艽、蕪荑、沙參、芍藥、五味子、白殭蠶、牡丹、蠐螬(各一兩)、乾潻、柏子人、乾薑、卷柏、附子、芎藭(各二十銖)、紫石英、桃人(各一兩半)、鍾乳、乾地黃、白石英(各二兩)、鼠婦(半兩)、水蛭、蟲(各十五枚)、吳茱萸(十八銖)、麻布叩複頭(一尺燒)o右三十二味末之蜜和丸,酒服如梧子大十五丸,日再,稍加至三十丸當有所云,小覺有異即停服o論曰,古者求子,多用慶雲散承澤丸,今代人絕不用此雖未試驗,其法可重,故述之o(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婦人方上)178方)  6慶雲散,主丈夫陽氣不足,不能施化,施化無成方o覆盆子、五味子(各一升)、天雄(一兩)、石斛、白朮(各三兩)、桑寄生(四兩)、天門冬(九兩)、兔絲子(一升)、紫石英(二兩)o右九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先食,日三服,素不耐冷者,去寄生,加細辛四兩陽氣不少而無子者,去石斛,加檳榔十五枚o(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婦人方上)178方) 7承澤丸,主婦人下焦三十六疾,不孕絕產方o梅核人、辛夷(各一升)、葛上、亭長(七枚)澤蘭子五合、溲硫二兩、本一兩o右六味末之,蜜和丸,先食,服如大豆二丸,日三,不知稍增若腹中無堅癖積聚?去亭長,加通草一兩,惡甘著,和藥先以苦酒搜散,乃內少蜜和為丸o大黃丸,主帶下百病無子,服藥十日下血,二十日下長蟲及清黃汁,三十日病除,(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婦人方上)178方)  8五十日肥白方o大黃(破如米豆熬令黑)、柴胡、朴消(各一升)、芎藭(五兩)乾薑(一升)、蜀椒(二兩)、茯苓(如雞子大一枚)o右七味末之蜜和丸如梧桐子大,先食,服七丸,米飲下,加至十丸,以知為度,五日微下o(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婦人方上)178方) 9治女人積年不孕吉祥丸方o天麻(一兩)、五味子(二兩)、覆盆子(一升)、桃花(二兩)柳絮(一兩)、白朮(二兩)、芎藭(二兩)、牡丹(一兩)、桃人(一百枚)、菟絲子(一升)、茯苓(一兩)、楮實子(一升)乾地黃(一兩)、桂心(一兩)o右十四味末之,蜜和丸如豆大,每服空人飲若酒下五丸,日中一服,晚一服o消石大黃丸,治十二瘕癖,及婦人帶下絕產無子,並服寒食藥而腹中有癖者,當先服大丸下之,乃服寒食藥耳,大丸不下水穀,但下病耳,不令人虛極,方在第十一卷中o(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婦人方上)178方) 10治月水不利閉塞,絕產十八年,服此藥二十八日有子,金城太守白薇丸方o白薇(三十銖)、人參、杜蘅古(今驗用牡蠣)、牡蒙(各十八銖)牛膝(半兩)、細辛(三十銖)、厚朴、半夏(各十八銖)、沙參、乾薑(各半兩)、白殭蠶(十八銖)、秦觀(半兩)、蜀椒(一兩半)、當歸(十八銖)、附子(一兩半)、防風(一兩半)、紫菀(十八銖)o右十七味末之蜜和,先食,服如梧子三大丸,不知稍增至四五丸,此藥不長將服,覺有妊娠則止,用之大驗,(崔氏有桔梗丹參十八銖)o(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婦人方上)178方) 11白薇丸主久無子或斷緒,上熟下冷,百病皆治之方o白薇(十八銖)、紫石英(三十銖)、澤蘭、太一餘糧(各二兩)當歸(一兩)、赤石脂(一兩)、白芷(一兩半)、芎藭(一兩)本、石膏、菴子、卷柏(各二十銖)、蛇閑子(一兩)、桂心(二兩半)、細辛(三兩)、覆盆子、桃人(各二兩半)、乾地黃、乾薑、蜀椒車前子(各十八銖)、蒲黃(二兩半)、人參(一兩半)、白龍骨、遠志、麥門冬、茯苓(各二兩)、橘皮(半兩)o右二十八味末之,蜜和,酒服十五丸如梧子大,日再,漸增以知為度,亦可至五十丸,慎豬雞生冷酢滑魚蒜驢馬牛肉等,覺有妊娠即停,三月正擇食時,可食牛肝及心,至四月五月不須,不可故殺,令子短壽,遇得者大良o(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婦人方上)178方) 12治婦人絕產,生來未產,盪滌腑藏,使玉門受子精,秦椒丸方o秦椒、天雄(各十八銖)、玄參、人參、白斂、鼠婦、白芷、黃耆、桔梗、露蜂房、白殭蠶、桃人、蠐螬、白薇、細辛、蕪荑(各一兩)、牡蒙、沙參、防風、甘草、牡丹皮、牛膝、卷柏、五味子、芍藥、桂心、大黃、石斛、白朮(各二十銖)、柏子人、茯苓、當歸、乾薑(各一兩半)、澤蘭、乾地黃、芎藭(各一兩十八銖)、乾潻、白石英、紫石英、附子(各二兩)、鍾乳(二兩半)、水蛭(七十枚)、蟲(百枚)、麻布叩複頭(七寸燒)o右四十四味末之,蜜丸,酒服十丸如梧子,日再,稍加至二十丸,若有所去如豆汁鼻涕,此是病,覺有異即停o婦人絕子,灸然谷五十壯,在內踝前直下一寸,婦人絕嗣不生,胞門閉塞,灸關元三十壯報之o婦人妊子不成若墮落,腹痛,漏見赤,灸胞門五十壯,在關元左邊二寸是也o右邊二寸名子戶o婦人絕嗣不生,灸氣門穴,在關元傍三寸各百壯o婦人子藏閉塞,不受精疼,胞門五十壯o婦人絕嗣不生,漏赤白,灸泉門十壯,三報之,穴在橫骨當陰上際o論曰,陰陽調和,二氣相感,陽施陰化,是以有娠,而三陰所會則多生女,但妊娠二月名曰始膏,精氣成於胞裡,至於三月名曰始胎,血不流,象形而變,(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婦人方上)178方) 13未有定儀,見物而化,是時男女未分婦人始覺有娠,養胎并轉女為男丹參丸方o丹參、續斷、芍藥、白膠、白朮柏子人(各二兩)、人參、芎藭、乾薑(各三十銖)當歸、橘皮、吳茱萸(各一兩十八銖)、白芷冠纓燒灰(各一兩)、蕪弮(十八銖)、乾地黃(一兩半)、甘草(二兩)太(一具乾)、東門上雄雞頭(一枚)o右十九味末之,蜜和丸,酒服十丸,日再,稍加至二十丸如梧子大o又方、取原蠶矢一枚,花水服,日三o(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婦人方上)178方) 14又方o取弓弩弦一枚,縫囊盛帶婦人左臂,一法以繫腰下,滿百日去之o(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婦人方上)178方) 15又方o取雄黃一兩,縫囊盛帶之,要女者帶雌黃o(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婦人方上)178方) 16又方o以斧一柄,於產婦臥閑下置之,仍繫刃向下,匆令人知,如不信,待雞抱時,(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婦人方上)178方) 17四肢百節疼煩沈重,多臥少起,惡寒汗出,疲極黃瘦方o半夏(三十銖)、茯苓、乾地黃(各十八銖)、橘皮、細辛、人參、芍藥、旋復花、芎藭、桔梗、甘草(各十二銖)、生薑(三十銖)o右十二味〔口父〕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若病阻積月日不得治,及服藥冷熱失候,病變客熱煩渴,口生瘡者,去橘皮細辛加前胡知母各十二銖,若變冷下痢者,去乾地黃入桂心十二銖,若食少胃中虛生熱,大便閟塞,小便赤少者,宜加大黃十八銖,去地黃加黃芩六銖,餘依方服一劑得下,後消息者看氣力冷熱增損方調定,更服一劑湯,便急服茯苓丸令能食便強健也,忌生冷醋滑油膩菘菜海藻,茯苓丸治妊娠阻病,患心中煩悶,頭眩重,憎聞飲食氣便嘔逆吐悶顛倒,四肢垂弱,不自勝持,服之即效,要先服半夏茯苓湯兩劑,(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婦人方上)178方) 18後可將服此方o茯苓、人參、桂心熬、乾薑、半夏、橘皮(各一兩)、白朮、葛根、甘草枳實(各二兩)o右十味末之,蜜和為丸,如梧子,飲服二十丸,漸加至三十丸,日三o(肘後不用乾薑半夏橘皮白朮葛根只五味又云妊娠忌桂故熬)o(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婦人方上)178方) 19治妊娠惡阻嘔吐,不下食方o青竹茹、橘皮(各十八銖)、茯苓、生薑(各一兩)半夏(三十銖)o右五味〔口父〕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半,分三服,不差頻作o(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婦人方上)178方) 20治妊娠嘔吐不下食,橘皮湯方o橘皮、竹茹、人參、白朮(各十八銖)生薑(一兩)、厚朴(十二銖)o右六味〔口父〕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不差重作o養胎第三(論二首禁忌一首、方二十三首遂月養胎二十首)o論曰,舊說凡受胎三月,逐物變化,稟質未定,故妊娠三月,欲得觀犀象猛獸珠玉寶物,欲得見賢人君子盛德大師,觀禮樂鍾鼓俎豆軍旅陳設,焚燒名香,口誦詩書,古今箴誠,居處簡靜,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彈琴瑟調心神,和情性,節嗜慾,庶事清淨,生子皆良,長壽忠孝,仁義聰惠,無疾?斯蓋文王胎教者也o論曰,兒在胎,日月未滿,陰陽未備,腑藏骨節皆未成足,故自初訖于將產,飲食居處,皆有禁忌o妊娠食羊肝令子多危o妊娠食山羊肉令子多病o妊娠食驢馬肉延月o妊娠食驢肉生產難o妊娠食兔肉犬肉令子無聲并缺脣o妊娠食雞子及乾鯉魚令子多瘡o妊娠食雞肉糯米令子多寸白蟲o妊娠食椹并鴨子令子倒出心寒o妊娠食雀肉并豆醬令子滿面多黑子o妊娠食雀肉飲酒令子心淫情亂不畏羞恥o妊娠食虌令子項短o妊娠食冰漿絕胎o妊娠勿向非常地大小便必半產殺人o(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婦人方上)178方) 21徐之才逐月養胎方o妊娠一月名始胚飲食精熟,酸美受御,宜食大麥,無食腥辛,是謂才正o妊娠一月,足厥陰養,不可針灸其經,足厥陰內屬於肝,肝主筋及血,一月之?血行否澀,不為力事,寢必安靜,無令恐畏,妊娠一月,陰陽新合為胎,寒多為(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婦人方上)178方) 22熱多卒驚,舉重腰痛腹滿胞急,卒有所下,當預安之,宜服烏雌雞湯方o烏雌雞一隻(治如食法)、茯苓(二兩)、吳茱萸(一升)、芍藥、白朮(各三兩)、麥門冬(五合)、人參(三兩)、阿膠(二兩)甘草(一兩)、生薑(一兩)o右十味〔口父〕咀,以水一斗二升,煮雞取六升,去雞下藥煎取三升,內酒三升?(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婦人方上)178方) 23烊盡取三升,放溫每服一升,日三,若曾傷一月胎者,當預服補胎湯方o細辛(一兩)、乾地黃、白朮(各三兩)、生薑(四兩)、大麥、吳茱萸(各五合)、烏梅(一升)、防風(二兩)o右八味〔口父〕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先食服寒多者倍細辛茱萸?若熱多渴者去細辛茱萸加栝樓根二兩若有所思,去大麥加柏子人三合,一方有人參一兩妊娠二月名始膏,無食辛臊,居必靜處男子勿勞,百節皆痛是為胎始結o妊娠二月,足少陽養,不可針灸其經,足少陽內屬於膽主精,二月之時,兒精成於胞裡,當慎護驚動也o妊娠二月,始陰陽鋸經,有寒多壞不成,有熱即萎悴,中風寒有所動搖,(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婦人方上)178方) 24心滿臍下懸急,腰背強痛,卒有所下,乍寒作熱,艾葉湯主之方o艾葉、丹參、當歸、麻黃(各二兩)、人參、阿膠(各三兩)、甘草(一兩)、生薑(六兩)、大棗(十二枚)o右九味〔口父〕咀,以酒三升水一斗,煮減半去滓內膠煎,取三升,分三服,一方用烏雌雞一隻,宿肥者,治如食法,割頭取血,內三升酒中相和,雞以水一斗二升先煮,取汁,去雞內藥煎,取三升,內血酒并膠煎,取三升,分溫三服o(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婦人方上)178方) 25若曾傷二月胎者,當預服黃連湯方o黃連、人參(各一兩)、吳茱萸(五合)、生薑(三兩)、生地黃(五兩一方用阿膠)o右五味〔口父〕咀,以酢漿七升,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十日一作?加烏梅一升,加烏梅者,不用漿,直用水耳,一方用當歸半兩o妊娠三月名始胎,當此之時,未有定儀,見物而化,欲生男者,操弓矢,欲生女弄珠璣,欲子美好,數視璧玉,欲子賢良,端坐清虛,是謂外象而內感者也o妊娠三月,手心主養,不可針灸其經,手心主內屬於,心無悲哀思慮驚動o妊娠三月,為定形,有寒大便青,有熱小便難,不赤即黃,卒驚恐憂愁嗔怒喜頓?(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婦人方上)178方)  26動於經,腹滿繞臍苦痛,或腰背痛,卒有所下,雄雞湯方o雄雞一隻(治如食法)、甘草、人參、茯苓、阿膠(各二兩)、黃芩、白朮(各一兩)、麥門冬(五合)芍藥(四兩)、大棗(十二枚擘)、生薑(一兩)o右十一味〔口父〕咀,以水一斗五升,煮雞減半,出雞內藥煮,取半肉清酒三升?取三升分三服,一日盡之當溫臥一方用,當歸芎各二兩,不用黃芩生薑o(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婦人方上)178方)  27若曾傷三月胎者,當預服茯神湯方o茯神、丹參、龍骨(各一兩)、阿膠、當歸甘草、人參(各二兩)、赤小豆(二十一粒)、大棗(二十一枚)o右九味〔口父〕咀,以酥漿一斗,煮取三升,分四服,先食服,七日後服一劑,腰痛者加桑寄生二兩,深師有薤白二兩麻子一升妊娠四月,始受水精以成血,食宜稻粳羹宜魚鴈,是謂盛血氣,以通耳目,而行經絡o妊娠四月,手少陽養,不可針灸其經,手少陽內輸參焦,四月之時,兒六腑順?當靜形體和心志節飲食o妊娠四月,有寒心下慍慍欲嘔膈不欲食,有熱小便難,數數如淋狀,臍下苦急,卒風寒頸項強痛寒熱或驚動身軀腰背腹痛,往來有時,胎上迫,心煩不得安,(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婦人方上)178方) 28卒有所下,菊花湯方o菊花(如雞子大一枚)、麥門冬(一升)、麻黃、阿膠(各三兩)、人參(一兩半)、甘草、當歸(各二兩)、生薑(五兩)半夏(四兩)、大棗(十二枚)o右十味〔口父〕咀,以水八升,煮減半,內清酒三升并阿膠煎,取三升,分三服當汗以粉粉之,護風寒四五日,一方用烏雌雞一隻煮水煎藥o(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婦人方上)178方) 29若曾傷四月胎者,當預服調中湯方o白芍藥(四兩)、續斷、芎藭、甘草(各一兩)、白朮、紫胡(各三兩)、當歸(一兩半)、烏梅(一升)、生薑(四兩)、厚朴、枳實、生李根、白皮(各三兩)o右十二味〔口父〕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八日後復服一妊娠五月,始受火精以成其氣,臥必晏,起沐浴浣衣,深其居處,厚其衣裳,朝吸天光以避寒殃,其食稻麥,其羹牛羊,和以茱萸,調以五味,是謂養氣,以定五藏o妊娠五月,足太陰養,不可針灸其經,足太陰內輸於脾,五月之時,見四肢皆?無大飢,無甚飽,無食乾燥,無自灸熱,無勞倦o妊娠五月,有熱苦頭眩,心亂嘔吐,有寒苦腹滿痛,小便數,卒有恐怖,四肢疼(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婦人方上)178方) 30寒熱胎動無常處,腹痛悶頓欲仆,卒有所下,阿膠湯主之方o阿膠(四兩)、旋復花(二合)、麥門冬(一升)、人參(一兩)、吳茱萸(七合)、生薑(六兩)、當歸、芍藥、甘草、黃芩(各二兩)o右十味〔口父〕咀,以水九升煮藥減半,內清酒三升并膠,微火煎,取三升半,日三夜一,先食服便愈,不差再服,一方用烏雌雞一隻,割取咽血內酒中,以水煮雞,以煎藥減半,內酒并膠煎,取三升半,分四服o(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婦人方上)178方) 31曾傷五月胎者,當預服安中湯方o黃芩一兩、當歸、芎藭、人參、乾地黃(各二兩)、甘草、芍藥(各三兩)、生薑(六兩)麥門冬(一升)、五味子(五合)、大棗(三十五枚)、大麻人(五合)o右十二味〔口父〕咀,以水七,清酒五升,煮取三升半,分四服,日三夜一,七日復服一劑o妊娠六月,始受金精,以成其筋,身欲微勞,無得靜處,出遊於野,數觀走犬,及視走馬,食宜鷙鳥猛獸之肉,是謂變腠理紉筋,以養其力,以堅背膂o妊娠六月,足陽明養,不可針灸其經,足陽明內屬於胃,主其口目,六月之時?兒口目皆成,調五味,食甘美,無大飽o妊娠六月,卒有所動不安,寒熱往來,腹內脹滿身體腫驚怖,忽有所下,(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婦人方上)178方) 32腹痛如欲產,手足煩疼,宜服麥門冬湯方o麥門冬(一升)、人參、甘草、黃芩(各二兩)乾地黃(三兩)、阿膠(四兩)、生薑(六兩)、大棗(十五枚)o右八味〔口父〕咀,以水七升,煮減半,內清酒二升并膠煎,取三升,分三服,中間進糜粥,一方用烏雌雞一隻,煮取水煎藥,若曾傷六月胎者,當預服柴胡湯方柴胡(四兩)、白朮、芍藥(一方作紫葳)、甘草(各二兩)蓯蓉(一兩)、芎藭(二兩)、麥門冬(二兩)、乾地黃(五兩)、大棗(三十枚)、生薑(六兩)o右十味〔口父〕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中間進糜粥?及堅硬之物,七日更服一劑o妊娠七月,始受木精,以成其骨,勞身搖肢,無使定止,動作屈伸,以運血氣,居處必燥,飲食避寒,常食稻粳,以密腠理,是謂養骨而堅齒o妊娠七月,手大陰養,不可針灸其經,手太陰內屬於肺,主皮毛,七月之時,兒皮毛巳成,無大言,無號器,無薄衣,無洗浴,無寒飲o妊娠七月,忽驚恐搖動腹痛,卒有所下,手足厥冷,若傷寒,煩熱腹滿短氣,(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婦人方上)178方) 33常苦頸項及腰背強,蔥白湯主之方o蔥白(長三四寸四莖)、半夏(一升)、生薑(八兩)、甘草、當歸、黃耆冬(三兩)、麥門冬(一升)、阿膠(四兩)、人參(一兩半)、黃芩(一兩)、旋復花(一合)o右十一味〔口父〕咀,以水八升,煮減半,內清酒三升及及膠煎,取四升,服一日三夜一,溫臥,當汗出,若不出者,加麻黃二兩煮,服如前法,若秋後勿強責一方以黃雌雞一隻,割咽取血,內酒中煮雞,取汁以煎藥o(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婦人方上)178方) 34若曾傷七月胎者當預服杏人湯方o杏人、甘草(各二兩)、麥門冬、吳茱萸(各一升)鍾乳、乾薑(各二兩)、五味子(五合)、紫菀(一兩)、粳米(五合)o右九味〔口父〕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半,分四服日三夜一,中間進食,七日一方用白雞一隻,煮汁煎藥o妊娠八月,始受土精,以成膚革和心靜息,無使氣極是,是謂密腠理,而光澤顏色o妊娠八月,手陽明養,不可針灸其經,手陽明內屬於大腸,主九竅,八月之時?兒九竅皆成,無食燥物,無輒失食,無忍大起,妊娠八月,中風寒,有所犯觸,身體盡痛,乍寒乍熱,胎動不安,常苦頭眩痛,繞臍下寒,時時小便白如米汗,(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婦人方上)178方)  35或青或黃,或使寒慄,腰背苦冷而痛,目,芍藥湯主之方o芍藥、生薑(各四兩)、厚朴(二兩)、甘草、當歸、白朮、人參(各三兩)、薤白(切一升)o右八味〔口父〕咀,以水五升,清酒四升,合煮取三升,分三服,日再夜一,一方用為烏雌雞煮汁以煎藥o(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婦人方上)178方) 36若曾傷八月胎者,當預服葵子湯方o葵子(二升)、生薑(六兩)、甘草(二兩)、芍藥(四兩)、白朮、柴胡(各三兩)、大棗(二十枚)、厚朴(二兩)o右八味〔口父〕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十日一劑,一方用烏雌煮水以煎藥o妊娠九月,始受石精,以成皮毛六腑百節,莫不畢備,飲醴食甘,緩帶自持而待?是謂養毛髮,致才力o妊娠九月,足少陰養,不可針灸其經,足少陰內屬於腎,腎主續縷,九月之時?兒續縷皆成,無處濕冷,無著灸衣o(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婦人方上)178方) 37妊娠九月,若卒得下痢,腹滿懸急,胎上衝心腰背痛不可轉側,短氣半夏湯方o半夏、麥門冬(各五兩)、吳茱萸、當歸、阿膠(各三兩)、乾薑(一兩)、大棗(十二枚)o右七味〔口父〕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內白蜜八合,微火上溫,分?痢即止,一方用烏雌雞一隻煮汁以煎藥o(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婦人方上)178方) 38若曾傷九月胎者,當預服豬腎湯方o豬腎(一具)、白朮(四兩)、茯苓、桑寄生、乾薑、乾地黃、芎藭(各三兩)、麥門冬(一升)、附子(中者一枚)、大豆(三合)o右十味〔口父〕咀,以水一斗,煮腎令熟去腎內諸藥,煎取三升半,分四服,十日更一劑o妊娠十月,五藏俱備,六腑齊通,納天地氣於丹田,故使關節人神皆備,但俟時而生o妊娠一月始胚,二月始膏,三月始胞,四月形體成,五月能動六月筋骨立,七月毛髮生,八月藏腑具,九月穀氣入胃,十月諸神備,日滿即產矣,宜服滑胎?入月即服o(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婦人方上)178方) 39養胎臨月服,令滑易產,丹參膏方o丹參半斤、芎藭、當歸各三兩、蜀椒五合有熱者以大麻人五合代o右四味〔口父〕咀,以清酒濕停一宿以成,煎豬膏四升,微火煎膏色赤如血膏成新布絞去滓,每日取如棗許,內酒中服之,不可逆服,至臨月,可服,舊用常驗o甘草散令易生,母無疾病,未生一月,日預服,過三十日,行步動作如故,(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婦人方上)178方) 40兒生墮地,皆不自覺方o甘草(二兩)、大豆黃卷、黃芩(一方作茯苓)乾薑、桂心、麻子人、大麥蘗(一方用粳米)、吳茱萸(各三兩)o右八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煖水服亦得o千金丸主養胎,及產難顛倒胞不出,服一丸,傷毀不下,產餘病汗不出,頰蒲不?(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婦人方上)178方)...
《铜人针灸图经》原文,《铜人针灸图经》txt下载手机版
医经

《铜人针灸图经》原文,《铜人针灸图经》txt下载手机版

国学杏林典籍学堂—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国学经典书籍推荐书目大全集下载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全文,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txt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手机下载用户选择浏览器打开–登录账号或直接购买—下载电子书既可阅读) 《铜人针灸图经》原文,《铜人针灸图经》txt下载手机版 铜人针灸经 《铜人针灸经》,针灸著作。七卷。此书虽冠“铜人”之名,实与“铜人”无涉。系元代书商抄录《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九《针经》的全文,析分为卷一-六,另附针灸禁忌一卷。原书成于唐代,作者已无可考。书中记载了一些常用要穴的针治经验,并附十二幅腧穴图。现存明·清刻本、《四库全书》本等。 ==============================================================================《铜人针灸经》七卷,不著撰人名氏。按晁公武《读书後志》曰:《铜人腧穴针灸图》三卷,皇朝王惟德撰。仁宗尝诏惟德考次针灸之法,铸铜人为式,分脏腑十二经,旁注腧穴所会,刻题其名,并为图法及主疗之术,刻版传於世。王应麟《玉海》曰:天圣五年十月壬辰,医官院上所铸腧穴铜人式二。诏一置医官院,一置大相国寺仁济殿。先是,上以针砭之法传述不同,命尚药奉御王惟一考明堂气穴经络之会,铸铜人式。又纂集旧问,订正讹谬,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三卷,至是上之,摹印颁行。翰林学士夏竦序所言与晁氏略同,惟王惟德作惟一,人名小异耳。此本卷数不符,而大致与二家所言合。疑或天圣之旧本而後人析为七卷欤。周密《齐东野语》曰:尝闻舅氏章叔恭云,昔倅襄州日,尝获试针铜人全像,以精铜为之,腑脏无一不具。其外腧穴则错金书穴名於旁,凡背面二器相合,则浑然全身。盖旧都用此以试医者。其法外涂黄蜡,中实以水,俾医工以分折寸,案穴试针。中穴则针入而水出,稍差则针不可入矣。亦奇巧之器也。後赵南仲归之内府,叔恭尝写二图,刻梓以传焉。今宋铜人及章氏图皆不传,惟此书存其梗概尔。 点校说明   “四库本”《铜人针灸经》共七卷。从内容来看,大约是集合了《内经》、《难经》,以及《明堂经》、《甲乙经》等与针灸相关的典籍,并结合了宋代王惟德(一作惟一)所做《铜人腧穴针灸图》的文字,由编著者加以摘抄、揉杂相混成书,以记述正经经穴位置、主治为主,兼及針法大旨、禁忌等方面。 可能由于是成书后辗转传抄,或是刻印出错的缘故,使得现在的这个本子,舛误之处甚多。对于本次点校,有以下几项说明: 1、本次点校,谨供学习参考,以标明句读、方便通读为主要目的。故只作点校,而不做过于烦琐的考证、注释。  2、书中明显的异体字,显系古今用字不同的,一律改正,并不做说明。如“支体”改“肢体”、“颠狂”该“癫狂”等。 3,凡有校对处,原文为蓝色,按语为红色、并加以括号标明。有些缺漏处,因缺乏资料,仍因其旧。 4、因《甲乙经》、《针灸资生经》二书,一者成书较早,一者与王惟德同处宋代,所以点校时较多地加以参照。另外《针灸大成》大量地收集了明以前的针灸典籍,所以也多有参照。  5、因缺乏手头文献,所以点校所参照的,都是网络资源。主要有“野菊花线上中医书院”(台湾)、“情報官世界”、“北京堂针灸の部屋”(日本)等,在此向这些网站致以真诚的谢意! 6、个人水平所限,不免有误断、误校之处,恳请读者包涵,并不吝赐教!(电邮地址@) 另,对本书的点校,缘起于上海·钱建文先生发愿做E书版《四库全书》,本书的文本正是钱先生提供的。在此,谨向钱先生致以诚挚的敬意! 咸阳·邢子钰(旭东) 卷一   夫《黄帝正经》者,是先圣之遗教,乃后人之令范。是以先明流注、孔穴,靡不指的其源,若或茍从异说,恐乖正理之言。其十三经脉者,皆有俞、原,手足阴阳之交会,血气之流通,外营指节,内连脏腑。故经云:“手三阳之脉从手至头,手三阴之脉从手至胸(按:此处误,依《灵枢。逆顺肥瘦》原文,为“从藏走手”),足三阳之脉从足至头(按:此处误,依《灵枢。逆顺肥瘦》原文,应为“从头走足”),足三阴之脉从足至胸(按:依《灵枢。逆顺肥瘦》原文为“腹”)”,是谓日夜循环、阴阳会合。 又曰“春夏刺浅,秋冬刺深”,缘春夏阳气在上,人气亦在上,故当浅取之;秋冬阳气在下,人气亦在下,故当深取之。 是以“春夏各致一阴,秋冬各致一阳”者也。然:春夏温必致一阴者,初下针沉之至肾肝之部,得气,乃引持之阴也。秋冬寒必致一阳者,乃初内针浅而浮之至心肺之部,得气,而推内之阳也。是谓“春夏必致一阴,秋冬必致一阳”者也。(按:此段为《难经。七十难》原文,而与通行本有异,文句略有不通。《难经》原文为:“春夏各致一阴,秋冬各致一阳者,何谓也?”)  凡孔穴流注,所出为井,所流(按:通作“溜”,下同。)为营(按:应为“荥”),所注为俞,所过为原,所行为经,所入为合,此针之大法也。春刺井,夏刺营,仲夏刺俞,秋(按:据《难经。七十四难》,当缺“刺经”两字。),冬刺合也。 营(按:应为“肺”)出少商为井,手太阴脉也,流于鱼际为营(按:误,应为“荥”,下同。),注于太泉为俞,过于列缺为原,行于经渠为经,入于尺泽为合。心出中冲为井,手少阴脉也,流于劳宫为营,注于大陵为俞,过于内关为原,行于间使为经,入于曲泽为合。心包络脉手厥阴之脉也,出于少冲为井,流于少府为营,注于神门为俞,过于通理为原,行于灵道为经,入于少海为合。大肠出于商阳为井,手阳明脉也,流于二间为营,注于三间为俞,过于合谷为原,行于阳溪为经,入于曲池为合。三焦出于关冲为井,手少阳脉也,流于液门为营,注于中渚为俞,过于阳池为原,行于支渠为经,入于天井为合。小肠出于少泽为井,手太阳脉也,流于前谷为营,注于后溪为俞,过于腕谷为原,行于阳谷为经,入于少海为合。手三阴三阳流注者。 胃出于厉兑为井,足阳明脉也,流于内庭为营,注于陷谷为俞,过于冲阳为原,行于解溪为经,入于三里为合。胆出于窍阴为井,足少阳脉也,流于侠溪为营,注于临泣为俞,过于丘墟为原,行于阳辅为经,入于阳陵泉为合。膀胱出于至阴为井,足大阳脉也,流于通谷为营,注于束骨为俞,过于京骨为原,行于昆仑为经,入于委中为合。脾出于隐白为井,足大阴脉也,流于大都为营,注于太白为俞,过于公孙为原,行于商丘为经,入于阴陵泉为合。肝出大敦为井,足厥阴脉也,流于行间为营,注于太冲为俞,过于中封为原,行于中都为经,入于曲泉为合。肾出涌泉为井,足少阴脉也,流于然谷为营,注于太溪为俞,过于水泉为原,行于复溜为经,入于阴谷为合。足三阴三阳所流注者。 又云:“能知迎随之气,可令调气,调气之方者,必在阴阳。”然:所谓“迎随”者,知荣卫之流行,经络之往来也,随其顺逆而取之,故曰“迎随”。“调气之方,必在阴阳”者,知其表里,随其阴阳而调之。故曰“调气之方,必在阴阳“者也。(按:此段为《难经。七十二难》,原文为“知其内外表里”) 夫用针刺,刺者须明其孔穴,补虚泻实,送坚付软,以急随缓,荣卫常行,勿失其理。故经云“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不虚不实,以经取之。”然: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当先补而后泻。“不实不虚,以经取穴”者,然:是正经目中他邪,当自取其经,故言“以经取之”。(按:此段为《难经。六十九难》,原文为“是正经自生病,不中他邪也”) 又云:“刺营无伤于卫,刺卫无伤于营”,然:针阳者,卧针而刺之;刺阴者,先以左手捻按所针营(按:应为“荥”)俞之处,候气散乃内针,是谓“刺营无伤于卫,刺卫无伤于营”也。 又云:“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者。然:是金、水、木、火、土,当于相平也。缘东方木,西方金,木欲实,金当平之;火欲实,水当平之;东方者,肝也,则知肝实;西方者,肺也,则知肺虚。“泻南方,补北方”者,南方火,火者,木之子;北方水,水者,木之母。水胜火。子能令母实,母令子虚。故泻火补水,欲令金不得平木也。经言“不能治其虚,何问其余”,此之谓也。 又曰:“夫言气实者,热也;气虚者,寒也。针实者,以右手持针,左手捻按,开针穴以泻之。虚者以左手闭针穴以补之。补泻之时,与气开阖相应。”是谓“针容一豆补泻”之理也。又云:“虚者,徐而疾;实者,疾而徐。徐即是泻,疾即是补,补泻之法一依此也。下针之时,掏取穴,置针于营上三十六息。以左(按:当缺“手”字)掏穴令定,法其地不动;右手持针,象其天而运转也。于此三十六息然定得针,右手存意捻针,左手掏穴可重五两已(按:通“以”)来计。其针如转如不转,徐徐下之。若觉痛,即可重二两。若不觉,以经下之。入人营至卫至病(按:似应为“入卫至营至病”),得气,如鲔鱼食钓,即得其病气也,量其轻重以经取之。名曰“疾徐”者,至病即得气,欲出针时,子午缓缓出而引病气不绝,名曰徐也。既引气名一向无补名之曰泻。”(按:似有缺、误,不通)  问曰:“凡下针时,若为是好?”答曰:“徐徐下之,坚持为实。凡下针,先须持针坚得安稔,不用饱食,亦不用空肚。如患人欲针针(按:疑衍)者,有乘车来者,有步行来者。如人行十里许,须令坐息,安神定气。乘车者,如人行三里许。患人嘿嘿而不言,安心大坐,候气脉安定,乃可下针。” 又云:“夫针之者,不胸身心口如衔索曰欲内视消息气而(按:似有缺、误,不通),不得妄行针。针入一分知天地之气,针入二分知呼吸之气,针入三分知逆顺之气。针皮毛者无伤肌肉,针肌肉者无伤筋脉,针筋脉者无伤骨髓,针骨髓者无伤诸络。东方甲乙木,主人筋膜;南方丙丁火,主人血脉;西方庚辛金,主人皮毛;北方壬癸水,主人骨髓;中央戊己土,主人肌肉。针伤筋膜者,令人愕视、失魂;针伤血脉者,令人烦乱、失神;针伤皮毛者,令人上气、失魄;针伤骨髓者,令人呻吟、失志;针伤肌肉者,令人四肢不收、失智也。刺若中心,一日死;刺若中肝,五日死;刺若中肾,六日死;刺若中肺,三日死;刺若中脾,十日死;刺若中胆,一日半死。” 又云:“无刺大醉,无刺大怒,无刺大劳,无刺大饱,无刺大饥,无刺大渴,无刺大惊,已(按:通“以”)上,古之深戒也。” 又,黄帝问岐伯曰:“余闻九针之名,上应天地四时阴阳,愿闻其方,传于后代。”岐伯对曰:“九针者,一曰镵针,二曰圆针,三曰鍉针,四曰锋针,五曰(按:应为“铍”)针,六曰丸(按:应为“员”)利针,七曰毫针,八曰长针,九曰大针,此乃九针之名。九针所应,一天、二地、三人、四时、五音、六律、七星、八风、九野。人之身形示(按:应为“亦”)应之也,各有所宜。人皮应天,人肉应地,人脉应人,人筋应四时,人声应音,人阴阳合气应律,人齿面目应星,人出入气应风,人九窍三百六十五络应九野。故一针皮,二针肉,三针脉,四针筋,五针骨,六针调阴阳,七针益精,八针除风,九针通九窍,除三百六十五节气,此之谓各有所立也。”(按:此段除“九针之名”引自《灵枢。九针十二原》外,余皆为《素问。针解》原文,故据二篇校之)  黄帝问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天地合气,别为九野,分为四时,月有小大,日有长短。长(按:此为衍文)万物并至,不可胜量,虚实呿吟,敢问其方。”岐伯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故针有悬布天下者五,黔首其(按:应为“共”)余食,莫知之也。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小大,五曰知府藏血气之诊。五法俱立,各有所先。今末世之刺也,虚者实之,满者泄之,此皆众工所共知也。若夫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道无鬼神,(按:当缺“独来”)独往。“黄帝曰:“愿闻其道”,岐伯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候已备,乃后存针。众脉不见,众凶弗闻,外内相得,无以形先,可玩往来,乃施于人。人有虚实,五虚勿近,五实勿远,至其当发,间不容瞚。手动若务,针耀而匀,静意视义,观适之变,是谓冥冥,莫知其形。见其乌乌,见其稷稷,从见其飞,不知其谁,伏如横弩,起如发机。”黄帝曰:“何如而虚?何如而实?”岐伯曰:“刺虚者须其实,刺实者须其虚也。留气已至,慎守勿失。深浅在志,远近如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按:此段为《素问。宝命全形论》原文,均据之校) 卷二   今具列一十二人形共计二百九十穴 上星一穴,在额颅上直鼻中央,入发际一寸、陷容豆是穴。督脉气所发。主疗头风,头肿皮肿而虚(按:据《针灸大成。督脉考正穴法》所引《铜人》原文,应为“头皮肿,面虚”,应是。)鼻塞,头痛。针入二分,留十呼,泻五吸。针下气尽,更停针引之,得气即泻。灸亦得,然不及针。日灸三壮,至百五壮罢,不宜多灸。须停十余日,然后更灸。若频灸,恐拔气大上,令人眼暗,故不用相续加。灸满五十壮,即以细三棱针刺头上,令宣通热气者,热不止,热气上冲头痛也。戒酒、面、荞麦。 囟会一穴,在上星上一寸、陷者中是穴。督脉气所发。主疗鼻塞。日灸二七壮,至七日停。初灸之时痛,五十壮即不痛,至七十壮或痛,即停灸。其鼻塞,若灸至四日,便当渐可,至七日即差。针入二分,留三呼,得气即泻。主疗头风痛,白屑起,多睡。针之弥佳。针讫,可用末盐、生麻油相和,以揩发根下。头悉涂,数数用此,即末无头风。八岁以上,方可针。囟门未合,若针,不幸令人死。忌荞麦、热食、猪肉。 前顶一穴,在囟会上一寸五分,骨陷中是。甄权《针经》云“一寸”是穴,今依《素问》“一寸五分”为定。督脉气所发。主疗头风热痛,头肿,风痫。针入三分,留七呼,泻五吸。大肿极,即以三棱针刺之绕四方一寸以下,其头痛、肿立差,复以盐末、生麻油揩发际下。灸亦得。 百会一穴,在前顶后一寸半,顶中心。督脉、足大(按:应为“太”)阳之会。主疗脱肛,风痫,青风,心风,弓角反张、羊鸣多哭、言语不择、发时即死、吐沫、心中热闷,头风,多睡,心烦,惊悸,无心力,志(按:据《针灸大成。督脉考正穴法》所引《铜人》原文,应为“忘”,亦通。)前失后,吃食无味,头重,饮酒面赤,鼻塞。针入二分,得气即泻。如灸,数至百五,即停三五日。讫,绕四畔以三棱针刺令出血,以井花水淋之,令气宣通。不得一向火灸,恐拔气上,令人眼暗。忌酒、面、猪、鱼、荞麦、蒜韭等。 天突一穴,在结喉下陷者中宛宛。是阴维、任脉之会。针入五分,留三呼,得气即泻。主欬嗽上气,噎,胸中气(按:疑缺字),喉内状如水鸡声,肺壅唾脓血,气壅不通,喉中热疮、不得下食。灸亦得,然不及针。其下针,直横下,不得低手,即五脏之气伤,令人短寿。慎加药法及辛、酸、滑等。 璇玑一穴,在天突下一寸陷者中,仰头取之是穴。任脉气所发。主胸(按:当缺“胁”字)支满、痛,喉痹,咽痈,水浆不下。灸五壮,针入三分。 华盖一穴,在璇玑下一寸陷中,仰而取之。任脉气所发。主胸胁支满、痛引胸中,欬逆,上气,喘不能言。灸五壮,针入三分。 紫宫一穴,在华盖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任脉气所发。主胸胁支满、痹痛、骨疼,饮食不下,呕逆,上气,烦心也。灸五壮,针入三分。 玉堂一穴,在紫宫下一寸六分陷中。一名“玉英”。任脉气所发。主胸满不得喘息、痹痛、骨疼,呕逆,上气,烦心。灸五壮,针入三分。 亶(按:通作“膻”)中一穴,一名“元儿”。在玉堂下一寸六分,横直两乳间陷者中。任脉气所发。宜灸,至七七止。主肺痈咳嗽、上气、唾脓,不得下食,胸中气满如塞。禁穴,不可针。针,不幸令人死。 中庭一穴,在亶(按:通作“膻”)中下一寸六分陷中。任脉气所发。主胸胁支满,心下满,食饮不下,呕逆吐食还出。灸五壮,针入三分。 巨骨一穴,在心脾骨头(按:据《针灸甲乙经》作“在肩端上行、两叉骨间陷者中”。《针灸资生经。卷一》云“《铜人》云‘巨骨二穴,在肩端上两叉骨间’,《明堂经。下经》亦同。但《明堂经。上经》云‘巨骨一穴,在心脾骨头’,不特‘一穴‘、字不同,而穴‘在心脾骨头’,亦异。岂其所谓‘一穴在心脾骨头’者,非巨骨耶。不然、即是误写二字、作一字。肩胛、为心脾也。”)。不可(按:疑衍)日灸三壮至七壮。主惊痫,破心吐血。禁针。针,则倒悬一食顷,然后乃可下针。针入四分,泻之勿补,针出始得正坐。忌酒、面、热食、猪、鱼、生冷物。...
自学中医从哪里入门+基础+书籍?秦伯未《中医入门》网盘pdf下载
医经

自学中医从哪里入门+基础+书籍?秦伯未《中医入门》网盘pdf下载

国学杏林典籍学堂—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全部章节,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百度网盘或txt可以带走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手机下载txt电子书用户选择浏览器打开–登录账号或直接购买—下载  既可!使用 电子书阅读器  阅读  效果更佳)   自学中医从哪里入门+基础+书籍?秦伯未《中医入门》网盘pdf下载 近期对中医的兴趣浓厚,众多学者追寻学习之路,期待在有限的时间内深化理解。为此,急需一本既简明又全面的中医入门参考,逐渐深化其知识,这是学习的正常进程。 中医的治疗方法,重在理、法、方、药的完美融合。我认为要真正理解中医,从这四个层面入手是关键。因此,本书按照理论、法则、方剂、药物的分类,细分各个主题,进行详细的解读。 同时,学习中医并不能脱离其临床实践。因此,在论述理论时,本书会结合实际病例,确保读者能够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学习。 深入学习任何学科都需付出努力,中医也不例外。无论是全面学习还是针对特定主题,理法方药都是不可或缺的。但学习的过程并不需要过于紧张,也不应过于轻视,只要步步为营,深化理解,必能掌握其要领。 在此,我希望能以我的经验为读者们提供帮助,解决学习过程中的疑惑。希望此书能为大家提供中医的基础概念,为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我的知识有限,如有不足之处,期待您的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