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一《难经》原文,倪海厦讲解的《难经》全文
医经

八十一《难经》原文,倪海厦讲解的《难经》全文

国学杏林典籍学堂—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全文,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ptf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手机下载用户选择浏览器打开–登录账号或直接购买—下载电子书既可阅读) 《难经》 ·杨玄操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共计3卷,作者及成书年代皆不祥,传说为战国时秦越人(扁鹊)所作。本书以问答解释疑难的形式编撰而成,共讨论了81个问题,故又称《八十一难》,全书所述以基础理论为主,还分析了一些病证。其中一至二十难为脉学,二十三至二十九难为经络,三十至四十七难为脏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难为疾病,六十二至六十八为腧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难为针法。该书内容简要,辨析精微,尤其对脉学有祥悉而精当的论述。诊法以“独取寸口”为主,对经络学说和脏腑中命门、三焦的论述,则在《内径》的基础上,有所阐扬和发展,此书在中医理论和诊断学上颇有贡献。 第1-13难 一难曰: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漏水下百刻,营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也,故五十度复会于手太阴。寸口者,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也。 二难曰:脉有尺寸,何谓也?然:尺寸者,脉之大要会也。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从关至鱼际是寸内,阳之所治也。故分寸为尺,分尺为寸。故阴得尺内一寸,阳得寸内九分。尺寸终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三难曰:脉有太过,有不及,有阴阳相乘,有覆有溢,有关有格,何谓也?然:关之前者,阳之动也,脉当见九分而浮。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遂上鱼为溢,为外关内格,此阴乘之脉也。关之后者,阴之动也,脉当见一寸而沉。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遂入尺为覆,为内关外格,此阳乘之脉也。故曰覆溢,是其真脏之脉,人不病而死也: 四难曰:脉有阴阳之法,何谓也?然: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也其脉在中。浮者阳也,沉者阴也,故曰阴阳也。心肺俱浮,何以别之?然: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涩者肺也。肾肝俱沉,何以别之?  然:牢而长者肝也,按之濡,举指来实者肾也。脾者中州,故其脉在中。是阴阳之法也。脉有一阴一阳,一阴二阳,一阴三阳;有一阳一阴,一阳二阴,一阳三阴。如此之言,寸口有六脉俱动邪?然:此言者,非有六脉俱动也,谓浮、沉、长、短、滑、涩也。浮者阳也,滑者阳也,长者阳也;沉者阴也,短者阴也,涩者阴也。所谓一阴一阳者,谓脉来沉而滑也,一阴二阳者,谓脉来沉滑而长也,一阴三阳者,谓脉来浮滑而长,时一沉也;所谓一阳一阴者,谓脉来浮而涩也;一阳二阴者,谓脉来长而沉涩也;一阳三阴者,谓脉来沉涩而短,时一浮也。各以其经所在,名病顺逆也。 五难曰:脉有轻重,何谓也?然:初持脉,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与肌肉相得者,脾部也。如十二菽之重,与筋平者,肝部也。按之至骨,举指来疾者,肾部也。故曰轻重也。 六难曰:脉有阴盛阳虚,阳盛阴虚,何谓也?然:浮之损小,沉之实大,故曰阴盛阳虚。沉之损小,浮之实大,故曰阳盛阴虚。是阴阳虚实之意也。  七难曰:经言少阳之至,乍大乍小,乍短乍长;阳明之至,浮大而短;太阳之至,洪大而长;少阴之至,紧大而长;太阴之至,紧细而长;厥阴之至,沉短而紧。此六者,是平脉那?将病脉耶?然:皆王脉也。其气以何月,各王几日?然:冬至之后,初得甲子少阳王,复得甲子阳明王,复得甲子太阳王,复得甲子少阴王,复得甲子太阴王,复得甲子厥阴王。王各六十日,六六三百六十日,以成一岁。此三阳三阴之王时日大要也。 八难曰:寸口脉平而死者,何谓也,然: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故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寸口脉平而死者,生气独绝于内也。 九难曰:何以别知脏腑之病耶?然:数者腑也,迟者脏也。数则为热,迟则为寒。诸阳为热,诸阴为寒。故以别知脏腑之病也。 十难曰:一脉为十变者,何谓也?然:五邪刚柔相逢之意也。假令心脉急甚者,肝邪干心也;心脉微急者,胆邪干小肠也;心脉大甚者,心邪自干心也;心脉微大者,小肠邪自干小肠也;心脉缓甚者,脾邪干心也;心脉微缓者,胃邪于小肠也;心脉涩甚者,肺邪干心也;心脉微涩者,大肠邪干小肠也;心脉沉甚者,肾邪干心也;心脉微沉者,膀胱邪干小肠也。五脏各有刚柔邪,故令一脉辄变为十也。 十一难曰:经言脉不满五十动而一止,一脏无气者,何脏也?然:人吸者随阴入,呼者因阳出。今吸不能至肾,至肝而还,故知一脏无气者,肾气先尽也。 十二难曰:经言五脏脉已绝于内,用针者反实其外;五脏脉已绝于外,用针者反实其内。内外之绝,何以别之?然:五脏脉已绝于内者,肾肝气已绝于内也,而医反补其心肺;五脏脉已绝于外者,心肺气已绝于外也,而医反补其肾肝。阳绝补阴,阴绝补阳,是谓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如此死者,医杀之耳。 十三难曰:经言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相胜之脉者即死,得相生之脉者,病即自己。色之与脉当参相应,为之奈何?然:五脏有五色,皆见于面,亦当与寸口、尺内相应。假令色青,其脉当弦而急;色赤,其脉浮大而散;色黄,其脉中缓而大;色白,其脉浮涩而短;色黑,其脉沉濡而滑。此所谓五色之与脉,当参相应也。脉数,尺之皮肤亦数;脉急,尺之皮肤亦急;脉缓,尺之皮肤亦缓;脉涩,尺之皮肤亦涩;脉滑,尺之皮肤亦滑。五脏各有声、色、臭、味,当与寸口、尺内相应,其不应者病也。假令色青,其脉浮涩而短,若大而缓为相胜;浮大而散,若小而滑为相生也。经言知一为下工,知二为中工,知三为上工。上工者十全九,中工者十全七,下工者十全六。此之谓也。 第14-22难 十四难曰:脉有损、至,何谓也?然:至之脉,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四至曰夺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绝。此至之脉也。何谓损?一呼一至曰离经,再呼一至曰夺精,三呼一至曰死,四呼一至曰命绝。此损之脉也。至脉从下上,损脉从上下也。损脉之为病奈何?然:一损损于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损损于血脉,血脉虚少,不能荣于五脏六腑;三损损于肌肉,肌肉消瘦,饮食不能为肌肤;四损损于筋,筋缓不能自收持;五损损于骨,骨痿不能起于床。反此者,至脉之病也。从上下者,骨痿不能起于床者死;从下上者,皮聚而毛落者死。治损之法奈何?然: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荣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此治损之法也。脉有一呼再至,一吸再至;有一呼三至,一吸三至;有一呼四至,一吸四至;有一呼五至,一吸五至;一呼六至,一吸六至;有一呼一至,一吸一至:有再呼一至,再吸一至;有呼吸再至。脉来如此,何以别知其病也?然:脉来一呼再至,一吸再至,不大不小曰平,一呼三至,一吸三至,为适得其病。前大后小,即头痛、目眩,前小后大,即胸满、短气。一呼四至,一吸四至,病欲甚,脉洪大者,苦烦满,沉细者,腹中痛,滑者,伤热,涩者,中雾露。一呼五至,一吸五至,其人当困,沉细夜加,浮大昼加,不大不小,虽困可治,其有大小者,为难治。一呼六至,一吸六至,为死脉也,沉细夜死,浮大昼死。一呼一至,一吸一至,名曰损,人虽能行,犹当着床,所以然者,血气皆不足故也。再呼一至,再吸一至,(呼吸再至)名曰无魂,无魂者当死也,人虽能行,名曰行尸。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虽困无能为害。所以然者,人之有尺,譬如树之有根,枝叶虽枯槁,根本将自生。脉有根本,人有元气,故知不死。 十五难曰:经言春脉弦,夏脉钩,秋脉毛,冬脉石。是王脉耶?将病脉也?然:弦、钩、毛、石者,四时之脉也。春脉弦者,肝东方木也,万物始生,未有枝叶,故其脉之来,濡弱而长,故曰弦。夏脉钩者,心南方火也,万物之所茂,垂枝布叶,皆下曲如钩,故其脉之来疾去迟,故曰钩。秋脉毛者,肺西方金也,万物之所终,草木华叶,皆秋而落,其枝独在,若毫毛也。故其脉之来,轻虚以浮,故曰毛。冬脉石者,肾北方水也,万物之所藏也,盛冬之时,水凝如石,故其脉之来,沉濡而滑,故曰石。此四时之脉也。如有变奈何?然:春脉弦,反者为病。何谓反?然: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气来厌厌聂聂,如循榆叶曰平;益实而滑,如循长竿曰病;急而劲益强,如新张弓弦曰死。春脉微弦曰平;弦多胃气少曰病;但弦无胃气曰死,春以胃气为本。夏脉钩,反者为病。何谓反?然: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其脉来累累如环,如循琅玕曰平;来而益数,如鸡举足者曰病;前曲后居,如操带钩曰死。夏脉微钩曰平,钩多胃气少曰病,但钩无胃气曰死。夏以胃气为本。秋脉毛,反者为病。何谓反?然: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其脉来蔼蔼如车盖,按之益大曰平;不上不下,如循鸡羽曰病;按之萧索,如风吹毛曰死。秋脉微毛曰平,毛多胃气少曰病,但毛无胃气,曰死。秋以胃气为本。冬脉石,反者为病。何谓反?然: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脉来上大下兑,濡滑如雀之喙,曰平;啄啄连属,其中微曲,曰病;来如解索,去如弹石,曰死。冬脉微石,曰平,石多胃气少,曰病;但石无胃气,曰死。冬以胃气为本。胃者,水谷之海,主禀。四时皆以胃气为本,是谓四时之变病,死生之要会也。脾者,中州也,其平和不可得见,衰乃见耳。来如雀之啄,如水之下漏,是脾衰之见也。 十六难曰:脉有三部九候,有阴阳,有轻重,有六十首,一脉变为四时,离圣久远,各自是其法,何以别之?然:是其病,有内外证。其病为之奈何?然:假令得肝脉,其外证:善洁,面青,善怒;其内证: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四肢满,闭淋(癃),溲便难,转筋。有是者肝也,无是者非也。假令得心脉,其外证:面赤,口干,喜笑;其内证:脐上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烦心、心痛,掌中热而啘。有是者心也,无是者非也。假令得脾脉,其外证:面黄,善噫,善思,善味;其内证: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腹胀满,食不消,体重节痛,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有是者脾也,无是者非也。假令得肺脉,其外证:面白,善嚏,悲愁不乐,欲哭;其内证:脐右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喘咳,洒淅寒热。有是者肺也,无是者非也。假令得肾脉,其外证:面黑,善恐欠;其内证:脐下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逆气,小腹急痛,泄如下重,足胫寒而逆。有是者肾也,无是者非也。 十七难曰:经言病或有死,或有不治自愈,或连年月不已,其死生存亡,可切脉而知之耶?然:可尽知也。诊病若闭目不欲见人者,脉当得肝脉强急而长,反得肺脉浮短而涩者,死也。病若开目而渴,心下牢者,脉当得紧实而数,而反得沉涩而微者,死也。病若吐血,复鼽衄血者,脉当沉细,而反浮大而牢者,死也。病若谵言妄语,身当有热,脉当洪大,而反手足厥逆,脉沉细而微者,死也。病若大腹而泄者,脉当微细而涩;反紧大而滑者,死也。 十八难曰:脉有三部,部有四经,手有太阴、阳明,足有太阳、少阴,为上下部,何谓也?然:手太阴、阳明金也,足少阴、太阳水也,金生水,水流下行而不能上,故在下部也。足厥阴、少阳木也,生手太阳、少阴火,火炎上行而不能下,故为上部。手心主、少阳火,生足太阴、阳明土,土主中宫,故在中部也。此皆五行子母更相生养者也。脉有三部九侯,各何主之?然:三部者,寸、关、尺也。九侯者,浮、中、沉也。上部法天,主胸上至头之有疾也;中部法人,主鬲以下至脐之有疾也;下部法地,主脐以下至足之有疾也。审而刺之者也。人病有沉滞久积聚,可切脉而知之耶?然:诊病在右胁有积气,得肺脉,结脉,结甚则积甚,结微则气微。诊不得肺脉,而右胁有积气者,何也?然:肺脉虽不见,右手脉当沉伏。其外痼疾同法耶?将异也?然:结者,脉来去时一止,无常数,名曰结也。伏者,脉行筋下也。浮者,脉在肉上行也。左右表里,法皆如此。假令脉结伏者,内无积聚,脉浮结者,外无痼疾;有积聚脉不结伏,有痼疾脉不浮结。为脉不应病,病不应脉,是为死病也。 十九难曰:经言脉有逆顺,男女有恒(常)。而反者,何谓也?然:男子生于寅,寅为木,阳也。女子生于申,申为金,阴也。故男脉在关上,女脉在关下。是以男子尺脉恒弱,女子尺脉恒盛,是其常也。反者,男得女脉,女得男脉也。其为病何如?然:男得女脉为不足,病在内;左得之,病在左,右得之,病在右:随脉言之也。女得男脉为太过,病在四肢;左得之,病在左,右得之,病在右:随脉言之。此之渭也。 二十难曰:经言脉有伏匿。伏匿于何脏而言伏匿耶?然:谓阴阳更相乘更相伏也。脉居阴部而反阳脉见者,为阳乘阴也,虽阳脉时沉涩而短,此谓阳中伏阴也;脉居阳部而反阴脉见者,为阴乘阳也,虽阳脉时浮滑而长,此谓阴中伏阳也。重阳者狂,重阴者癫。脱阳者,见鬼;脱阴者,目盲。 二十一难曰:经言人形病,脉不病,曰生;脉病,形不病,曰死。何谓也?然:人形病,脉不病,非有不病者也,谓息数不应脉数也。此大法。  二十二难曰:经言脉有是动,有所生病。一脉(辄)变为二病者,何也?然:经言是动者,气也;所生病者,血也。邪在气,气为是动;邪在血,血为所生病。气主呴之,血主濡之。气留而不行者,为气先病也;血壅而不濡者,为血后病也。故先为是动,后所生(病)也。 第23-29难 二十三难曰:手足三阴三阳,脉之度数,可晓以不?然:手三阳之脉,从手至头,长五尺,五六合三丈。手三阴之脉,从手至胸中,长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足三阳之脉,从足至头,长八尺,六八四丈八尺。足三阴之脉,从足至胸,长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人两足跷脉,从足至目,长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督脉、任脉,各长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凡脉长一十六丈二尺,此所谓经脉长短之数也。经脉十二,络脉十五,何始何穷也?然:经脉者,行血气,通阴阳,以荣于身者也。其始从中焦,注手太阴、阳明;阳明注足阳明、太阴;太阴注手少阴、太阳;太阳注足太阳、少阴;少阴注手心主、少阳;少阳注足少阳、厥阴;厥阴复还注手太阴。别络十五,皆因其原,如环无端,转相灌溉,朝于寸口、人迎,以处百病,而决死生也。经云:明知始终,阴阳定矣。何谓也?然:终始者,脉之纪也。寸口、人迎,阴阳之气通于朝使,如环无端,故曰始也。终者,三阴三阳之脉绝,绝则死。死各有形,故曰终也。 二十四难曰:手足三阴三阳气已绝,何以为候?可知其吉凶不?然:足少阴气绝,则骨枯。少阴者,冬脉也,伏行而濡于骨髓。故骨髓不濡,即肉不着骨;骨肉不相亲,即肉濡而却;肉濡而却,故齿长而枯,发无润泽;无润泽者,骨先死。戊日笃,己日死。足太阴气绝,则脉不营其口唇。口唇者,肌肉之本也。脉不营,则肌肉不滑泽;肌肉不滑泽,则人中满;人中满,则唇反;唇反,则肉先死。甲日笃,乙日死。足厥阴气绝,即筋缩引卵与舌卷。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而络于舌本,故脉不营,则筋缩急;即引卵与舌;故舌卷卵缩,此筋先死。庚日笃,辛日死。手太阴气绝,即皮毛焦。太阴者,肺也,行气温于皮毛者也。气弗营,则皮毛焦;皮毛焦,则津液去;津液去,则皮节伤;皮节伤,则皮枯毛折;毛折者,则毛先死。丙日笃,丁日死。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色泽去,故面色黑如黧,此血先死,壬日笃,癸日死。三阴气俱绝者,则目眩转、目瞑,目瞑者,为失志;失志者,则志先死。死,即(则)目瞑也。六阳气俱绝者(则),则阴与阳相离,阴阳相离,则腠理泄,绝汗乃出,大如贯珠,转出不流,即气先死。旦占夕死,夕占旦死。 二十五难曰:有十二经,五脏六腑十一耳,其一经者,何等经也?然:一经者,手少阴与心主别脉也。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俱有名而无形,故言经有十二也。 二十六难曰:经有十二,络有十五,余三络者,是何等络也?然:有阳络,有阴络,有脾之大络。阳络者,阳跷之络也。阴络者,阴跷之络也。故络有十五焉。二十六难曰:脉有奇经八脉者,不拘于十二经,何也?然:有阳维,有阴维,有阳跷,有阴跷,有冲,有督,有任,有带之脉。凡此八脉者,皆不拘于经,故曰奇经八脉也。经有十二,络有十五,凡二十七,气相随上下,何独不拘于经也?然:圣人图设沟渠,通利水道,以备不虞。天雨降下,沟渠溢满,当此之时,留需妄行,圣人不能复图也。此络脉满溢,诸经不能复拘也。 二十八难曰:其奇经八脉者,既不拘于十二经,皆何起何继也?然: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冲脉者,起于气冲,并足阳明之经,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也。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周。阳跷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阴跷脉者,亦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阳维、阴维者,维络于身,溢蓄,不能环流灌溉诸经者也,故阳维起于诸阳会也,阴维起于诸阴交也。比于圣人图设沟渠,沟渠满溢,流于深湖,故圣人不能拘通也。而人脉隆盛,入于八脉,而不还周,故十二经亦有不能拘之。其受邪气,畜则肿热,砭射之也。 二十九难曰:奇经之为病,何如?然:阳维维于阳,阴维维于阴,阴阳不能自相维,则怅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病若心痛。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冲之为病,逆气而里急。督之为病,脊强而厥。任之为病,其内苦结,男子为七疝,妇子为瘕聚。带之为病,腹满,腰溶溶若坐水中。此奇经八脉之为病也。 第30-38难 三十难曰:营气之行,常与卫气相随不?然:经言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乃传于五脏六腑,五脏六腑皆受于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荣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周不息,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之无端,故知营卫相随也。 三十一难曰;三焦者,何禀何生?何始何终?其治常在何许?可晓以不?然: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主内而不出。其治在膻中,玉堂下一寸六分,直两乳间陷者是。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其治在脐傍。下焦者,当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主出而不内,以传导也。其治在脐下一寸。故名曰三焦,其府在气街。 三十二难曰;五脏俱等,而心肺独在鬲上者,何也?然:心者血,肺者气。血为荣,气为卫,相随上下,谓之荣卫。通行经络,营周于外,故令心肺独在鬲上也。 三十三难曰:肝青象木,肺白象金。肝得水而沉,木得水而浮;肺得水而浮,金得水而沉。其意何也?然:肝者,非为纯木也,乙角也,庚之柔。大言阴与阳,小言夫与妇。释其微阳,而吸其微阴之气,其意乐金,又行–多,故令肝得水而沉也。肺者,非为纯金也,辛商也,丙之柔。大言阴与阳,小言夫与妇。释其微阴,婚而就火,其意乐火,又行阳道多,故令肺得水而浮也。肺熟而复沉,肝熟而复浮者,何也?故知辛当归庚,乙当归甲也。 三十四难曰:五脏各有声、色、臭、味、液,皆可晓知以不?然:《十变》言:肝色青,其臭臊,其味酸,其声呼,其液泣;心色赤,其臭焦,其味苦,其声言,其液汗;脾色黄,其臭香,其味甘,其声歌,其液涎;肺色白,其臭腥,其味辛,其声哭,其液涕;肾色黑,其臭腐,其味咸,其声呻,其液唾。是五脏声、色、臭、味、液也。五脏有七神,各何所藏那?然:脏者,人之神气所舍藏也。故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与智,肾藏精与志也。 三十五难曰:五脏各有所腑皆相近,而心、肺独去大肠、小肠远者,何(谓)也?然:经言心营、肺卫,通行阳气,故居在上;大肠、小肠,传阴气而下,故居在下。所以相去而远也。又诸腑皆阳也,清净之处。今大肠、小肠、胃与膀胱,皆受不净,其意何也?然:诸腑者,谓是非也。经言:小肠者,受盛之腑也;大肠者,传泻行道之腑也;胆者,清净之腑也;胃者,水谷之腑也;膀胱者,津液之腑也。一腑犹无两名,故知非也。小肠者,心之腑;大肠者,肺之腑;胆者,肝之腑;胃者,脾之腑;膀胱者,肾之腑。小肠谓赤肠,大肠谓白肠,胆者谓青肠,胃者谓黄肠,膀胱者谓黑肠。下焦之所治也。 三十六难曰:脏各有一耳,肾独有两者,何也?然: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故知肾有一也。 三十七难曰:五脏之气,于何发起,通于何许,可晓以不?然:五脏者,常内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鼻和则知香臭矣;肝气通于目,目和则知黑白矣;脾气通于口,口和则知谷味矣;心气通于舌,舌和则知五味矣;肾气通于耳,耳和则知五音矣。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六腑不和,则留结为痈。邪在六腑,则阳脉不和,阳脉不和,则气留之;气留之,则阳脉盛矣。邪在五腑,则阴脉不和,阴脉不和,则血留之;血留之,则阴脉盛矣。阴气太盛,则阳气不得相营也,故曰格。阳气太盛,则阴气不得相营也,故曰关,阴阳俱盛,不得相营也,故曰关格。关格者,不得尽其命而死矣。经言气独行于五脏,不营于六腑者,何也?然:夫气之所行也,如水之流,不得息也。故阴脉营于五脏,阳脉营于六腑,如环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其不覆溢,人气内温于脏腑,外濡于凑理。  三十八难曰:脏唯有五,腑独有六者,何也?然:所以腑有六者,谓三焦也。有原气之别焉,主持诸气,有名而无形,其(经)属手少阳。此外腑也,故言腑有六焉。 第39-47难 三十九难曰:经言腑有五,脏有六者,何也?然:六腑者,正有五腑也。五脏亦有六脏者,谓肾有两脏也。其左为肾,右为命门。命门者,谓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其气与肾通,故言脏有六也。腑有五者,何也?然:五脏各一腑,三焦亦是一腑,然不属于五脏,故言腑有五焉。...
陈士铎哪本书最精华,辨证录中医宝典在线下载
医经

陈士铎哪本书最精华,辨证录中医宝典在线下载

国学杏林典籍学堂—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全部章节,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百度网盘或txt可以带走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手机下载txt电子书用户选择浏览器打开–登录账号或直接购买—下载  既可!使用 电子书阅读器  阅读  效果更佳)     陈士铎,一位广为人知的中医专家,在中医辨证这一领域有着深厚的功底和独到的理念。他的中医辨证理论,不仅通俗易懂,更是前端公众和专业医生一种全新的诊疗思路。   陈士铎的中医辨证理论,在大众中的认知中首先是辨证。通过识别疾病的证据和特征,陈士铎的中医辨证理论在治疗上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他倡导的观察、听诊、问诊和脉诊,成为他的中医辨证理论的核心元素。   陈士铎的中医辨证理论不只是在医学上产生了影响。过去数百年,陈士铎的中医辨证理论对中国的文化,特别是健康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理论深深地打破了西方医学的固有思维模式,给医生和患者带来了全新的治疗方式。   全世界都在借鉴陈士铎的中医辨证理论。无论是简单的家庭小病,还是复杂的慢性疾病,都有他的影子。他的中医辨证理论提供了一种更贴近自然,更人性化的治疗途径。   针对未来,陈士铎的中医辨证理论仍有许多发展空间。在应对日益复杂的医疗问题上,它在世界各地都有可能带来更好的解决方案。随着科技的进步,陈士铎的中医辨证理论或将有新的演绎。 总结,陈士铎的中医辨证理论,在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改变人们的健康观念,甚至在塑造全新的医疗模式方面,都发挥了关键的作用。期待陈士铎的中医辨证理论可以在未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为人们的健康保护作出更大的贡献。
五运六气+黄帝内经古典理论图表(遗篇)
医经

五运六气+黄帝内经古典理论图表(遗篇)

国学杏林典籍学堂—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全部章节,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百度网盘或txt可以带走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手机下载txt电子书用户选择浏览器打开–登录账号或直接购买—下载  既可!使用 电子书阅读器  阅读  效果更佳)    
《备急千金要方》在线阅读,《备急千金要方》原文及翻译下载
医经

《备急千金要方》在线阅读,《备急千金要方》原文及翻译下载

国学杏林典籍学堂—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国学经典书籍推荐书目大全集下载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全文,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txt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手机下载用户选择浏览器打开–登录账号或直接购买—下载电子书既可阅读) 《备急千金要方》在线阅读,《备急千金要方》原文及翻译下载 备急千金要方   《备急千金要方》,简称《千金方》,又名《千金要方》。成书于652年。作者孙思邈。方济之,德逾于此”,所以千金名其书。 《备急千金要方》自唐代到现代,中外翻刻版本有四十余种,大致可分为两类。 此书30卷本内容,卷1为医学总论,包括医学伦理、本草、制药等;卷2~4为妇科病;卷5为儿科病;卷6为七窍病;卷7~8论诸风脚气;卷9~10为伤寒;卷11~20为脏腑病论;卷21论消渴淋闭诸症;卷22为疮肿痛疽;卷23系痔漏;卷24论解毒并杂治;卷25为备急诸术;卷26~27系食治并养性;卷28平脉;卷29~30针灸孔穴主治,总计233门,含方论5300余首,创分证列方的编写体例。 书中系统总结了唐代以前的医学成就,取材广泛,内容丰富,遍涉临床各科及针灸、食疗、药物、预防、卫生保健等。该书有述有作,验方经方兼备,是中国第一部理法方药俱全的医学巨著,是继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后,中国医学的又一次总结,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临床医学百科全书。 卷第二 (妇人方上) 178方   1七子散治丈夫風虛目暗,精氣衰少無子,補不足方o五味子、牡荊子、菟絲子、車前子、菥子、石斛、署預、乾地黃、杜仲、鹿茸、遠志(各入銖)、附子、蛇閑子、芎藭(各六銖)、山茱萸、天雄、人參、茯苓、黃耆、牛膝(各三銖)、桂心(十銖)、巴戟天(十二銖)、蓯蓉(十銖)、鍾乳粉(八銖)o右二十四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二,不知增至二匕,以知為度,禁如藥法,不能酒者,蜜和丸服亦得,一方加覆盆子八銖,求子法,一依後房中篇o(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婦人方上)178方)  2朴消盪胞湯治婦人立身己來全不產,及斷緒久不產三十年者方o朴消、牡丹、當歸、大黃、桃人(生用各三銖)、細辛、厚朴、桔梗、赤芍藥、人參、茯苓、桂心、甘草、牛膝、橘皮(各一銖)、蟲(十枚)、水蛭(十枚)、附子(六銖)o右十八味〔口父〕咀,以清酒五升,水五升合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每服相去三時,更服如常,覆被取少汗,汗不出,冬日著火籠之,必下積血,及冷赤膿如赤小豆汁,本為婦人子宮內有些惡物令然,或天陰臍下痛,或月水不調?為有冷血不受胎,若斟酌下盡,氣力弱大困,不堪更服,亦可二三服即止,如大悶不堪,可食酢飯冷漿一口即止,然恐去惡物不盡不大得藥力,若能忍能服盡大好,一日後仍著導藥o(千金翼不用桔梗甘草)o(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婦人方上)178方)  3治全不產及斷緒,服前朴消湯後,者坐導藥方o皂莢、山茱萸(千金翼作苦瓠)、當歸(各一兩)、細辛、五味子、乾薑(各二兩)、大黃、礬石、戎鹽、蜀椒(各半兩)o右十味末之,以絹袋盛,大如指長三寸,盛藥令滿,內婦人陰中,坐臥任意,勿行走急,小便時去之,更安新者,一日一度,必下青黃冷汁,汁盡止即可幸御?自有子,若未見病出,亦可至十日安之,一本別有葶藶砒霜各半兩,此藥為服朴消湯恐去冷惡物出不盡,以導藥下之,值天陰冷不疼,不須著導藥,亦有著鹽為導藥者,然不如此藥,其服朴消湯後,即安導藥,經一日外,服紫石門冬丸o(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婦人方上)178方) 4紫石門冬丸,治全不產及斷緒方o紫石英、天門冬(各三兩)、當歸、芎藭、紫葳、卷柏、桂心、烏頭、乾地黃、牡蒙(千金翼作牡荊外臺作牡蒙)、禹餘糧、石斛、辛夷(各二兩)、人參、桑寄生、續斷、細辛、厚朴乾薑、食茱萸、牡丹、牛膝(各二十兩)、柏子人(一兩)、署預、烏賊骨、甘草(各一兩半)o右二十六味末之,蜜和丸,酒服如梧桐子大十丸,日三,漸增至三十丸,以腹中熱為度,不禁房室,夫行不在,不可服禁如藥法,比來服者,不至盡劑即有娠o(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婦人方上)178方)  5白薇丸主令婦人有子方o白薇、細辛、防風、人參、秦椒、白斂(一云白芷)、桂心、牛膝、秦艽、蕪荑、沙參、芍藥、五味子、白殭蠶、牡丹、蠐螬(各一兩)、乾潻、柏子人、乾薑、卷柏、附子、芎藭(各二十銖)、紫石英、桃人(各一兩半)、鍾乳、乾地黃、白石英(各二兩)、鼠婦(半兩)、水蛭、蟲(各十五枚)、吳茱萸(十八銖)、麻布叩複頭(一尺燒)o右三十二味末之蜜和丸,酒服如梧子大十五丸,日再,稍加至三十丸當有所云,小覺有異即停服o論曰,古者求子,多用慶雲散承澤丸,今代人絕不用此雖未試驗,其法可重,故述之o(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婦人方上)178方)  6慶雲散,主丈夫陽氣不足,不能施化,施化無成方o覆盆子、五味子(各一升)、天雄(一兩)、石斛、白朮(各三兩)、桑寄生(四兩)、天門冬(九兩)、兔絲子(一升)、紫石英(二兩)o右九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先食,日三服,素不耐冷者,去寄生,加細辛四兩陽氣不少而無子者,去石斛,加檳榔十五枚o(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婦人方上)178方) 7承澤丸,主婦人下焦三十六疾,不孕絕產方o梅核人、辛夷(各一升)、葛上、亭長(七枚)澤蘭子五合、溲硫二兩、本一兩o右六味末之,蜜和丸,先食,服如大豆二丸,日三,不知稍增若腹中無堅癖積聚?去亭長,加通草一兩,惡甘著,和藥先以苦酒搜散,乃內少蜜和為丸o大黃丸,主帶下百病無子,服藥十日下血,二十日下長蟲及清黃汁,三十日病除,(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婦人方上)178方)  8五十日肥白方o大黃(破如米豆熬令黑)、柴胡、朴消(各一升)、芎藭(五兩)乾薑(一升)、蜀椒(二兩)、茯苓(如雞子大一枚)o右七味末之蜜和丸如梧桐子大,先食,服七丸,米飲下,加至十丸,以知為度,五日微下o(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婦人方上)178方) 9治女人積年不孕吉祥丸方o天麻(一兩)、五味子(二兩)、覆盆子(一升)、桃花(二兩)柳絮(一兩)、白朮(二兩)、芎藭(二兩)、牡丹(一兩)、桃人(一百枚)、菟絲子(一升)、茯苓(一兩)、楮實子(一升)乾地黃(一兩)、桂心(一兩)o右十四味末之,蜜和丸如豆大,每服空人飲若酒下五丸,日中一服,晚一服o消石大黃丸,治十二瘕癖,及婦人帶下絕產無子,並服寒食藥而腹中有癖者,當先服大丸下之,乃服寒食藥耳,大丸不下水穀,但下病耳,不令人虛極,方在第十一卷中o(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婦人方上)178方) 10治月水不利閉塞,絕產十八年,服此藥二十八日有子,金城太守白薇丸方o白薇(三十銖)、人參、杜蘅古(今驗用牡蠣)、牡蒙(各十八銖)牛膝(半兩)、細辛(三十銖)、厚朴、半夏(各十八銖)、沙參、乾薑(各半兩)、白殭蠶(十八銖)、秦觀(半兩)、蜀椒(一兩半)、當歸(十八銖)、附子(一兩半)、防風(一兩半)、紫菀(十八銖)o右十七味末之蜜和,先食,服如梧子三大丸,不知稍增至四五丸,此藥不長將服,覺有妊娠則止,用之大驗,(崔氏有桔梗丹參十八銖)o(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婦人方上)178方) 11白薇丸主久無子或斷緒,上熟下冷,百病皆治之方o白薇(十八銖)、紫石英(三十銖)、澤蘭、太一餘糧(各二兩)當歸(一兩)、赤石脂(一兩)、白芷(一兩半)、芎藭(一兩)本、石膏、菴子、卷柏(各二十銖)、蛇閑子(一兩)、桂心(二兩半)、細辛(三兩)、覆盆子、桃人(各二兩半)、乾地黃、乾薑、蜀椒車前子(各十八銖)、蒲黃(二兩半)、人參(一兩半)、白龍骨、遠志、麥門冬、茯苓(各二兩)、橘皮(半兩)o右二十八味末之,蜜和,酒服十五丸如梧子大,日再,漸增以知為度,亦可至五十丸,慎豬雞生冷酢滑魚蒜驢馬牛肉等,覺有妊娠即停,三月正擇食時,可食牛肝及心,至四月五月不須,不可故殺,令子短壽,遇得者大良o(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婦人方上)178方) 12治婦人絕產,生來未產,盪滌腑藏,使玉門受子精,秦椒丸方o秦椒、天雄(各十八銖)、玄參、人參、白斂、鼠婦、白芷、黃耆、桔梗、露蜂房、白殭蠶、桃人、蠐螬、白薇、細辛、蕪荑(各一兩)、牡蒙、沙參、防風、甘草、牡丹皮、牛膝、卷柏、五味子、芍藥、桂心、大黃、石斛、白朮(各二十銖)、柏子人、茯苓、當歸、乾薑(各一兩半)、澤蘭、乾地黃、芎藭(各一兩十八銖)、乾潻、白石英、紫石英、附子(各二兩)、鍾乳(二兩半)、水蛭(七十枚)、蟲(百枚)、麻布叩複頭(七寸燒)o右四十四味末之,蜜丸,酒服十丸如梧子,日再,稍加至二十丸,若有所去如豆汁鼻涕,此是病,覺有異即停o婦人絕子,灸然谷五十壯,在內踝前直下一寸,婦人絕嗣不生,胞門閉塞,灸關元三十壯報之o婦人妊子不成若墮落,腹痛,漏見赤,灸胞門五十壯,在關元左邊二寸是也o右邊二寸名子戶o婦人絕嗣不生,灸氣門穴,在關元傍三寸各百壯o婦人子藏閉塞,不受精疼,胞門五十壯o婦人絕嗣不生,漏赤白,灸泉門十壯,三報之,穴在橫骨當陰上際o論曰,陰陽調和,二氣相感,陽施陰化,是以有娠,而三陰所會則多生女,但妊娠二月名曰始膏,精氣成於胞裡,至於三月名曰始胎,血不流,象形而變,(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婦人方上)178方) 13未有定儀,見物而化,是時男女未分婦人始覺有娠,養胎并轉女為男丹參丸方o丹參、續斷、芍藥、白膠、白朮柏子人(各二兩)、人參、芎藭、乾薑(各三十銖)當歸、橘皮、吳茱萸(各一兩十八銖)、白芷冠纓燒灰(各一兩)、蕪弮(十八銖)、乾地黃(一兩半)、甘草(二兩)太(一具乾)、東門上雄雞頭(一枚)o右十九味末之,蜜和丸,酒服十丸,日再,稍加至二十丸如梧子大o又方、取原蠶矢一枚,花水服,日三o(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婦人方上)178方) 14又方o取弓弩弦一枚,縫囊盛帶婦人左臂,一法以繫腰下,滿百日去之o(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婦人方上)178方) 15又方o取雄黃一兩,縫囊盛帶之,要女者帶雌黃o(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婦人方上)178方) 16又方o以斧一柄,於產婦臥閑下置之,仍繫刃向下,匆令人知,如不信,待雞抱時,(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婦人方上)178方) 17四肢百節疼煩沈重,多臥少起,惡寒汗出,疲極黃瘦方o半夏(三十銖)、茯苓、乾地黃(各十八銖)、橘皮、細辛、人參、芍藥、旋復花、芎藭、桔梗、甘草(各十二銖)、生薑(三十銖)o右十二味〔口父〕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若病阻積月日不得治,及服藥冷熱失候,病變客熱煩渴,口生瘡者,去橘皮細辛加前胡知母各十二銖,若變冷下痢者,去乾地黃入桂心十二銖,若食少胃中虛生熱,大便閟塞,小便赤少者,宜加大黃十八銖,去地黃加黃芩六銖,餘依方服一劑得下,後消息者看氣力冷熱增損方調定,更服一劑湯,便急服茯苓丸令能食便強健也,忌生冷醋滑油膩菘菜海藻,茯苓丸治妊娠阻病,患心中煩悶,頭眩重,憎聞飲食氣便嘔逆吐悶顛倒,四肢垂弱,不自勝持,服之即效,要先服半夏茯苓湯兩劑,(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婦人方上)178方) 18後可將服此方o茯苓、人參、桂心熬、乾薑、半夏、橘皮(各一兩)、白朮、葛根、甘草枳實(各二兩)o右十味末之,蜜和為丸,如梧子,飲服二十丸,漸加至三十丸,日三o(肘後不用乾薑半夏橘皮白朮葛根只五味又云妊娠忌桂故熬)o(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婦人方上)178方) 19治妊娠惡阻嘔吐,不下食方o青竹茹、橘皮(各十八銖)、茯苓、生薑(各一兩)半夏(三十銖)o右五味〔口父〕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半,分三服,不差頻作o(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婦人方上)178方) 20治妊娠嘔吐不下食,橘皮湯方o橘皮、竹茹、人參、白朮(各十八銖)生薑(一兩)、厚朴(十二銖)o右六味〔口父〕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不差重作o養胎第三(論二首禁忌一首、方二十三首遂月養胎二十首)o論曰,舊說凡受胎三月,逐物變化,稟質未定,故妊娠三月,欲得觀犀象猛獸珠玉寶物,欲得見賢人君子盛德大師,觀禮樂鍾鼓俎豆軍旅陳設,焚燒名香,口誦詩書,古今箴誠,居處簡靜,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彈琴瑟調心神,和情性,節嗜慾,庶事清淨,生子皆良,長壽忠孝,仁義聰惠,無疾?斯蓋文王胎教者也o論曰,兒在胎,日月未滿,陰陽未備,腑藏骨節皆未成足,故自初訖于將產,飲食居處,皆有禁忌o妊娠食羊肝令子多危o妊娠食山羊肉令子多病o妊娠食驢馬肉延月o妊娠食驢肉生產難o妊娠食兔肉犬肉令子無聲并缺脣o妊娠食雞子及乾鯉魚令子多瘡o妊娠食雞肉糯米令子多寸白蟲o妊娠食椹并鴨子令子倒出心寒o妊娠食雀肉并豆醬令子滿面多黑子o妊娠食雀肉飲酒令子心淫情亂不畏羞恥o妊娠食虌令子項短o妊娠食冰漿絕胎o妊娠勿向非常地大小便必半產殺人o(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婦人方上)178方) 21徐之才逐月養胎方o妊娠一月名始胚飲食精熟,酸美受御,宜食大麥,無食腥辛,是謂才正o妊娠一月,足厥陰養,不可針灸其經,足厥陰內屬於肝,肝主筋及血,一月之?血行否澀,不為力事,寢必安靜,無令恐畏,妊娠一月,陰陽新合為胎,寒多為(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婦人方上)178方) 22熱多卒驚,舉重腰痛腹滿胞急,卒有所下,當預安之,宜服烏雌雞湯方o烏雌雞一隻(治如食法)、茯苓(二兩)、吳茱萸(一升)、芍藥、白朮(各三兩)、麥門冬(五合)、人參(三兩)、阿膠(二兩)甘草(一兩)、生薑(一兩)o右十味〔口父〕咀,以水一斗二升,煮雞取六升,去雞下藥煎取三升,內酒三升?(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婦人方上)178方) 23烊盡取三升,放溫每服一升,日三,若曾傷一月胎者,當預服補胎湯方o細辛(一兩)、乾地黃、白朮(各三兩)、生薑(四兩)、大麥、吳茱萸(各五合)、烏梅(一升)、防風(二兩)o右八味〔口父〕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先食服寒多者倍細辛茱萸?若熱多渴者去細辛茱萸加栝樓根二兩若有所思,去大麥加柏子人三合,一方有人參一兩妊娠二月名始膏,無食辛臊,居必靜處男子勿勞,百節皆痛是為胎始結o妊娠二月,足少陽養,不可針灸其經,足少陽內屬於膽主精,二月之時,兒精成於胞裡,當慎護驚動也o妊娠二月,始陰陽鋸經,有寒多壞不成,有熱即萎悴,中風寒有所動搖,(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婦人方上)178方) 24心滿臍下懸急,腰背強痛,卒有所下,乍寒作熱,艾葉湯主之方o艾葉、丹參、當歸、麻黃(各二兩)、人參、阿膠(各三兩)、甘草(一兩)、生薑(六兩)、大棗(十二枚)o右九味〔口父〕咀,以酒三升水一斗,煮減半去滓內膠煎,取三升,分三服,一方用烏雌雞一隻,宿肥者,治如食法,割頭取血,內三升酒中相和,雞以水一斗二升先煮,取汁,去雞內藥煎,取三升,內血酒并膠煎,取三升,分溫三服o(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婦人方上)178方) 25若曾傷二月胎者,當預服黃連湯方o黃連、人參(各一兩)、吳茱萸(五合)、生薑(三兩)、生地黃(五兩一方用阿膠)o右五味〔口父〕咀,以酢漿七升,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十日一作?加烏梅一升,加烏梅者,不用漿,直用水耳,一方用當歸半兩o妊娠三月名始胎,當此之時,未有定儀,見物而化,欲生男者,操弓矢,欲生女弄珠璣,欲子美好,數視璧玉,欲子賢良,端坐清虛,是謂外象而內感者也o妊娠三月,手心主養,不可針灸其經,手心主內屬於,心無悲哀思慮驚動o妊娠三月,為定形,有寒大便青,有熱小便難,不赤即黃,卒驚恐憂愁嗔怒喜頓?(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婦人方上)178方)  26動於經,腹滿繞臍苦痛,或腰背痛,卒有所下,雄雞湯方o雄雞一隻(治如食法)、甘草、人參、茯苓、阿膠(各二兩)、黃芩、白朮(各一兩)、麥門冬(五合)芍藥(四兩)、大棗(十二枚擘)、生薑(一兩)o右十一味〔口父〕咀,以水一斗五升,煮雞減半,出雞內藥煮,取半肉清酒三升?取三升分三服,一日盡之當溫臥一方用,當歸芎各二兩,不用黃芩生薑o(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婦人方上)178方)  27若曾傷三月胎者,當預服茯神湯方o茯神、丹參、龍骨(各一兩)、阿膠、當歸甘草、人參(各二兩)、赤小豆(二十一粒)、大棗(二十一枚)o右九味〔口父〕咀,以酥漿一斗,煮取三升,分四服,先食服,七日後服一劑,腰痛者加桑寄生二兩,深師有薤白二兩麻子一升妊娠四月,始受水精以成血,食宜稻粳羹宜魚鴈,是謂盛血氣,以通耳目,而行經絡o妊娠四月,手少陽養,不可針灸其經,手少陽內輸參焦,四月之時,兒六腑順?當靜形體和心志節飲食o妊娠四月,有寒心下慍慍欲嘔膈不欲食,有熱小便難,數數如淋狀,臍下苦急,卒風寒頸項強痛寒熱或驚動身軀腰背腹痛,往來有時,胎上迫,心煩不得安,(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婦人方上)178方) 28卒有所下,菊花湯方o菊花(如雞子大一枚)、麥門冬(一升)、麻黃、阿膠(各三兩)、人參(一兩半)、甘草、當歸(各二兩)、生薑(五兩)半夏(四兩)、大棗(十二枚)o右十味〔口父〕咀,以水八升,煮減半,內清酒三升并阿膠煎,取三升,分三服當汗以粉粉之,護風寒四五日,一方用烏雌雞一隻煮水煎藥o(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婦人方上)178方) 29若曾傷四月胎者,當預服調中湯方o白芍藥(四兩)、續斷、芎藭、甘草(各一兩)、白朮、紫胡(各三兩)、當歸(一兩半)、烏梅(一升)、生薑(四兩)、厚朴、枳實、生李根、白皮(各三兩)o右十二味〔口父〕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八日後復服一妊娠五月,始受火精以成其氣,臥必晏,起沐浴浣衣,深其居處,厚其衣裳,朝吸天光以避寒殃,其食稻麥,其羹牛羊,和以茱萸,調以五味,是謂養氣,以定五藏o妊娠五月,足太陰養,不可針灸其經,足太陰內輸於脾,五月之時,見四肢皆?無大飢,無甚飽,無食乾燥,無自灸熱,無勞倦o妊娠五月,有熱苦頭眩,心亂嘔吐,有寒苦腹滿痛,小便數,卒有恐怖,四肢疼(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婦人方上)178方) 30寒熱胎動無常處,腹痛悶頓欲仆,卒有所下,阿膠湯主之方o阿膠(四兩)、旋復花(二合)、麥門冬(一升)、人參(一兩)、吳茱萸(七合)、生薑(六兩)、當歸、芍藥、甘草、黃芩(各二兩)o右十味〔口父〕咀,以水九升煮藥減半,內清酒三升并膠,微火煎,取三升半,日三夜一,先食服便愈,不差再服,一方用烏雌雞一隻,割取咽血內酒中,以水煮雞,以煎藥減半,內酒并膠煎,取三升半,分四服o(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婦人方上)178方) 31曾傷五月胎者,當預服安中湯方o黃芩一兩、當歸、芎藭、人參、乾地黃(各二兩)、甘草、芍藥(各三兩)、生薑(六兩)麥門冬(一升)、五味子(五合)、大棗(三十五枚)、大麻人(五合)o右十二味〔口父〕咀,以水七,清酒五升,煮取三升半,分四服,日三夜一,七日復服一劑o妊娠六月,始受金精,以成其筋,身欲微勞,無得靜處,出遊於野,數觀走犬,及視走馬,食宜鷙鳥猛獸之肉,是謂變腠理紉筋,以養其力,以堅背膂o妊娠六月,足陽明養,不可針灸其經,足陽明內屬於胃,主其口目,六月之時?兒口目皆成,調五味,食甘美,無大飽o妊娠六月,卒有所動不安,寒熱往來,腹內脹滿身體腫驚怖,忽有所下,(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婦人方上)178方) 32腹痛如欲產,手足煩疼,宜服麥門冬湯方o麥門冬(一升)、人參、甘草、黃芩(各二兩)乾地黃(三兩)、阿膠(四兩)、生薑(六兩)、大棗(十五枚)o右八味〔口父〕咀,以水七升,煮減半,內清酒二升并膠煎,取三升,分三服,中間進糜粥,一方用烏雌雞一隻,煮取水煎藥,若曾傷六月胎者,當預服柴胡湯方柴胡(四兩)、白朮、芍藥(一方作紫葳)、甘草(各二兩)蓯蓉(一兩)、芎藭(二兩)、麥門冬(二兩)、乾地黃(五兩)、大棗(三十枚)、生薑(六兩)o右十味〔口父〕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中間進糜粥?及堅硬之物,七日更服一劑o妊娠七月,始受木精,以成其骨,勞身搖肢,無使定止,動作屈伸,以運血氣,居處必燥,飲食避寒,常食稻粳,以密腠理,是謂養骨而堅齒o妊娠七月,手大陰養,不可針灸其經,手太陰內屬於肺,主皮毛,七月之時,兒皮毛巳成,無大言,無號器,無薄衣,無洗浴,無寒飲o妊娠七月,忽驚恐搖動腹痛,卒有所下,手足厥冷,若傷寒,煩熱腹滿短氣,(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婦人方上)178方) 33常苦頸項及腰背強,蔥白湯主之方o蔥白(長三四寸四莖)、半夏(一升)、生薑(八兩)、甘草、當歸、黃耆冬(三兩)、麥門冬(一升)、阿膠(四兩)、人參(一兩半)、黃芩(一兩)、旋復花(一合)o右十一味〔口父〕咀,以水八升,煮減半,內清酒三升及及膠煎,取四升,服一日三夜一,溫臥,當汗出,若不出者,加麻黃二兩煮,服如前法,若秋後勿強責一方以黃雌雞一隻,割咽取血,內酒中煮雞,取汁以煎藥o(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婦人方上)178方) 34若曾傷七月胎者當預服杏人湯方o杏人、甘草(各二兩)、麥門冬、吳茱萸(各一升)鍾乳、乾薑(各二兩)、五味子(五合)、紫菀(一兩)、粳米(五合)o右九味〔口父〕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半,分四服日三夜一,中間進食,七日一方用白雞一隻,煮汁煎藥o妊娠八月,始受土精,以成膚革和心靜息,無使氣極是,是謂密腠理,而光澤顏色o妊娠八月,手陽明養,不可針灸其經,手陽明內屬於大腸,主九竅,八月之時?兒九竅皆成,無食燥物,無輒失食,無忍大起,妊娠八月,中風寒,有所犯觸,身體盡痛,乍寒乍熱,胎動不安,常苦頭眩痛,繞臍下寒,時時小便白如米汗,(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婦人方上)178方)  35或青或黃,或使寒慄,腰背苦冷而痛,目,芍藥湯主之方o芍藥、生薑(各四兩)、厚朴(二兩)、甘草、當歸、白朮、人參(各三兩)、薤白(切一升)o右八味〔口父〕咀,以水五升,清酒四升,合煮取三升,分三服,日再夜一,一方用為烏雌雞煮汁以煎藥o(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婦人方上)178方) 36若曾傷八月胎者,當預服葵子湯方o葵子(二升)、生薑(六兩)、甘草(二兩)、芍藥(四兩)、白朮、柴胡(各三兩)、大棗(二十枚)、厚朴(二兩)o右八味〔口父〕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十日一劑,一方用烏雌煮水以煎藥o妊娠九月,始受石精,以成皮毛六腑百節,莫不畢備,飲醴食甘,緩帶自持而待?是謂養毛髮,致才力o妊娠九月,足少陰養,不可針灸其經,足少陰內屬於腎,腎主續縷,九月之時?兒續縷皆成,無處濕冷,無著灸衣o(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婦人方上)178方) 37妊娠九月,若卒得下痢,腹滿懸急,胎上衝心腰背痛不可轉側,短氣半夏湯方o半夏、麥門冬(各五兩)、吳茱萸、當歸、阿膠(各三兩)、乾薑(一兩)、大棗(十二枚)o右七味〔口父〕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內白蜜八合,微火上溫,分?痢即止,一方用烏雌雞一隻煮汁以煎藥o(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婦人方上)178方) 38若曾傷九月胎者,當預服豬腎湯方o豬腎(一具)、白朮(四兩)、茯苓、桑寄生、乾薑、乾地黃、芎藭(各三兩)、麥門冬(一升)、附子(中者一枚)、大豆(三合)o右十味〔口父〕咀,以水一斗,煮腎令熟去腎內諸藥,煎取三升半,分四服,十日更一劑o妊娠十月,五藏俱備,六腑齊通,納天地氣於丹田,故使關節人神皆備,但俟時而生o妊娠一月始胚,二月始膏,三月始胞,四月形體成,五月能動六月筋骨立,七月毛髮生,八月藏腑具,九月穀氣入胃,十月諸神備,日滿即產矣,宜服滑胎?入月即服o(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婦人方上)178方) 39養胎臨月服,令滑易產,丹參膏方o丹參半斤、芎藭、當歸各三兩、蜀椒五合有熱者以大麻人五合代o右四味〔口父〕咀,以清酒濕停一宿以成,煎豬膏四升,微火煎膏色赤如血膏成新布絞去滓,每日取如棗許,內酒中服之,不可逆服,至臨月,可服,舊用常驗o甘草散令易生,母無疾病,未生一月,日預服,過三十日,行步動作如故,(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婦人方上)178方) 40兒生墮地,皆不自覺方o甘草(二兩)、大豆黃卷、黃芩(一方作茯苓)乾薑、桂心、麻子人、大麥蘗(一方用粳米)、吳茱萸(各三兩)o右八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煖水服亦得o千金丸主養胎,及產難顛倒胞不出,服一丸,傷毀不下,產餘病汗不出,頰蒲不?(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婦人方上)178方)...
倪海厦伤寒论讲座视频教程全集,倪海厦伤寒论教学视频百度云下载
医经国学讲座

倪海厦伤寒论讲座视频教程全集,倪海厦伤寒论教学视频百度云下载

国学杏林典籍学堂—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倪海厦伤寒论讲座视频教程全集,倪海厦伤寒论教学视频百度云下载     1:深入解析伤寒论 伤寒论是倪海厦先生的专长,他对这部古籍的理解深邃,通过他的讲座,我们能够更深入的理解伤寒论的原理与方法,实现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的结合。 2:倪海厦讲座的特点 倪海厦的讲座总是精彩纷呈,富有教学性和启发性。他讲解伤寒论时,总是用最简单的语言,将复杂的中医理论讲解得通俗易懂,让人受益匪浅。 3:学习倪海厦伤寒论讲座视频教程全集的意义 学习倪海厦伤寒论讲座视频教程全集,不仅可以深入学习和理解伤寒论,更可以拓宽自身的中医知识面,并且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态度,实现对健康的科学管理。 在倪海厦的伤寒论讲座视频教程全集中,我们可以了解倪海厦的学识和学术精神,零距离感受伤寒论的独特魅力,有助于我们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运用中医理论,提升自我保健能力,从而过上更加健康的生活。  
汤液本草经在线阅读,汤液本草pdf百度网盘电子书txt
本草

汤液本草经在线阅读,汤液本草pdf百度网盘电子书txt

国学杏林典籍学堂—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国学经典书籍推荐书目大全集下载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全部章节,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txt可以带走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手机下载用户选择浏览器打开–登录账号或直接购买—下载  既可!使用 电子书阅读器  阅读  效果更佳) 汤液本草经在线阅读,汤液本草pdf百度网盘电子书txt   汤液本草 元 王好古 《汤液本草》序一 世皆知《素问》为医之祖,而不知轩岐之书实出于《神农本草》也。殷伊芳尹用《本草》为汤液,汉仲景广《汤液》为大法,此医家之正学,虽后世之明哲有作,皆不越此。予集是书,复以《本草》正条,各从三阴三阳十二经为例,仍以主病者为元首,臣佐使应次之,不必如编类者,先玉石、次草木、次虫鱼,以上中下三品为门也。如太阳经当用桂枝汤、麻黄汤,必以麻黄、桂枝为主,本方中余药后附之。如阳明经当用白虎汤,必以石膏为主,本方中余药后附之。如少阳经当用三禁汤,必以柴胡为主,本方中余药后附之。如太阴、少阴、厥阴之经,所用热药,皆仿诸此。至于《金匮》祖方,《汤液》外定为常制,凡可用者皆杂附之。或以伤寒之剂改治杂病,或以权宜之料更疗常疾,以汤为散,以散为丸,变易百端。增一二味,别作他名,减一二味,另为殊法。《医垒元戎》、《阴证略例》、《论萃英》、《钱氏补遗》等书,安乐之法,《汤液本草》统之,其源出于洁古老人《珍珠囊》也。 其间议论,出新意于法度之中,注奇辞于理趣之外,见闻一得,久弊全更,不特药品之咸精,抑亦疾病之不误。夭横不至,寿域可期,其《汤液本草》欤。 《汤液本草》序二 神农尝百草,立九候,以正阴阳之变化,以救性命之昏札,以为万世法,既简且要。殷之伊芳尹宗之,倍于神农,得立法之要,则不害为汤液。汉张仲景广之,又倍于伊芳尹,得立法之要,则不害为确论。金域洁古老人派之,又倍于仲景,而亦得尽法之要,则不害为奇注。洁古倍于仲景,无以异仲景之倍于伊芳尹,仲景之倍于伊芳尹,无以异伊芳尹之倍于神农也。噫!宗之,广之,派之,虽多寡之不同,其所以得立法之要,则一也。观洁古之说,则知仲景之言,观仲景之言,则知伊芳尹之意,皆不出于神农矣。所以先《本草》,次《汤液》,次《伤寒论》,次《保命书》,缺一不可矣。成无己《明理方例》云:“自古诸方,历岁浸远,难可考凭,仲景方最为众方之祖。”是仲景本伊芳尹之法,伊芳尹本神农之方,医帙之中,特为缜细,参合古法,不越毫末,实大圣之所作也。文潞公《药准》云:“惟仲景为群方之祖也。”昔唐宋以来,得医之名者,如王叔和、葛洪、孙思邈、范汪、胡洽、朱奉议、王朝奉、钱仲阳、成无己、陈无择辈,其议论方,定增减变易,千状万态,无有一毫不出于仲景者。金域百有余载,有洁古老人张元素,遇至人传祖方不传之妙法,嗣是其子云岐子张璧、东垣先生李杲明之,皆祖长沙张仲景《汤液》,惜乎,世莫能有知者。予受业于东垣老人,故敢以题。 《汤液本草》后序 刘禹锡云:《神农本经》以朱书,《名医别录》以墨书,传写既久,朱墨错乱,遂令后人以为非神农书,以此故也。至于《素问》本经,议者以为战国时书,加以“补亡”数篇,则显然非《太素》中语,宜其以为非轩岐书也。陈无择云:王叔和《脉诀》即高阳生剽窃。是亦后人增益者杂之也。何以知其然?予观刘元宾注本,杂病生死歌后,比之他本即少八句。观此八句,不甚滑溜,与上文书意重叠,后人安得不疑?与《本草经》朱书杂乱,《素问》之补亡混淆,何以异哉!宜乎,识者非之,继而纷纭不已也。吾不知他时谁为是正。如元宾与洁古详究而明,称其中凡有所疑而不古者削去之,或不复注而直书本文。吾不知为意易晓不之耶?二者必居一于此。又启玄子注《素问》,恐有未尽,以朱书,待明者改删增益。传录者皆以墨书,其中不无差误。如《刺热论》注,五十九刺,首云“王注”,岂启玄子之自谓乎?此一篇又可疑也。兼与《灵枢》不同,以此经比之《素问》八十九刺,何者为的?以此观之,若是差别,劳而无益,学人安所适从哉?莫若以《金匮》考之,仲景所不言者,皆所不取,则正知真见定矣。卢君论血枯,举《太素》云:此得之年少时大脱血而成。又秽物不消。又举犯月水入房,精与积血相射,入于任脉,留于胞中,古人谓之精积。元丰中,雄州陈邦济收一方,治积精及恶血淹留,胞冷绝娠,验者甚多,其意与《内经》相近。乌贼鱼骨本治漏下与经汁不断, 茹去淹留恶血,古人用此,皆《本草》法。予观方注条云:古人用此,皆本草法一句,何其知本哉。以是知轩岐之学,实出于神农也。又知伊芳尹汤液不出于轩岐,亦出于神农也。“皆”之一字,至甚深广也,岂独乌贼断汁之一法哉。故知张伯祖之学,皆出于汤液,仲景师而广之,迄今汤液不绝矣。晋唐宋以来,号明医者皆出于此,至今大定间,洁古老人张元素及子云岐于张璧、东垣李杲明之三老者出,想千百载之下无复有之也。何以知其然?盖当时学人虽多,莫若三老之实绝也。 卷之一 五脏苦欲补泻药味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甘草。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川芎。以辛补之,细辛。以酸泻之,芍药。虚,以生姜、陈皮之类补之。《经》曰:虚则补其母。水能生木,肾乃肝之母,肾,水也,苦以补肾,熟地黄、黄柏是也。如无他证,钱氏地黄丸主之。实,则白芍药泻之。如无他证,钱氏泻青丸主之。实则泻其子,心乃肝之子,以甘草泻心。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五味子。欲软,急食咸以软之,芒硝。以咸补之,泽泻。以甘泻之,人参、黄 、甘草。虚,以炒盐补之。虚则补其母,木能生火,肝乃心之母,肝,木也,以生姜补肝。如无他证,钱氏安神丸主之。实,则甘草泻之。如无他证,钱氏方中重则泻心汤,轻则导赤散。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白术。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甘草。以甘补之,人参。以苦泻之,黄连。虚,则以甘草、大枣之类补之。如无他证,钱氏益黄散主之。心乃脾之母,以炒盐补心。实,则以枳实泻之。如无他证,以泻黄散泻之。肺乃脾之子,以桑白皮泻肺。 泻之,桑白皮。以酸补之,五味子。虚,则五味子补之。如无他证,钱氏阿胶散补之。脾乃肺之母,以甘草补脾。实,则桑白皮泻之。如无他证,以泻白散泻之。肾乃肺之子,以泽泻泻肾。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知母、黄柏。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知母。以苦补之,黄柏。 以咸泻之,泽泻。虚,则熟地黄、黄柏补之。肾本无实,不可泻,钱氏只有补肾地黄丸,无泻肾之药。肺乃肾之母,以五味子补肺。 以上五脏补泻,《内经·脏气法时论》中备言之,欲究其精,详看本论。 卷之一 脏腑泻火药 黄连泻心火木通泻小肠火黄芩泻肺火(栀子佐之) 黄芩泻大肠火柴胡泻肝火(黄连佐之) 柴胡泻胆火(亦以黄连佐之) 白芍药泻脾火石膏泻胃火知母泻肾火黄柏泻膀胱火柴胡泻三焦火(黄芩佐之) 以上诸药,各泻其火,不惟止能如此,更有治病,合为君、合为臣处,详其所宜而用,勿执一也。 卷之一 东垣先生药类法象 用药法象 天有阴阳,风寒暑湿燥火,三阴、三阳上奉之。 温凉寒热,四气是也,皆象于天。温、热者,天之阳也。凉、寒者,天之阴也。此乃天之阴阳也。 地有阴阳,金木水火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 辛甘淡酸苦咸,五味是也,皆象于地。辛甘淡者,地之阳也。酸苦咸者,地之阴也。此乃地之阴阳也。 味之薄者,为阴中之阳,味薄则通,酸、苦、咸、平是也。味之浓者,为阴中之阴,味浓则泄,酸、苦、咸、寒是也。气之浓者,为阳中之阳,气浓则发热,辛、甘、温、热是也。气之薄者,为阳中之阴,气薄则发泄,辛、甘、淡、平、凉、寒是也。...
中药功效快快记忆法第二版pdf云盘,中药快快记忆法电子版百度网盘
医经

中药功效快快记忆法第二版pdf云盘,中药快快记忆法电子版百度网盘

国学杏林典籍学堂—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全部章节,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百度网盘或txt可以带走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手机下载txt电子书用户选择浏览器打开–登录账号或直接购买—下载  既可!使用 电子书阅读器  阅读  效果更佳) 中药功效快快记忆法第二版pdf云盘,中药快快记忆法电子版百度网盘 这是位教中药学的老师,创编了一套“中药功效快快记忆法”,普通学生仅用十几个小时就能轻松愉快地记住三四百味中药的功效,而且不容易忘。十几年来,近万名学生用此法通过了各种中药学考试,用了都说好。  
《医学源流论》在线阅读,《医学源流论》pdf下载百度网盘
医经

《医学源流论》在线阅读,《医学源流论》pdf下载百度网盘

国学杏林典籍学堂—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国学经典书籍推荐书目大全集下载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全文,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txt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手机下载用户选择浏览器打开–登录账号或直接购买—下载电子书既可阅读) 《医学源流论》在线阅读,《医学源流论》pdf下载百度网盘 医学源流论 徐大椿(1693-1771年),又名大业,字灵胎,晚号洄溪老人。清代江苏吴江县松陵镇人。祖父徐釚,为翰林院检讨,曾纂修《明史》。父徐养浩,精水利之学,曾聘修《吴中水利志》。徐大椿自幼习儒,旁及诸子百家,凡星经、地志、九宫、音律、技击无不探究,尤嗜《易经》与黄老之学。年弱冠,补邑诸生。旋改习武,精通技击及枪棍之法,可举三百斤巨石。年近三十,因家人多病而致力医学,攻读《本草》、《内经》、《难经》、《伤寒》、《千金》、《外台》及历代名医之书,久之妙悟医理,遂悬壶于世。其临证洞晓病源,用药精审,虽至重至危之疾,每能手到病除,为时医所叹服。乾隆二十五年(1686年),文华殿大学士蒋溥患疾,皇帝诏访海内名医,大司寇秦公首荐徐大椿。帝召之入都,徐氏诊毕奏曰:“疾不可治。”帝嘉其诚,欲留京师效力,乞归田里。后二十年,帝以中贵人有疾,再召入都。时大椿已七十九岁,自知体衰,未必生还,乃率子徐爔而行,果至都三日而卒。帝惋惜之,赐以帑金,命爔扶榇以归。徐大椿平富于著述,今存《难经经释》二卷、《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一卷、《医贯砭》二卷、《医学源流论》二卷、《伤寒类方》一卷、《兰台轨范》八卷、《慎疾刍言》一卷。医书之外,尚有《道德经注释》、《阴符经注释》、《乐府传声》等。 《医学源流论》二卷,徐大椿撰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此书堪称为“徐大椿医学论文集”,共收其评论文章九十九篇。上卷为经络脏腑、脉、病、方药,下卷则治法、书论(并各科)、古今。纵横捭阖,触及之处,每有新见,发前人之未发,言常人所不敢言,尤针砭时弊甚多,论述道理深湛,中医史上正缺如此大手笔之评论家也,大椿实古今第一人。 此书颇多先进之论,例如作“治人必考其验否论”,指斥“今之医者,事事反此,惟记方数首,择时尚之药数种,不论何病何症,总以此塞责,他认为,“若医者能以此法(效验)自考,必成良医;病家以此法考医者,必不为庸医之所误。”是颇具‘实践检验”为标准之义。种人痘法本非传统,当时推行尚多阻力,徐氏却具真知灼见,指出有“九善”(九大好处),作不遗余力之提倡。 编辑词条 ============================================================================== 《医学源流论》二卷,国朝徐大椿撰。其大纲凡七,曰经络脏腑,曰脉,曰病,曰药,曰治法,曰书论,曰古今。分子目九十有三。持论多精凿有据。如谓病之名有万,而脉之象不过数十种,是必以望、闻、问三者参之。又如病同人异之辨,兼证兼病之别,亡阴亡阳之分,病有不愈不死,有虽愈必死,又有药误不即死,药性有今古变迁,《内经》司天运气之说不可泥,针灸之法失传。其说皆可取。而人参论一篇,涉猎医书论一篇,尤深切着明。至于有欲救俗医之弊而矫枉过直者,有求胜古人之心而大言失实者,故其论病则自岐黄以外,秦越人亦不免诋排。其论方则自张机《金匮要略》、《伤寒论》之外,孙思邈、刘守真、李杲、朱震亨皆遭驳诘。于医学中殆同毛奇龄之《说经》。然其切中庸医之弊者,不可废也。 原序   医,小道也,精义也,重任也,贱工也。古者大人之学,将以治天下国家,使无一夫不被其泽,甚者天地位而万物育,斯学者之极功也。若夫日救一人,月治数病,顾此失彼,虽数十里之近,不能兼及。况乎不可治者,有非使能起死者而使之生,其道不已小乎?虽然,古圣人之治病也,通于天地之故,究乎性命之源,经络、脏腑、气血、骨脉,洞然如见,然后察其受病之由,用药以驱除而调剂之。其中自有玄机妙悟,不可得而言喻者,盖与造化相维,其义不亦精乎?道小,则有志之士有所不屑为,义精,则无识之突有所不能窥也。人之所系,莫大乎生死。王公大人,圣贤豪杰,可以旋转乾坤,而不能保无疾病之患。一有疾病,不得不听之医者,而生杀唯命矣。夫一人系天下之重,而天下所系之人,其命由悬于医者。下而一国一家所系之人更无论矣,其任不亦重乎?而独是其人者,又非有爵禄道德之尊,父兄师保之重。既非世之所隆,而其人之自视,亦不过为衣服口食之计。虽以一介之微,呼之而立,至其业不甚贱乎?任重,则托之者必得传人;工贱,则业之者必无奇士。所以势出于相违,而道因之易坠也。余少时颇有志于穷经,而骨肉数人疾病连年,死亡略尽。于是博览方书,寝食俱废。如是数年,虽无生死骨肉之方,实有寻本溯源之学。九折臂而成医,至今尤信。而窃慨唐宋以来,无儒者为之振兴,视为下业,逡巡失传,至理已失,良法并亡,惄然伤怀,恐自今以往,不复有生人之术。不揣庸妄,用敷厥言,倘有所补所全者,或不仅一人一世已乎? 乾隆丁丑年七月洄溪徐大椿书于五山之半松书屋 卷上·元气存亡论   养生者之言曰:天下之人,皆可以无死。斯言妄也,何则?人生自免乳哺以后,始而孩,既而长,既而壮,日胜一日。何以四十以后,饮食奉养如昔,而日且就衰?或者曰:嗜欲戕之也。则绝嗜欲,可以无死乎?或者曰:劳动贼之也。则戒劳动,可以无死乎?或者曰:思虑扰之也。则屏思虑,可以无死乎?果能绝嗜欲,戒劳动,减思虑,免于疾病夭札则有之。其老而眊眊而死,犹然也。况乎四十以前,未尝无嗜欲、劳苦、思虑,然而日生日长。四十以后,虽无嗜欲、劳苦、思虑,然而日减日消,此其故何欤?盖人之生也,顾夏虫而却笑,以为是物之生死,何其促也,而不知我实犹是耳。当其受生之时,已有定分焉。所谓定分者,元气也。视之不见,求之不得,附于气血之内,宰乎气血之先。其成形之时,已有定数。譬如置薪于火,始然尚微,渐久则烈,薪力既尽,而火熄矣。其有久暂之殊者,则薪之坚脆异质也。故终身无病者,待元气之自尽而死,此所谓终其天年者也。至于疾病之人,若元气不伤,虽病甚不死,元气或伤虽病亦死,而其中又有辨焉。有先伤元气而病者,此不可冶者也;有因病而伤元气者,此不可不预防者也。亦有因误冶而伤及元气者,亦有元气虽伤未甚,尚可保全之者,其等不一。故诊病决死生者,不视病之轻重,而视元气之存亡,则百不失一矣。至所谓元气者,何所寄耶?五脏有五脏之真精,此元气之分体者也。而其根本所在,即《道经》所谓丹田,《难经》所谓命门,《内经》所谓七节之旁,中有小心,阴阳阖辟存乎此,呼吸出入系乎此。无火而能令百体皆温,无水而能令五脏皆润。此中一线未绝,则生气一线未亡,皆赖此也。若夫有疾病而保全之法何如?盖元气虽自有所在,然实与脏腑相连属者也。寒热攻补不得其道,则实其实而虚其虚,必有一脏大受其害。邪入于中,而精不能续,则元气无所附而伤矣。故人之一身,无处不宜谨护,而药不可轻试也。若夫预防之道,惟上工能虑在病前,不使其势已横而莫救,使元气克全,则自能托邪于外。若邪盛为害,则乘元气未动,与之背城而一决,勿使后事生悔,此神而明之之术也。若欲与造化争权,而令天下之人终不死,则无是理矣。 卷上·躯壳经络脏腑论   凡致病必有因,而受病之处则各有部位。今之医者曰:病必分经络而后治之。似矣,然亦知病固非经络之所能尽者乎?夫人有皮肉筋骨以成形,所谓躯壳也。而虚其中,则有脏腑以实之。其连续贯通者,则有经有络贯乎脏腑之内,运乎躯壳之中,为之道路,以传变周流者也。故邪之伤人,或在皮肉,或在筋骨,或在脏腑,或在经络。有相传者,有不相传者,有久而相传者,有久而终不传者。其大端则中于经络者易传;其初不在经络,或病甚而流于经络者亦易传。经络之病,深入脏腑,则以生克相传。惟皮肉筋骨之病,不归经络者,则不传,所谓躯壳之病也。故识病之人,当直指其病在何脏何腑,何筋何骨,何经何络,或传或不传,其传以何经始,以何经终。其言历历可验,则医之明者矣。今人不问何病,谬举一经以藉口,以见其颇识《内经》,实与《内经》全然不解也。至治之难易,则在经络者易治,在脏腑者难治,且多死。在皮肉筋骨者,难治,亦不易死,其大端如此。至于躯壳脏腑之属于某经络,以审其针灸用药之法,则《内经》明言之,深求自得也。 卷上·表里上下论   欲知病之难易,先知病之浅深。欲知病之浅深,先知病之部位。夫人身一也,实有表里上下之别焉。何谓表?皮肉筋骨是也;何谓里,脏腑精神是也。而经络则贯乎其间。表之病,易治而难死;里之病,难治而易死。此其大略也。而在表在里者,又各有难易,此不可执一而论也。若夫病本在表而传于里,病本在里而并及于表,是为内外兼病,尤不易治。身半已上之病,往往近于热;身半已下之病,往往近于寒,此其大略也。而在上在下,又各有寒热,此亦不可执一而论也。若夫病本在上而传于下,病本在下而传于上,是之谓上下兼病,亦不易治。所以然者,无病之处多,有病之处少,则精力犹可维持,使正气渐充,而邪气亦去。若夫一人之身,无处不病,则以何者为驱病之本,而复其元气乎?故善医者,知病势之盛而必传也。豫为之防,无使结聚,无使泛滥,无使并合,此上工治未病之说也。若其已至于传,则必先求其本,后求其标,相其缓急而施治之。此又桑榆之收也。以此决病之生死难易,思过半矣。 卷上·阴阳升降论   人身象天地。天之阳藏于地之中者,谓之元阳。元阳之外护者,谓之浮阳,浮阳则与时升降。若人之阳气,则藏于肾中,而四布于周身,惟元阳则固守于中而不离其位。故太极图中心白圈,即元阳也,始终不动,其分阴分阳,皆在白圈之外。故发汗之药,皆鼓动其浮阳,出于营卫之中,以泄其气耳。若元阳一动,则元气漓矣。是以发汗太甚,动其元阳,即有亡阳之患。病深之人发喘呃逆,即有阳越之虞,其危皆在烦刻,必用参附及重镇之药以坠安之。所以治元气虚弱之人,用升提发散之药,最防阳气散越,此第一关也。至于阴气则不患其升,而患其竭,竭则精液不布,干枯燥烈,廉泉玉英,毫无滋润,舌燥唇焦,皮肤粗槁。所谓天气不降,地气不升,孤阳无附,害不旋踵。《内经》云:“阴精所奉其人寿”故阴气有余则上溉,阳气有余则下固,其人无病,病亦易愈,反此则危。故医人者,慎毋发其阳而竭其阴也。 卷上·治病必分经络脏腑论   病之从内出者,必由于脏腑;病之从外入者,必由于经络。其病之情状,必有凿凿可征者。如怔忡惊悸为心之病,泄泻臌胀为肠胃之病,此易知者。又有同一寒热而六经各殊,同一疼痛而筋骨皮肉各别。又有脏腑有病而反现于肢节,肢节有病而反现于脏腑。若不究其病根所在,而漫然治之,则此之寒热,非彼之寒热,此之痛痒,非彼之痛痒,病之所在,全不关着,无病之处,反以药攻之。《内经》所谓:诛伐无过,则故病未已,新病复起。医者以其反增他病,又复治其所增之病,复不知病之所从来,杂药乱投,愈治而病愈深矣。故治病者,必先分经络脏腑之所在,而又知其七情六淫所受何因,然后择何经何脏对病之药,本于古圣何方之法,分毫不爽,而后治之,自然一剂而即见效矣。今之治病不效者,不咎己药之不当,而反咎病之不应药,此理终身不悟也。 卷上·治病不必分经络脏腑论   病之分经络脏腑,夫人知之。于是天下遂有因经络脏腑之说,而拘泥附会,又或误认穿凿,并有借此神其说以欺人者。盖治病之法多端,有必求经络脏腑者,有不必求经络脏腑者。盖人之气血无所不通,而药性之寒热温凉有毒无毒,其性亦一定不移,入于人身,其功能亦无所不到,岂有其药止入某经之理?即如参耆之类,无所不补;砒鸩之类,无所不毒,并不专于一处也。所以古人有现成通治之方,如紫金锭、至宝丹之类,所治之病甚多,皆有奇效。盖通气者无气不通,解毒者无毒不解,消痰者无痰不消,其中不过略有专宜耳。至张洁古辈,则每药注定云独入某经,皆属附会之谈,不足征也。曰:然则用药竟不必分经络脏腑耶?曰:此不然也。盖人之病,各有所现之处,而药之治病,必有专长之功。如柴胡治寒热往来,能愈少阳之病;桂枝治畏寒发热,能愈太阳之病;葛根治肢体大热,能愈阳明之病。盖其止寒热,已畏寒,除大热,此乃柴胡、桂枝、葛根专长之事。因其能治何经之病,后人即指为何经之药,孰知其功能实不仅入少阳、太阳、阳明也。显然者尚如此,余则更无影响矣。故以某药为能治某经之病则可,以某药为独治某经则不可;谓某经之病当用某药则可,谓某药不复入他经则不可。故不知经络而用药,其失也泛,必无捷效。执经络而用药,其失也泥,反能致害。总之,变化不一,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也。 卷上·肾藏精论   精藏于肾,人尽知之。至精何以生?何以藏?何以出?则人不知也。夫精即肾中之脂膏也,有长存者,有日生者。肾中有藏精之处,充满不缺,如井中之水,日夜充盈,此长存者也;其欲动交媾所出之精,及有病而滑脱之精,乃日生者也。其精旋去旋生,不去亦不生,犹井中之水,日日汲之,不见其亏,终年不汲,不见其溢。《易》云:井道不可不革。故受之以革,其理然也。曰:然则纵欲可无害乎?曰:是又不然。盖天下之理,总归自然,有肾气盛者,多欲无伤;肾气衰者,自当节养。《左传》云:女不可近乎?对曰:节之。若纵欲不节,如浅狭之井,汲之无度,则枯竭矣。曰:然则强壮之人而绝欲则何如?曰:此亦无咎无誉,惟肾气略坚实耳。但必浮火不动,阴阳相守则可耳。若浮火日动而强制之,则反有害。盖精因火动而离其位,则必有头眩、目赤、身痒、腰疼、遗泄、偏坠等症,甚者或发痈疽,此强制之害也。故精之为物,欲动则生,不动则不生,能自然不动则有益。强制则有害,过用则衰竭,任其自然而无所勉强,则保精之法也。老子云: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之道,乃长生之诀也。 卷上·一脏一腑先绝论   人之死,大约因元气存亡而决。故患病者,元气已伤即变危殆。盖元气脱,则五脏六腑皆无气矣。竟有元气深固,其根不摇,而内中有一脏一腑先绝者。如心绝则昏昧不知世事,肝绝则喜怒无节,肾绝则阳道痿缩,脾绝则食入不化,肺绝则气促声哑。六腑之绝,而失其所司亦然,其绝之象,亦必有显然可见之处。大约其气尚存,而神志精华不用事耳,必明医乃能决之。又诸脏腑之中,惟肺绝则死期尤促。盖肺为脏腑之华盖,脏腑赖其气以养,故此脏绝则脏腑皆无禀受矣,其余则视其绝之甚与不甚。又观其别脏之盛衰何如,更观其后天之饮食何如,以此定其吉凶,则修短之期可决矣。然大段亦无过一年者,此皆得之目睹,非臆说也。 卷上·君火相火论   近世之论心火谓之君火,肾火谓之相火,此说未安。盖心属火而位居于上,又纯阳而为一身之主,名曰君火,无异议也。若肾中之火,则与心相远,乃水中之火也,与心火不类,名为相火,似属非宜。盖阴阳互藏其宅,心固有火,而肾中亦有火。心火为火中之火,肾火为水中之火。肾火守于下,心火守于上,而三焦为火之道路,能引二火相交。心火动则肾中之浮火亦随之,肾火动而心中之浮火亦随之;亦有心火动而肾火不动,其患独在心,亦有肾火动而心火不动,其害独在肾。故治火之法,必先审其何火,而后用药有定品。治心火以苦寒,治肾火以咸寒。若二脏之阴不足以配火,则又宜取二脏之阴药补之。若肾火飞越,又有回阳之法,反宜用温热,与治心火回然不同。故五脏皆有火,而心肾二脏为易动,故治法宜详究也。若夫相火之说,则心胞之火能令人怔忡,面赤烦躁眩晕,此则在君火之旁,名为相火,似为确切,试以《内经》参之,自有真见也。 卷上·诊脉决死生论   生死于人大矣!而能于两手方寸之地微末之动,即能决其生死,何其近于诬也。然古人往往百不失一者何哉?其大要则以胃气为本。盖人之所以生,本乎饮食。灵枢云:谷入于胃,乃传之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寸口属肺经,为百脉之所会。故其来也,有生气以行乎其间,融和调畅,得中土之精英。此为有胃气得者生,失者死,其大较也。其次则推天运之顺逆,人气与天气相应。如春气属木,脉宜弦;夏气属火,脉宜洪之类,反是则与天气不应。又其次则审脏气之生克。如脾病畏弦,木克土也;肺病畏洪,火克金也,反是则与脏气无害。又其次则辨病脉之从违,病之与脉,各有宜与不宜。如脱血之后,脉宜静细,而反洪大,则气亦外脱矣;热寒之症,脉宜洪数,而反细弱,则真元将陷矣。至于真脏之脉,乃因胃气已绝,不营五脏。所以何脏有病,则何脏之脉独现,凡此皆《内经》、《难经》等书言之,明白详尽。学者苟潜心观玩,洞然易晓,此其可决者也。至云诊脉即可以知何病,又云:人之死生,无不能先知,则又非也。盖脉之变迁无定,或有卒中之邪,未即通于经络,而脉一时未变者;或病轻而不能现于脉者;或有沉痼之疾,久而与气血相并,一时难辨其轻重者;或有依经传变,流动无常,不可执一时之脉,而定其是非者。况病之名有万,而脉之象不过数十种,且一病而数十种之脉无不可见,何能诊脉而即知其何病?此皆推测偶中,以此欺人也。若夫真脏之脉,临死而终不现者,则何以决之?是必以望闻问三者,合而参观之,亦百不失一矣。故以脉为可凭,而脉亦有时不足凭;以脉为不可凭,而又凿凿乎其可凭。总在医者熟通经学,更深思自得,则无所不验矣。若世俗无稽之说,皆不足听也。 卷上·症脉轻重论   人之患病,不外七情六淫,其轻重死生之别,医者何由知之?皆必问其症,切其脉而后知之。然症脉各有不同,有现症极明而脉中不见者,有脉中甚明而症中不见者。其中有宜从症者,有宜从脉者,必有一定之故。审之既真,则病情不能逃,否则不为症所误,必为脉所误矣。故宜从症者,虽脉极顺而症危,亦断其必死;宜从脉者,虽症极险而脉和,亦决其必生。如脱血之人,形如死状,危在顷刻,而六脉有根则不死,此宜从脉不从症也。如痰厥之人,六脉或促或绝,痰降则愈,此宜从症不从脉也。阴虚咳嗽,饮食起居如常,而六脉细数,久则必死,此宜从脉不宜从症也。噎膈反胃,脉如常人,久则胃绝而脉骤变,百无一生,此又宜从症不从脉也。如此之类甚多,不可枚举。总之,脉与症分观之,则吉凶两不可凭;合观之,则某症忌某脉,某脉忌某症,其吉凶乃可定矣。又如肺病忌脉数,肺属金,数为火,火刑金也,余可类推,皆不外五行生克之理。今人不按其症,而徒讲乎脉,则讲之愈密,失之愈远。若脉之全体,则《内经》诸书详言之矣。 卷上·脉症与病相反论   症者,病之发现者也。病热则症热,病寒则症寒,此一定之理。然症竟有与病相反者,最易误治,此不可不知者也。如冒寒之病,反身热而恶热;伤暑之病,反身寒而恶寒;本伤食也,而易饥能食;本伤饮也,而反大渴口干。此等之病,尤当细考,一或有误,而从症用药,即死生判矣。此其中盖有故焉,或一时病势未定。如伤寒本当发热,其时尚未发热,将来必至于发热,此先后之不同也;或内外异情,如外虽寒而内仍热是也;或有名无实,如欲食好饮,及至少进即止,饮食之后又不易化是也;或有别症相杂,误认此症为彼症是也;或此人旧有他病,新病方发,旧病亦现是也。至于脉之相反,亦各不同。或其人本体之脉与常人不同;或轻病未现于脉;或痰气阻塞,营气不利,脉象乖其所之;或一时为邪所闭,脉似危险,气通即复;或其人本有他症,仍其旧症之脉。凡此之类,非一端所能尽,总宜潜心体认,审其真实,然后不为脉症所惑。否则徒执一之见,用药愈真,而愈误矣。然苟非辨症极精,脉理素明,鲜有不惑者也。 卷上·中风论        今之患中风偏痹等病者,百无一愈,十死其九,非其症俱不治,皆医者误之也。凡古圣定病之名,必指其实。名曰中风,则其病属风可知。既为风病,则主病之方必以治风为本。故仲景侯氏黑散、风引汤、防己地黄汤,及唐人大小续命等方,皆多用风药,而因症增减。盖以风入经络,则内风与外风相煽,以致痰火一时壅塞,惟宜先驱其风,继清痰火,而后调其气血,则经脉可以渐通。今人一见中风等症,即用人参、熟地、附子、肉桂等纯补温热之品,将风火痰气尽行补住,轻者变重,重者即死。或有元气未伤,而感邪浅者,亦必迁延时日,以成偏枯永废之人,此非医者误之耶?或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补正即所以驱邪,此大缪也。惟其正虚而邪凑,尤当急驱其邪以卫其正,若更补其邪气,则正气益不能支矣。即使正气全虚,不能托邪于外,亦宜于驱风药中,少加扶正之品,以助驱邪之力,从未有纯用温补者。譬之盗贼入室,定当先驱盗贼,而后固其墙桓,未有盗贼未去,而先固其墙桓者。或云补药托邪,犹之增家人以御盗也,是又不然。盖服纯补之药,断无专补正不补邪之理,非若家人之专于御盗贼也,是不但不驱盗,并助盗矣。况治病之法,凡久病属虚,骤病属实。所谓虚者,谓正虚也;所谓实者,谓邪实也。中风乃急暴之症,其为实邪无疑。天下未有行动如常,忽然大虚而昏仆者,岂可不以实邪治之哉?其中或有属阴虚阳虚,感热感寒之别,则于治风方中,随所现之症加减之。汉唐诸法具在,可取而观也。故凡中风之类,苟无中脏之绝症,未有不可治者。余友人患此症者,遵余法治病,一二十年而今尚无恙者甚多,惟服热补者,无一存者矣。 卷上·臌膈论...
胡希恕伤寒论讲座原文
医经

胡希恕伤寒论讲座原文

国学杏林典籍学堂—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全部章节,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百度网盘或txt可以带走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手机下载txt电子书用户选择浏览器打开–登录账号或直接购买—下载  既可!使用 电子书阅读器  阅读  效果更佳) 胡希恕,一位敬仰中医学术、熟稔医理的现代伟大典范,为我们揭示了伤寒病理的深层奥秘。本文章将记录在胡希恕伤寒论讲座上,大医精诚,以临床实践扎实的基础,如何科学处理伤寒这一医学问题,提取其智慧的精髓,以期使读者有所启发。 胡希恕教授在伤寒论讲座上首先带领我们回顾了伤寒的定义,理解其产生的原因和特点。胡教授指出,伤寒是由于风寒湿邪侵袭体表,导致人体阴阳失调的病症,尊重自然之理,把握患者之实,通则不病,病则治之,这就是对待伤寒的基本策略。 随后,他详解了伤寒的治疗理念与方法。胡希恕强调,伤寒的治疗需赏析脉象,细问病情,才能辨证施治,指出“治病不宜片面重视或忽视某一因素,应全面考虑,具体的治疗方法则需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他娓娓道出数十年医疗经验,使得讲座现场气氛感人至深。 胡希恕通过具有代表性的病例分析,表露其深厚的医学素养和精辟的诊治经验。他以丰富的临床实践,强调以人为本,调整饮食、劳作、休息,使伤寒邪气得以自然祛除。注重从患者病情的全面了解,理性分析及施治,以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在此伤寒论讲座上,胡希恕更提及后世医者对伤寒的理解上的误区。他提醒我们,虽然伤寒的核心仍为邪居正虚,但病理变化复杂,必然涉及全身各脏腑,需要深入研究病理的本质,不能被表象所迷惑,从而采用更加合理的治疗方式。 在胡希恕伤寒论讲座上,他以敏锐的洞察力、科学的分析能力和深厚的医学实践经验,对伤寒病理学进行深入的剖析,提出了实质性的治疗策略,这不仅是医学的一次突破,更是他对世人的深深关爱和救人于危难的精神风貌的有力体现。让我们铭记胡教授的智慧,从他身上汲取对医疗事业不懈追求的精神动力。
易经在生活中应用的案例,周易八卦健康案例经典
【易部】医经

易经在生活中应用的案例,周易八卦健康案例经典

国学杏林典籍学堂—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全部章节,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百度网盘或txt可以带走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手机下载txt电子书用户选择浏览器打开–登录账号或直接购买—下载  既可!使用 电子书阅读器  阅读  效果更佳) 自伏羲画卦、文王演易以来,《易经》就被看成经典中的经典,哲学中的哲学,智慧中的智慧。道学大师萧天石先生曾说:《易经》“由无入有,由简入繁,由无极而太极、而阴阳、而四象、而八卦、而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以至于无穷之象,无穷之数,无穷之变,无穷之理,均可推而得之,籍而用之。由一本而万殊,由万殊而复归一本;本一而无穷”(萧天石:《道德经圣解》)。不仅如此,《易》还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根源,为诸子百家之所祖。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儒道两家,其中心思想无不以易为体,仅法易有别而已。儒法乾,道法坤。易之要在乾坤,以乾坤为门户。《系辞上传》曰:“乾坤其易之门邪。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其称名也,杂而不越,于稽其类,其衰世之意邪?”儒法乾,乾为纯阳之卦,法乾之“天行健”,而主“自强不息”,主先、主动、主上、主刚、主强、主进取,主张积极作为,是入世之学;道法坤,坤为纯阴之卦,法坤之“地势坤”,而主“厚德载物”,主后、主静、主下、主柔、主弱、主顺应,主张消极无为,功成身退,为出世之学。也就是说,儒家学说以周易中的第一卦乾卦为自己的逻辑起点,立论乾卦刚健特性,以此推演出自己对人生、社会、国家以至于万事万物的看法;而道家学说以坤卦为自己的逻辑起点,立论坤卦厚德品性,以此推演出对人生、社会、国家以至于万事万物的看法。然乾阳极而阴生,泰极而否至,物不可极,极则必反;坤阴极而阳生,无为而无所不为。儒道虽立论不同,然异曲而同工。“两家思想之所以相反而又能终相合者,不穷通乎《易》,便无以得其几微矣”((萧天石:《道德经圣解》)。及至现代,中国科学教育最权威高校之一——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也出自《周易》乾坤两卦卦辞,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意谓: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愤发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辟地概括了中国文化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的深刻认识与辩证的处理方法。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时间的考验和兴衰变化,而一直能稳固地凝聚在一起,并保持一个伟大民族的生机与活力,是同这种深刻认识分不开的。事实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已构成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的重要表征。(徐葆耕:《关于校训的解释》)。由此可见,《易经》对中华文化影响之巨大、之深远! 古有三《易》,曰“连山易”、日“归藏易”、曰“周易”。连山易属神农(也有认为属伏羲),归藏易属皇帝,周易属周。前二易已失传,独周易仅存,经孔子等人发扬光大而更加流光溢彩。周易是一部集理、象、数为一体的特殊的哲学著作。虽“《易》本为卜蓍而作”(《朱子语类》),其中却包含了深邃的哲学思想,其卦形、卦爻辞无不渗透着深刻的哲学道理,经孔子(孔子对周易的哲学提升主要见诸“十翼”,即《象上传》、《象下传》、《象上传》、《象下传》、《系辞上传》、《系辞下传》、《文言传》、《序卦传》、《说卦传》、《杂卦传》)、王弼、朱熹、程颐等人的发展,已上升为体系完整的哲学著作,由此产生了专以阐释周易哲学大义为主要内容的“易理派”。而周易之要在理、象、数,其奇特之处、运用之妙几尽在其象数。离开象数,周易也就不再是周易,而仅仅是一部普通的哲学著作了。因此,只有“易理”、“象数”相互参用、才能辨明周易大旨。南怀瑾先生也曾说:“理、象、数通了,就能知变、通、达,万事前知了”(南怀瑾:《易经杂说》)。就易理而言,可以说,各有各的理,正理只有一条,歪理可有千条(南怀瑾语,见《易经杂说》)。正如《系辞传》所说,“仁者见之谓之仁,知(智)者见之谓之知(智)。”然而周易的象数,却是科学,科学只有真理与谬误之分。 周易的魅力在于其蕴涵的深刻哲理性,周易的哲理性又依附在卦画的无穷变化上,而卦画的变化又是基于数的严密推演。因此,作为一部博大精深的哲学著作,周易中还包含着其他哲学著作没有的以象、数为基本要素的特殊逻辑推演体系。《系辞上传》中就有专门阐释“大衍之数”的内容。辞曰:“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蝶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劫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劫而后挂。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这是对周易蓍筮推演程序的介绍,但具体如何断卦,则没有说明。其实,古今易学大师皆精于象数和筮法。孔子及其周易传人梁丘贺、丁将军、孟喜以及西汉的焦延寿、京房等,都是以善占而名流史册。仅以孔子为例,孔子晚年酷爱周易,常爱不释手,读《易》韦编三绝,还说“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意思是说,再给几年时间,就能够把周易融会贯通了。不仅如此,孔子还常常自筮。《孔子家语·好生》中就记载孔子自筮情况。原文如下: 孔子常自筮,其卦得贲焉,愀然有不平之状。子张进曰:“师闻卜者得贲卦,吉也,而夫子之色有不平,何也?”孔子对曰:“以其离邪。在周易,山下有火谓之贲,非正色之卦也。” 意思是孔子常常自己占卦。有一次占得贲卦,脸色变得很难看,显示出不高兴的样子。孔子的弟子子张,走上前来问道:“我听说占卜得责卦,十分吉利。老师,您的脸色为什么显得不高兴呢?”孔子回答说:“因为它偏离我意。在《周易》上,山下有火叫贲卦,不是正色的卦。”贲卦,内离外艮,《象·贲》曰:“文明以止”,也就是说内离明而外艮止。孔子本打算行道于天下,没有遇见乾龙等卦而得到贲卦,止以《诗》、《书》,所以不高兴。这一案例说明,孔子晚年学易以后非常看重占卦。 周易象数及占卦方法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并派生出了门类繁多、异彩纷呈的各种流派,诸如八卦六爻、四柱命理、梅花易数、奇门遁甲、大六壬、小六壬、紫微斗数、铁板神数、手相、面相等。这些流派虽各具特色,各有自己的逻辑体系和预测技法,其皆根源于周易八卦。近代易学大师尚秉和先生曾总结不同历史阶段周易占卦方法的区别,说:“盖《易》之用代有阐明,而其别有三:伏羲以来察象,周用辞而兼重象,至西汉乃推本辞象而益以五行。五行明而筮道乃大备矣。是以汉之焦、京,魏晋之管、郭,唐之李淳风,宋之邵尧夫,其筮法之神奇,有非春秋太史所能望见者。则以春秋太史局于辞象,后之人能兼用五行也”(尚秉和:《周易古筮考自叙》)。也就是说,伏羲时期,占卦主要看卦象,以卦象推吉凶;周朝时期,虽也兼用卦象,但已重视根据卦爻辞判断吉凶;到西汉时期,已经把八卦和五行配合起来,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进行推演预测。所以,才出现西汉焦延寿、京房,魏晋管骆、郭璞,唐朝李淳风,宋朝邵尧夫等人的神奇占筮技法。这些技法是春秋时期专管占筮的太史们所无法企及的。 本人青年时期开始拜师学习周易象数及术数,曾师从众多易学大师——在相学上得到曹宝件先生的亲传,并受手面相老师陈鼎龙先生的点拨;在风水上,得玄空派大师冯宝成先生的亲传,曾受三合派大师陈玉良先生、八宅派大师杨启能老先生的点拨;在八卦六爻上,有幸拜北京白云观掌门人震阳子为师,恩师把密不外传的八卦绝学——108阵法传授于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