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病源候论》译注书籍,《诸病源候论》论译注pdf下载
医经

《诸病源候论》译注书籍,《诸病源候论》论译注pdf下载

国学杏林典籍学堂—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诸病源候论》译注书籍,《诸病源候论》论译注pdf下载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一个章节,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ptf学习完整版哦  
胡希恕伤寒论讲座原文
医经

胡希恕伤寒论讲座原文

国学杏林典籍学堂—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全部章节,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百度网盘或txt可以带走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手机下载txt电子书用户选择浏览器打开–登录账号或直接购买—下载  既可!使用 电子书阅读器  阅读  效果更佳) 胡希恕,一位敬仰中医学术、熟稔医理的现代伟大典范,为我们揭示了伤寒病理的深层奥秘。本文章将记录在胡希恕伤寒论讲座上,大医精诚,以临床实践扎实的基础,如何科学处理伤寒这一医学问题,提取其智慧的精髓,以期使读者有所启发。 胡希恕教授在伤寒论讲座上首先带领我们回顾了伤寒的定义,理解其产生的原因和特点。胡教授指出,伤寒是由于风寒湿邪侵袭体表,导致人体阴阳失调的病症,尊重自然之理,把握患者之实,通则不病,病则治之,这就是对待伤寒的基本策略。 随后,他详解了伤寒的治疗理念与方法。胡希恕强调,伤寒的治疗需赏析脉象,细问病情,才能辨证施治,指出“治病不宜片面重视或忽视某一因素,应全面考虑,具体的治疗方法则需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他娓娓道出数十年医疗经验,使得讲座现场气氛感人至深。 胡希恕通过具有代表性的病例分析,表露其深厚的医学素养和精辟的诊治经验。他以丰富的临床实践,强调以人为本,调整饮食、劳作、休息,使伤寒邪气得以自然祛除。注重从患者病情的全面了解,理性分析及施治,以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在此伤寒论讲座上,胡希恕更提及后世医者对伤寒的理解上的误区。他提醒我们,虽然伤寒的核心仍为邪居正虚,但病理变化复杂,必然涉及全身各脏腑,需要深入研究病理的本质,不能被表象所迷惑,从而采用更加合理的治疗方式。 在胡希恕伤寒论讲座上,他以敏锐的洞察力、科学的分析能力和深厚的医学实践经验,对伤寒病理学进行深入的剖析,提出了实质性的治疗策略,这不仅是医学的一次突破,更是他对世人的深深关爱和救人于危难的精神风貌的有力体现。让我们铭记胡教授的智慧,从他身上汲取对医疗事业不懈追求的精神动力。
《本草撮要》清·陈其瑞
本草

《本草撮要》清·陈其瑞

国学杏林典籍学堂—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国学经典书籍推荐书目大全集下载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全部章节,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txt可以带走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手机下载用户选择浏览器打开–登录账号或直接购买—下载  既可!使用 电子书阅读器  阅读  效果更佳) 本草撮要 清 陈其瑞 序一 陈君蕙亭。吾浙振奇士也。居乡试文本不得志。乃去而以末秩试吏于吴中。仍落落寡所合。自少尝读黄帝书。能尽百药之性。以之疗人病辄效。意不欲私其能也。需次多暇。乃辑为本草撮要一书。将传诸世。俾人人知药之所以中于病者。第不违其性。举一世可无疾痛 痒之患。官不足以济世。而托之医。其愿宏。其术精矣。余今年秋。始以吴中长吏之招。来襄理学堂事。君稔之 过访。袖出其书 余。余懵于医。愿读其书。百药之情状洞若观火。 弥爽心目。因 然有感于吾学堂之生徒。其贤者犹壮夫之不待药也。而世俗嚣张。狂诞之习方盛。譬如时行 厉。往往感人而易病。欲亟治之。而苦未得其药。君傥别有肘后之秘。能惠我以为生徒疗者乎。今学堂生徒。将储为他日疗国之医者也。生徒之病。必先疗而后可以言疗国。君果别有术焉。盖即视此书例亦一一条举。夫药之中于病者。而更有以 我乎。 光绪辛丑腊月之望鲜民张预谨书于吴门中西学堂之东书楼下 序二 医师之用药。犹大将之用兵。兵不得力。将罔克成功。药不得力。病罕有起色。行军辨主客要害。用药分君臣佐使。医门多疾。未有药性不明而能着手奏效者也。神农本草经尚已。李时珍纲目。粲然大备。而恒用之药不过数百味。不用则失传。存其名而无其物。近有本草备要。本草从新二书。盛行于世。而繁简失当。主治之法。与前贤不相吻合。识者讥焉。吾友平邑陈君蕙亭。儒而医者也。衙官屈宋与余需次吴门。朋簪宾榻。昕夕晤对者有年。省垣设官医局。蕙亭董其事。活人无算。临症疗治之暇。手辑本草撮要一书。其自序云。以药为经。以方为纬。视备要略增。视从新稍减。见者以为善本。劝付梓以广其传。余辞官养 。日坐经卷药炉之侧。略知医理。以视蕙亭之用药如用兵。学有专精益瞠乎后矣。 光绪十有三年丁亥暮春之月系姓愚弟翰芬撰 序三 本草曰古经以下。代有增订。惟考核精详简明切要之善本。卒不可 。予友陈君蕙亭。 浙东平湖之望族。文行藉藉。庠序间少年。因不得志于帖括。值 匪不靖。游幕雍梁。以笔墨办军务。为当道所器重。中年后以巡宰需次吴门。与予在医局。朝夕从事。十有二年。以手辑本草撮要两册见示。言简而明。药约而备。洵医林之捷径。后学之津梁也。倘付之手民。 公诸同好。俾习医者置之案头。便于检阅。即不习医者亦置一编。备为触寒冒雨之需。却病摄生之助。斯功正未可量。又岂仅在医局施诊而已哉。予于陈君有浓望焉。因缀数语于简端。 光绪十九年中秋后五日山右灵石李镜涵书 自序 余质愚鲁。明知学医非有记性悟性。断不能洞悉精微随机应变以疗人疾。无如嗜医之心已历三十余年。未尝或倦。因之博采古今各大家所着方药。删繁就简。注于每药之下。某药某味某性。入某经专治某病。与某药同用治某病。并将治某病。宜生用熟用。炙用炒用。研用独用。以及某药与某药。相佐相恶。相畏相反。相须相杀。逐一注明。不加臆说。现值医局从公之暇。次第录成。置之案头。以便查阅。聊资记性悟性之不足。若云借此已能洞悉精微随机应变以疗人疾。则吾岂敢。 光绪十二年六月既望当湖陈其瑞蕙亭识 是编之辑。亦犹杨氏之钩元约。刘氏之本草述。而剃其繁芜。但初不知有钩元之刻。迨辑成后。始得而读之。不意拙辑竟如复剃钩元繁芜者。抑亦奇矣。目次因水火土部。未能与草木等部一律。故附卷尾。药品比备要略增。较从新稍减。主治悉遵经旨。体裁无异钩元。以药为经。以方为纬。撮其大要。亦可举一反三。若欲必究其全。则自有诸家书在。(蕙亭又笔) 卷一草部 【黄】 味甘微温。入手足太阴经。功专益气。得当归、活血。得白术、补气。得防风其功益大。得滑石、白糖煎服。治洞泄完谷不化神效。合人参、甘草、生姜为保元汤。治痘虚不起。 或加芎 、官桂糯米助之。生凉炙温。生用或酒炒达表。蜜炙补中。盐水炒补肾。茯苓为使。恶龟甲、白藓皮。畏防风。气旺者禁用。阴虚者宜少用。 卷一草部 【甘草】 味甘平。入足阳明。通行十二经。功专解毒。生泻熟缓。甘和温补。得桔梗清咽喉。得大豆为甘豆汤。解百药毒奇验。炙用补中。生用泻火。用梢达茎中。止茎痛及淋症。白术、苦参、干漆为使。恶远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然亦有并用者。中满者忌用。 惟得茯苓。则不资满而反泄满。若脾胃气有余。与痢疾初起。均忌用。...
《玄隐遗密》正版电子书,《玄隐遗密》原文ptf下载
医经

《玄隐遗密》正版电子书,《玄隐遗密》原文ptf下载

国学杏林典籍学堂—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玄隐遗密》正版电子书,《玄隐遗密》ptf原文下载 内篇縂目 黄帝《内經》上 99 陰陽 12 太無 10 太合 12 太乙 8 太初 9 太始 11 太易 12 太素 9 太无 8 太微 8 黄帝《内經》下 75 太樸 10 太華 11 太常 10 太昊 10 太玄 11 太沖 5 太虚 9 太黄 9 《上經、知辧》曰:“見,所見;見不見。不見見;見見愚乎弗見。見見也,乃 謂常見。見弗見之見,見見之見;不見見見,見而得之道矣”...
黄帝针灸甲乙经原文百度云盘下载,针灸甲乙经原文pdf下载
医经

黄帝针灸甲乙经原文百度云盘下载,针灸甲乙经原文pdf下载

国学杏林典籍学堂—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全部章节,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百度网盘或txt可以带走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手机下载txt电子书用户选择浏览器打开–登录账号或直接购买—下载  既可!使用 电子书阅读器  阅读  效果更佳) 《黄帝针灸甲乙经》,亦被称为《针灸甲乙经》《黄帝甲乙经》《黄帝三部针经》。是由西晋的皇甫谧于公元282年编写的12卷,共128章。其中,首六卷阐述了基础理念,剩余六卷则是对各类疾病的临床管理的记录,包含病因、病理、症状、诊断、取穴、治疗方法以及预后等内容。书中通过部位和经络分类,确定了腧穴,详尽地分析了每个穴位的应用和警告、刺穴的深度和灸法的次数,这是我国现有最早的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针灸专著。
癌症早期能彻底治愈吗能活多久呀?《郑氏治癌法临床验证》PDF告诉你
医经

癌症早期能彻底治愈吗能活多久呀?《郑氏治癌法临床验证》PDF告诉你

国学杏林典籍学堂—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全部章节,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百度网盘或txt可以带走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手机下载txt电子书用户选择浏览器打开–登录账号或直接购买—下载  既可!使用 电子书阅读器  阅读  效果更佳) 癌症早期能彻底治愈吗能活多久呀?《郑氏治癌法临床验证》PDF告诉你  
《医学源流论》在线阅读,《医学源流论》pdf下载百度网盘
医经

《医学源流论》在线阅读,《医学源流论》pdf下载百度网盘

国学杏林典籍学堂—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国学经典书籍推荐书目大全集下载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全文,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txt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手机下载用户选择浏览器打开–登录账号或直接购买—下载电子书既可阅读) 《医学源流论》在线阅读,《医学源流论》pdf下载百度网盘 医学源流论 徐大椿(1693-1771年),又名大业,字灵胎,晚号洄溪老人。清代江苏吴江县松陵镇人。祖父徐釚,为翰林院检讨,曾纂修《明史》。父徐养浩,精水利之学,曾聘修《吴中水利志》。徐大椿自幼习儒,旁及诸子百家,凡星经、地志、九宫、音律、技击无不探究,尤嗜《易经》与黄老之学。年弱冠,补邑诸生。旋改习武,精通技击及枪棍之法,可举三百斤巨石。年近三十,因家人多病而致力医学,攻读《本草》、《内经》、《难经》、《伤寒》、《千金》、《外台》及历代名医之书,久之妙悟医理,遂悬壶于世。其临证洞晓病源,用药精审,虽至重至危之疾,每能手到病除,为时医所叹服。乾隆二十五年(1686年),文华殿大学士蒋溥患疾,皇帝诏访海内名医,大司寇秦公首荐徐大椿。帝召之入都,徐氏诊毕奏曰:“疾不可治。”帝嘉其诚,欲留京师效力,乞归田里。后二十年,帝以中贵人有疾,再召入都。时大椿已七十九岁,自知体衰,未必生还,乃率子徐爔而行,果至都三日而卒。帝惋惜之,赐以帑金,命爔扶榇以归。徐大椿平富于著述,今存《难经经释》二卷、《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一卷、《医贯砭》二卷、《医学源流论》二卷、《伤寒类方》一卷、《兰台轨范》八卷、《慎疾刍言》一卷。医书之外,尚有《道德经注释》、《阴符经注释》、《乐府传声》等。 《医学源流论》二卷,徐大椿撰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此书堪称为“徐大椿医学论文集”,共收其评论文章九十九篇。上卷为经络脏腑、脉、病、方药,下卷则治法、书论(并各科)、古今。纵横捭阖,触及之处,每有新见,发前人之未发,言常人所不敢言,尤针砭时弊甚多,论述道理深湛,中医史上正缺如此大手笔之评论家也,大椿实古今第一人。 此书颇多先进之论,例如作“治人必考其验否论”,指斥“今之医者,事事反此,惟记方数首,择时尚之药数种,不论何病何症,总以此塞责,他认为,“若医者能以此法(效验)自考,必成良医;病家以此法考医者,必不为庸医之所误。”是颇具‘实践检验”为标准之义。种人痘法本非传统,当时推行尚多阻力,徐氏却具真知灼见,指出有“九善”(九大好处),作不遗余力之提倡。 编辑词条 ============================================================================== 《医学源流论》二卷,国朝徐大椿撰。其大纲凡七,曰经络脏腑,曰脉,曰病,曰药,曰治法,曰书论,曰古今。分子目九十有三。持论多精凿有据。如谓病之名有万,而脉之象不过数十种,是必以望、闻、问三者参之。又如病同人异之辨,兼证兼病之别,亡阴亡阳之分,病有不愈不死,有虽愈必死,又有药误不即死,药性有今古变迁,《内经》司天运气之说不可泥,针灸之法失传。其说皆可取。而人参论一篇,涉猎医书论一篇,尤深切着明。至于有欲救俗医之弊而矫枉过直者,有求胜古人之心而大言失实者,故其论病则自岐黄以外,秦越人亦不免诋排。其论方则自张机《金匮要略》、《伤寒论》之外,孙思邈、刘守真、李杲、朱震亨皆遭驳诘。于医学中殆同毛奇龄之《说经》。然其切中庸医之弊者,不可废也。 原序   医,小道也,精义也,重任也,贱工也。古者大人之学,将以治天下国家,使无一夫不被其泽,甚者天地位而万物育,斯学者之极功也。若夫日救一人,月治数病,顾此失彼,虽数十里之近,不能兼及。况乎不可治者,有非使能起死者而使之生,其道不已小乎?虽然,古圣人之治病也,通于天地之故,究乎性命之源,经络、脏腑、气血、骨脉,洞然如见,然后察其受病之由,用药以驱除而调剂之。其中自有玄机妙悟,不可得而言喻者,盖与造化相维,其义不亦精乎?道小,则有志之士有所不屑为,义精,则无识之突有所不能窥也。人之所系,莫大乎生死。王公大人,圣贤豪杰,可以旋转乾坤,而不能保无疾病之患。一有疾病,不得不听之医者,而生杀唯命矣。夫一人系天下之重,而天下所系之人,其命由悬于医者。下而一国一家所系之人更无论矣,其任不亦重乎?而独是其人者,又非有爵禄道德之尊,父兄师保之重。既非世之所隆,而其人之自视,亦不过为衣服口食之计。虽以一介之微,呼之而立,至其业不甚贱乎?任重,则托之者必得传人;工贱,则业之者必无奇士。所以势出于相违,而道因之易坠也。余少时颇有志于穷经,而骨肉数人疾病连年,死亡略尽。于是博览方书,寝食俱废。如是数年,虽无生死骨肉之方,实有寻本溯源之学。九折臂而成医,至今尤信。而窃慨唐宋以来,无儒者为之振兴,视为下业,逡巡失传,至理已失,良法并亡,惄然伤怀,恐自今以往,不复有生人之术。不揣庸妄,用敷厥言,倘有所补所全者,或不仅一人一世已乎? 乾隆丁丑年七月洄溪徐大椿书于五山之半松书屋 卷上·元气存亡论   养生者之言曰:天下之人,皆可以无死。斯言妄也,何则?人生自免乳哺以后,始而孩,既而长,既而壮,日胜一日。何以四十以后,饮食奉养如昔,而日且就衰?或者曰:嗜欲戕之也。则绝嗜欲,可以无死乎?或者曰:劳动贼之也。则戒劳动,可以无死乎?或者曰:思虑扰之也。则屏思虑,可以无死乎?果能绝嗜欲,戒劳动,减思虑,免于疾病夭札则有之。其老而眊眊而死,犹然也。况乎四十以前,未尝无嗜欲、劳苦、思虑,然而日生日长。四十以后,虽无嗜欲、劳苦、思虑,然而日减日消,此其故何欤?盖人之生也,顾夏虫而却笑,以为是物之生死,何其促也,而不知我实犹是耳。当其受生之时,已有定分焉。所谓定分者,元气也。视之不见,求之不得,附于气血之内,宰乎气血之先。其成形之时,已有定数。譬如置薪于火,始然尚微,渐久则烈,薪力既尽,而火熄矣。其有久暂之殊者,则薪之坚脆异质也。故终身无病者,待元气之自尽而死,此所谓终其天年者也。至于疾病之人,若元气不伤,虽病甚不死,元气或伤虽病亦死,而其中又有辨焉。有先伤元气而病者,此不可冶者也;有因病而伤元气者,此不可不预防者也。亦有因误冶而伤及元气者,亦有元气虽伤未甚,尚可保全之者,其等不一。故诊病决死生者,不视病之轻重,而视元气之存亡,则百不失一矣。至所谓元气者,何所寄耶?五脏有五脏之真精,此元气之分体者也。而其根本所在,即《道经》所谓丹田,《难经》所谓命门,《内经》所谓七节之旁,中有小心,阴阳阖辟存乎此,呼吸出入系乎此。无火而能令百体皆温,无水而能令五脏皆润。此中一线未绝,则生气一线未亡,皆赖此也。若夫有疾病而保全之法何如?盖元气虽自有所在,然实与脏腑相连属者也。寒热攻补不得其道,则实其实而虚其虚,必有一脏大受其害。邪入于中,而精不能续,则元气无所附而伤矣。故人之一身,无处不宜谨护,而药不可轻试也。若夫预防之道,惟上工能虑在病前,不使其势已横而莫救,使元气克全,则自能托邪于外。若邪盛为害,则乘元气未动,与之背城而一决,勿使后事生悔,此神而明之之术也。若欲与造化争权,而令天下之人终不死,则无是理矣。 卷上·躯壳经络脏腑论   凡致病必有因,而受病之处则各有部位。今之医者曰:病必分经络而后治之。似矣,然亦知病固非经络之所能尽者乎?夫人有皮肉筋骨以成形,所谓躯壳也。而虚其中,则有脏腑以实之。其连续贯通者,则有经有络贯乎脏腑之内,运乎躯壳之中,为之道路,以传变周流者也。故邪之伤人,或在皮肉,或在筋骨,或在脏腑,或在经络。有相传者,有不相传者,有久而相传者,有久而终不传者。其大端则中于经络者易传;其初不在经络,或病甚而流于经络者亦易传。经络之病,深入脏腑,则以生克相传。惟皮肉筋骨之病,不归经络者,则不传,所谓躯壳之病也。故识病之人,当直指其病在何脏何腑,何筋何骨,何经何络,或传或不传,其传以何经始,以何经终。其言历历可验,则医之明者矣。今人不问何病,谬举一经以藉口,以见其颇识《内经》,实与《内经》全然不解也。至治之难易,则在经络者易治,在脏腑者难治,且多死。在皮肉筋骨者,难治,亦不易死,其大端如此。至于躯壳脏腑之属于某经络,以审其针灸用药之法,则《内经》明言之,深求自得也。 卷上·表里上下论   欲知病之难易,先知病之浅深。欲知病之浅深,先知病之部位。夫人身一也,实有表里上下之别焉。何谓表?皮肉筋骨是也;何谓里,脏腑精神是也。而经络则贯乎其间。表之病,易治而难死;里之病,难治而易死。此其大略也。而在表在里者,又各有难易,此不可执一而论也。若夫病本在表而传于里,病本在里而并及于表,是为内外兼病,尤不易治。身半已上之病,往往近于热;身半已下之病,往往近于寒,此其大略也。而在上在下,又各有寒热,此亦不可执一而论也。若夫病本在上而传于下,病本在下而传于上,是之谓上下兼病,亦不易治。所以然者,无病之处多,有病之处少,则精力犹可维持,使正气渐充,而邪气亦去。若夫一人之身,无处不病,则以何者为驱病之本,而复其元气乎?故善医者,知病势之盛而必传也。豫为之防,无使结聚,无使泛滥,无使并合,此上工治未病之说也。若其已至于传,则必先求其本,后求其标,相其缓急而施治之。此又桑榆之收也。以此决病之生死难易,思过半矣。 卷上·阴阳升降论   人身象天地。天之阳藏于地之中者,谓之元阳。元阳之外护者,谓之浮阳,浮阳则与时升降。若人之阳气,则藏于肾中,而四布于周身,惟元阳则固守于中而不离其位。故太极图中心白圈,即元阳也,始终不动,其分阴分阳,皆在白圈之外。故发汗之药,皆鼓动其浮阳,出于营卫之中,以泄其气耳。若元阳一动,则元气漓矣。是以发汗太甚,动其元阳,即有亡阳之患。病深之人发喘呃逆,即有阳越之虞,其危皆在烦刻,必用参附及重镇之药以坠安之。所以治元气虚弱之人,用升提发散之药,最防阳气散越,此第一关也。至于阴气则不患其升,而患其竭,竭则精液不布,干枯燥烈,廉泉玉英,毫无滋润,舌燥唇焦,皮肤粗槁。所谓天气不降,地气不升,孤阳无附,害不旋踵。《内经》云:“阴精所奉其人寿”故阴气有余则上溉,阳气有余则下固,其人无病,病亦易愈,反此则危。故医人者,慎毋发其阳而竭其阴也。 卷上·治病必分经络脏腑论   病之从内出者,必由于脏腑;病之从外入者,必由于经络。其病之情状,必有凿凿可征者。如怔忡惊悸为心之病,泄泻臌胀为肠胃之病,此易知者。又有同一寒热而六经各殊,同一疼痛而筋骨皮肉各别。又有脏腑有病而反现于肢节,肢节有病而反现于脏腑。若不究其病根所在,而漫然治之,则此之寒热,非彼之寒热,此之痛痒,非彼之痛痒,病之所在,全不关着,无病之处,反以药攻之。《内经》所谓:诛伐无过,则故病未已,新病复起。医者以其反增他病,又复治其所增之病,复不知病之所从来,杂药乱投,愈治而病愈深矣。故治病者,必先分经络脏腑之所在,而又知其七情六淫所受何因,然后择何经何脏对病之药,本于古圣何方之法,分毫不爽,而后治之,自然一剂而即见效矣。今之治病不效者,不咎己药之不当,而反咎病之不应药,此理终身不悟也。 卷上·治病不必分经络脏腑论   病之分经络脏腑,夫人知之。于是天下遂有因经络脏腑之说,而拘泥附会,又或误认穿凿,并有借此神其说以欺人者。盖治病之法多端,有必求经络脏腑者,有不必求经络脏腑者。盖人之气血无所不通,而药性之寒热温凉有毒无毒,其性亦一定不移,入于人身,其功能亦无所不到,岂有其药止入某经之理?即如参耆之类,无所不补;砒鸩之类,无所不毒,并不专于一处也。所以古人有现成通治之方,如紫金锭、至宝丹之类,所治之病甚多,皆有奇效。盖通气者无气不通,解毒者无毒不解,消痰者无痰不消,其中不过略有专宜耳。至张洁古辈,则每药注定云独入某经,皆属附会之谈,不足征也。曰:然则用药竟不必分经络脏腑耶?曰:此不然也。盖人之病,各有所现之处,而药之治病,必有专长之功。如柴胡治寒热往来,能愈少阳之病;桂枝治畏寒发热,能愈太阳之病;葛根治肢体大热,能愈阳明之病。盖其止寒热,已畏寒,除大热,此乃柴胡、桂枝、葛根专长之事。因其能治何经之病,后人即指为何经之药,孰知其功能实不仅入少阳、太阳、阳明也。显然者尚如此,余则更无影响矣。故以某药为能治某经之病则可,以某药为独治某经则不可;谓某经之病当用某药则可,谓某药不复入他经则不可。故不知经络而用药,其失也泛,必无捷效。执经络而用药,其失也泥,反能致害。总之,变化不一,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也。 卷上·肾藏精论   精藏于肾,人尽知之。至精何以生?何以藏?何以出?则人不知也。夫精即肾中之脂膏也,有长存者,有日生者。肾中有藏精之处,充满不缺,如井中之水,日夜充盈,此长存者也;其欲动交媾所出之精,及有病而滑脱之精,乃日生者也。其精旋去旋生,不去亦不生,犹井中之水,日日汲之,不见其亏,终年不汲,不见其溢。《易》云:井道不可不革。故受之以革,其理然也。曰:然则纵欲可无害乎?曰:是又不然。盖天下之理,总归自然,有肾气盛者,多欲无伤;肾气衰者,自当节养。《左传》云:女不可近乎?对曰:节之。若纵欲不节,如浅狭之井,汲之无度,则枯竭矣。曰:然则强壮之人而绝欲则何如?曰:此亦无咎无誉,惟肾气略坚实耳。但必浮火不动,阴阳相守则可耳。若浮火日动而强制之,则反有害。盖精因火动而离其位,则必有头眩、目赤、身痒、腰疼、遗泄、偏坠等症,甚者或发痈疽,此强制之害也。故精之为物,欲动则生,不动则不生,能自然不动则有益。强制则有害,过用则衰竭,任其自然而无所勉强,则保精之法也。老子云: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之道,乃长生之诀也。 卷上·一脏一腑先绝论   人之死,大约因元气存亡而决。故患病者,元气已伤即变危殆。盖元气脱,则五脏六腑皆无气矣。竟有元气深固,其根不摇,而内中有一脏一腑先绝者。如心绝则昏昧不知世事,肝绝则喜怒无节,肾绝则阳道痿缩,脾绝则食入不化,肺绝则气促声哑。六腑之绝,而失其所司亦然,其绝之象,亦必有显然可见之处。大约其气尚存,而神志精华不用事耳,必明医乃能决之。又诸脏腑之中,惟肺绝则死期尤促。盖肺为脏腑之华盖,脏腑赖其气以养,故此脏绝则脏腑皆无禀受矣,其余则视其绝之甚与不甚。又观其别脏之盛衰何如,更观其后天之饮食何如,以此定其吉凶,则修短之期可决矣。然大段亦无过一年者,此皆得之目睹,非臆说也。 卷上·君火相火论   近世之论心火谓之君火,肾火谓之相火,此说未安。盖心属火而位居于上,又纯阳而为一身之主,名曰君火,无异议也。若肾中之火,则与心相远,乃水中之火也,与心火不类,名为相火,似属非宜。盖阴阳互藏其宅,心固有火,而肾中亦有火。心火为火中之火,肾火为水中之火。肾火守于下,心火守于上,而三焦为火之道路,能引二火相交。心火动则肾中之浮火亦随之,肾火动而心中之浮火亦随之;亦有心火动而肾火不动,其患独在心,亦有肾火动而心火不动,其害独在肾。故治火之法,必先审其何火,而后用药有定品。治心火以苦寒,治肾火以咸寒。若二脏之阴不足以配火,则又宜取二脏之阴药补之。若肾火飞越,又有回阳之法,反宜用温热,与治心火回然不同。故五脏皆有火,而心肾二脏为易动,故治法宜详究也。若夫相火之说,则心胞之火能令人怔忡,面赤烦躁眩晕,此则在君火之旁,名为相火,似为确切,试以《内经》参之,自有真见也。 卷上·诊脉决死生论   生死于人大矣!而能于两手方寸之地微末之动,即能决其生死,何其近于诬也。然古人往往百不失一者何哉?其大要则以胃气为本。盖人之所以生,本乎饮食。灵枢云:谷入于胃,乃传之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寸口属肺经,为百脉之所会。故其来也,有生气以行乎其间,融和调畅,得中土之精英。此为有胃气得者生,失者死,其大较也。其次则推天运之顺逆,人气与天气相应。如春气属木,脉宜弦;夏气属火,脉宜洪之类,反是则与天气不应。又其次则审脏气之生克。如脾病畏弦,木克土也;肺病畏洪,火克金也,反是则与脏气无害。又其次则辨病脉之从违,病之与脉,各有宜与不宜。如脱血之后,脉宜静细,而反洪大,则气亦外脱矣;热寒之症,脉宜洪数,而反细弱,则真元将陷矣。至于真脏之脉,乃因胃气已绝,不营五脏。所以何脏有病,则何脏之脉独现,凡此皆《内经》、《难经》等书言之,明白详尽。学者苟潜心观玩,洞然易晓,此其可决者也。至云诊脉即可以知何病,又云:人之死生,无不能先知,则又非也。盖脉之变迁无定,或有卒中之邪,未即通于经络,而脉一时未变者;或病轻而不能现于脉者;或有沉痼之疾,久而与气血相并,一时难辨其轻重者;或有依经传变,流动无常,不可执一时之脉,而定其是非者。况病之名有万,而脉之象不过数十种,且一病而数十种之脉无不可见,何能诊脉而即知其何病?此皆推测偶中,以此欺人也。若夫真脏之脉,临死而终不现者,则何以决之?是必以望闻问三者,合而参观之,亦百不失一矣。故以脉为可凭,而脉亦有时不足凭;以脉为不可凭,而又凿凿乎其可凭。总在医者熟通经学,更深思自得,则无所不验矣。若世俗无稽之说,皆不足听也。 卷上·症脉轻重论   人之患病,不外七情六淫,其轻重死生之别,医者何由知之?皆必问其症,切其脉而后知之。然症脉各有不同,有现症极明而脉中不见者,有脉中甚明而症中不见者。其中有宜从症者,有宜从脉者,必有一定之故。审之既真,则病情不能逃,否则不为症所误,必为脉所误矣。故宜从症者,虽脉极顺而症危,亦断其必死;宜从脉者,虽症极险而脉和,亦决其必生。如脱血之人,形如死状,危在顷刻,而六脉有根则不死,此宜从脉不从症也。如痰厥之人,六脉或促或绝,痰降则愈,此宜从症不从脉也。阴虚咳嗽,饮食起居如常,而六脉细数,久则必死,此宜从脉不宜从症也。噎膈反胃,脉如常人,久则胃绝而脉骤变,百无一生,此又宜从症不从脉也。如此之类甚多,不可枚举。总之,脉与症分观之,则吉凶两不可凭;合观之,则某症忌某脉,某脉忌某症,其吉凶乃可定矣。又如肺病忌脉数,肺属金,数为火,火刑金也,余可类推,皆不外五行生克之理。今人不按其症,而徒讲乎脉,则讲之愈密,失之愈远。若脉之全体,则《内经》诸书详言之矣。 卷上·脉症与病相反论   症者,病之发现者也。病热则症热,病寒则症寒,此一定之理。然症竟有与病相反者,最易误治,此不可不知者也。如冒寒之病,反身热而恶热;伤暑之病,反身寒而恶寒;本伤食也,而易饥能食;本伤饮也,而反大渴口干。此等之病,尤当细考,一或有误,而从症用药,即死生判矣。此其中盖有故焉,或一时病势未定。如伤寒本当发热,其时尚未发热,将来必至于发热,此先后之不同也;或内外异情,如外虽寒而内仍热是也;或有名无实,如欲食好饮,及至少进即止,饮食之后又不易化是也;或有别症相杂,误认此症为彼症是也;或此人旧有他病,新病方发,旧病亦现是也。至于脉之相反,亦各不同。或其人本体之脉与常人不同;或轻病未现于脉;或痰气阻塞,营气不利,脉象乖其所之;或一时为邪所闭,脉似危险,气通即复;或其人本有他症,仍其旧症之脉。凡此之类,非一端所能尽,总宜潜心体认,审其真实,然后不为脉症所惑。否则徒执一之见,用药愈真,而愈误矣。然苟非辨症极精,脉理素明,鲜有不惑者也。 卷上·中风论        今之患中风偏痹等病者,百无一愈,十死其九,非其症俱不治,皆医者误之也。凡古圣定病之名,必指其实。名曰中风,则其病属风可知。既为风病,则主病之方必以治风为本。故仲景侯氏黑散、风引汤、防己地黄汤,及唐人大小续命等方,皆多用风药,而因症增减。盖以风入经络,则内风与外风相煽,以致痰火一时壅塞,惟宜先驱其风,继清痰火,而后调其气血,则经脉可以渐通。今人一见中风等症,即用人参、熟地、附子、肉桂等纯补温热之品,将风火痰气尽行补住,轻者变重,重者即死。或有元气未伤,而感邪浅者,亦必迁延时日,以成偏枯永废之人,此非医者误之耶?或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补正即所以驱邪,此大缪也。惟其正虚而邪凑,尤当急驱其邪以卫其正,若更补其邪气,则正气益不能支矣。即使正气全虚,不能托邪于外,亦宜于驱风药中,少加扶正之品,以助驱邪之力,从未有纯用温补者。譬之盗贼入室,定当先驱盗贼,而后固其墙桓,未有盗贼未去,而先固其墙桓者。或云补药托邪,犹之增家人以御盗也,是又不然。盖服纯补之药,断无专补正不补邪之理,非若家人之专于御盗贼也,是不但不驱盗,并助盗矣。况治病之法,凡久病属虚,骤病属实。所谓虚者,谓正虚也;所谓实者,谓邪实也。中风乃急暴之症,其为实邪无疑。天下未有行动如常,忽然大虚而昏仆者,岂可不以实邪治之哉?其中或有属阴虚阳虚,感热感寒之别,则于治风方中,随所现之症加减之。汉唐诸法具在,可取而观也。故凡中风之类,苟无中脏之绝症,未有不可治者。余友人患此症者,遵余法治病,一二十年而今尚无恙者甚多,惟服热补者,无一存者矣。 卷上·臌膈论...
倪海厦伤寒论讲座视频教程全集,倪海厦伤寒论教学视频百度云下载
医经国学讲座

倪海厦伤寒论讲座视频教程全集,倪海厦伤寒论教学视频百度云下载

国学杏林典籍学堂—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倪海厦伤寒论讲座视频教程全集,倪海厦伤寒论教学视频百度云下载     1:深入解析伤寒论 伤寒论是倪海厦先生的专长,他对这部古籍的理解深邃,通过他的讲座,我们能够更深入的理解伤寒论的原理与方法,实现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的结合。 2:倪海厦讲座的特点 倪海厦的讲座总是精彩纷呈,富有教学性和启发性。他讲解伤寒论时,总是用最简单的语言,将复杂的中医理论讲解得通俗易懂,让人受益匪浅。 3:学习倪海厦伤寒论讲座视频教程全集的意义 学习倪海厦伤寒论讲座视频教程全集,不仅可以深入学习和理解伤寒论,更可以拓宽自身的中医知识面,并且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态度,实现对健康的科学管理。 在倪海厦的伤寒论讲座视频教程全集中,我们可以了解倪海厦的学识和学术精神,零距离感受伤寒论的独特魅力,有助于我们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运用中医理论,提升自我保健能力,从而过上更加健康的生活。  
李时珍《濒湖脉学》全文下载,《濒湖脉学》二十七脉歌诀
医经

李时珍《濒湖脉学》全文下载,《濒湖脉学》二十七脉歌诀

国学杏林典籍学堂—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国学经典书籍推荐书目大全集下载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全文,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txt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手机下载用户选择浏览器打开–登录账号或直接购买—下载电子书既可阅读) 李时珍《濒湖脉学》全文下载,《濒湖脉学》二十七脉歌诀 濒湖脉学   「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脉学考证」,以上三书是明代李时珍所撰,都是有关「脉学」的论著,所以合订在一起,以便阅读。 「濒湖脉学」是作者研究「脉学」的心得。他根据各家论脉的精华,列举了二十多种脉象。先以简明的字句,再以适当的比喻来叙述各种不同的脉象,以帮助读者理解。其中同类异脉的鉴别点和各种象的相应病证,都编成歌腑,以帮助读者诵记。最后所附删补宋、崔嘉彦所著的「四言举要」,也是以易诵、易记的词法,全面地叙述有关「脉学」的各种问题,所以本书是初学「脉学」的良好读物。  「奇经八脉考」是研究「奇经八脉」的专论。「十二经脉」是中医论述生理,病理机制的一种学说,而「奇经八脉」是「十二经脉」以外的旁支,也就是中医「脉经」学说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书不但详叙「奇经八脉」的循行路线,还结合所主病证,提出相应的治疗。同时也是凭脉诊断疾病的一种依据,所以对学习和研究「脉学」也有参考的必要。 「脉诀考证」的主题,是以考证和评论当时流行的脉学书「王叔和脉诀」为对象,其内容是集录明以前各家对该书的不同意见,结合作者自己的见解,作为一种学术上的讨论,由于这里面接触到好些脉学上的实际问题,如「七表八里」、「男女脉位」等,所以对研究脉学来说,是能起到论证和解决部分存疑问题的作用。 重刻脉学奇经八脉序   余奉中丞夏公教,既刻本草纲目矣。临川令袁君与李君时珍,乡人也。复取其脉学与奇经八脉考,示余曰:“李君平生学力,尽在此,幸并刻之为全书。”余念古良医治疾,未有不先诊脉者。自轩歧已然,辩人鬼,别男女,特其粗尔。微茫呼吸之间,而生死轻重系焉。如济北才人颜色不变,而在死法中,其脉病也。故曰:“无数者同之,有数者异之。”苟不明乎脉之法,则所同者多矣。 脉学者,专辩脉诀之误也。今之医者,无不诵脉诀。而李君谓非叔和著,特条列而正之,然非李君之言也。宋陈无择尝斥为高阳生作矣,亦非无择之言也,朱晦翁尝讥其鄙浅伪书矣。脉诀行而脉经隐,脉诀之误既明,脉经其可复兴乎?奇经八脉者,其名出于《难经》,而其论原于《素问》,以非十二经之正,故谓之奇经也。 昔湻于意拜受公乘阳庆脉书奇欬术,即此世之医者,且不能举其数,况通其义乎。叔和曰:“瓦雨降下,沟渠溢满,圣人不能图也;脉络流溢,诸经不能复拘也。”然则八脉可以不讲乎?八脉明,而脉理尽矣。脉理尽,而病无不察,可以穷吾治之之方矣。语云:“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通乎脉学,又通乎八脉之学,道其患少也乎哉?因并刻附于本草之后。 癸卯秋七月上浣长州张鼎思书 题奇经八脉考   奇经八脉,闻之旧矣,而不解其奥。今读濒湖李君八脉考,原委精详,经络贯彻,顿觉蒙开塞决,胸次豁然,诚仙医二家入室指南也。然匪易牙亦未易味之,李君搏极群书,参讨古今,九流百氏,咸有撰述,此特其一脔尔。因僭述其槩而题之。隆庆壬申中秋日,道南吴哲拜题。 奇经八脉考引   奇经八脉考者,李君濒湖所撰辑以活人者也。经有正有奇,独考奇者。奇经,人所略,故致详焉。并病原治法靡不条具,若指诸掌,岂惟医学有赖,玄修之士,亦因以见身中造化真机矣。用心之勤如此,何其仁哉! 濒湖世儒,兼以医鸣,一门父子兄弟,富有著述,此特见一斑耳。问不佞,尝推其直,谅多闻之益,因僭识简端,以告后之君子。 明万历丁丑小暑日,同里日岩顾问顿首书。   《黄帝素问》王启玄注,《灵枢经》、《太苍公生死秘要》、《皇甫谧甲乙经》 《玄珠密语》、《扁鹊脉经》。 诸家注解《难经》吕广,杨玄操,庞安时,陈瑞孙,虞庶,丁德用,宋延臣,谢晋翁,王宗正,张元素,滑伯仁,熊宗立,纪天锡,周与权,张世贤。 《华陀脉经》、《仲景金匮方》、《仲景伤寒论》成无己注。《王叔和脉经》《诸氏遗书》澄,《千金方论》孙真人。《徐氏脉经》文伯,《巢氏遗书》元方,《外台秘要》王焘。《吴广脉赋》、《玉函经》杜光庭,《太平圣惠方》。  诸家注解《高阳生脉诀》通真子,张洁古,沈氏,李希范,张世贤,池氏,匆吮子。《脉经手诀》张及。《南阳活人书》脉说,《脉要新括》通真子,《诊脉须知》刘元宾,《陈言三因方》《崔紫虚脉诀》《方脉举要》刘三点,《王贶指迷方》《李希范脉髓》、《脉理玄秘》、《圣济总录》、《蔡西山脉经》、《医学发明》李东垣,《杨仁斋医脉真经》、《萧世基脉粹》、《碎金脉诀》、《张扩太素脉诀》、《魏伯祖脉说》、《张杲医说》、《杨文德太素脉诀》、《王适斋脉诀》、《王世相医开》、《詹炎举太素脉诀》、《脉诀刊误》戴同父,《决脉精要》黎氏寿,《彭用光太素脉》《脉诀图说》朱丹溪,《诊家枢要》滑寿,《医经小学》刘纯,《医学权舆》傅滋,《儒医精要》赵继宗,《储华谷却疑说》、《朱子文集》、《吴草庐集》、《祁贯传道集》 濒湖脉学·序   李时珍曰:宋有俗子,杜撰脉诀,鄙陋讹谬,医学习诵,以为权舆,逮臻颁白,脉理竟昧。戴同父常刊其误,先考月池翁著《四诊发明》八卷,皆精诣奥室,浅学未能窥造珍,因撮粹撷华僭撰此书,以便习读,为脉指南。世之医病两家,咸以脉为首务。不知脉乃四诊之末,谓之巧者尔。上士欲会其全,非备四诊不可。  明嘉靖甲子上元日,谨书于濒湖薖所。 濒湖脉学·浮   浮 阳 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脉经》。如微风吹鸟背上毛,厌厌聂聂。轻泛貌。如循榆夹《素问》。如水漂木。崔氏,如捻葱叶。黎氏。  浮脉法天。有轻清在上之象。在卦为乾。在时为秋。在人为肺。又谓之毛。太过则中坚旁虚。如循鸡羽。病在外也。不及则气来毛微,病在中也。 《脉诀》言:“寻之如太过,乃浮兼洪紧之象,非浮脉也。” 【体状诗】  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夹似毛轻,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相类诗】 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 浮脉轻平似捻葱,虚来迟大豁然空,浮而柔细方为濡,散似杨花无定踪。  浮而有力为洪,浮而迟大为虚,虚甚为散。浮而无力为芤,浮而柔细为濡。  【主病诗】 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  浮脉主表,有力表实,无力表虚,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湿,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热,浮散劳极。 濒湖脉学·沉   沉 阴 沉脉:重手按至筋骨乃得。《脉经》。如绵里砂内刚外柔。杨氏。如石投水。必极其底。 沉脉法地。有渊泉在下之象。在卦为坎,在时为冬。在人为肾。又谓之石。亦曰营。太过则如弹石。按之益坚。病在外也。不及则气来虚微去微。去如数者。病在中也。 《脉诀》言:“缓度三关,状如烂绵者,非也。”沉有缓数及各部之沉,烂绵乃弱脉,非沉也。  【体状诗】 水行润下脉来沉,筋骨之间耍滑匀,女子寸兮男子尺,四时如此号为平。 【相类诗】 沉帮筋骨自调匀,伏则推筋着骨寻,沉细如绵真弱脉,弦长实大是牢形。  沉行筋间,伏行骨上,牢大有力,弱细无力。 【主病诗】 沉潜水畜阴经病,数热迟寒滑有痰,无力而沉虚与气,沉而有力积并寒。...
《三指禅》在线阅读全文下载txt,《三指禅》脉诀原文完整版下载
医经

《三指禅》在线阅读全文下载txt,《三指禅》脉诀原文完整版下载

国学中医网—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国学经典书籍推荐书目大全集下载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全文,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txt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手机下载用户选择浏览器打开–登录账号或直接购买—下载电子书既可阅读) 《三指禅》在线阅读全文下载txt,《三指禅》脉诀原文完整版下载 三指禅 清 周学霆 凡例八则 一叔和《脉经》兵燹之余,无复睹其全本,五代迄今,千有余年,脉诀迭出,尽失《灵》、《素》、《难经》原文。是编取缓字为平脉,以定病脉,根柢《内经》以平人定病脉之谛。其余阴阳对待,恰好安置二十七脉。一奇一偶,配合天成。 一《灵》、《素》、《难经》词旨深邃,非后学所能蠡测管窥,是编一字一句,悉宗经文。编中相为表里,六部脉位,三焦包络,极力将经文阐发明晰,以辨宋明改撺之非。 一生人性发为情,情莫着于欣戚,而修仙修佛之基,以身为本,即皆寓于膻中、丹田中,从未有疏明其义,如数掌上罗纹者。是编畅发《内经》未发之旨,透写世人难写之情,而金液还丹之说,可知其非是外来。 一论症首列男女异尺,剖别阴阳之蕴,即《周易》上卷首乾坤,下卷首咸恒之义。 一论症自痨至咳嗽篇,溯源先天主宰,以通元之妙手,写济世之婆心。语语自圣经出,却语语从心坎中出,医见之为医,元见之为元。 一论症自泄至哮喘篇,发挥后天功用,饮食劳役,病有四百四种,立论难于悉备,而大端却已 括无遗。 一论症自春温至温疫篇,所有外感诸症,率根据于四序乘除,五行衰旺之理,经经纬史,抉汉分章。是儒家吐属,是医家经论,是草元家用,令人把玩不尽。 一论症自室女以后,凡杂症亦略见一斑,可引伸而触类,无得以挂漏议之。其所着之方,皆道人四十余年之经验,因统名之曰“经验方”。 以上八则,实道人得手应心,有功世道之作,特为表出,用公诸同志云。 卷一 总论 医理无穷,脉学难晓,会心人一旦豁然,全凭禅悟。余未及冠,因病弃儒,留心医学,研究诸书,并无一字之师,独于脉,稍得异人指示,提一缓字,而融会之,全身脉症,于瞬息间,尽归三指之下。距今四十余年,所过通都大邑,探取病情,无一不验。今不敢以自私,立为主脑,对以阴阳,注释多本古人体裁,实非臆造,就正同学,幸其教我。 卷一 脉学源流 轩辕使伶伦截 谷之竹,作黄钟律管,以候天地之节气;使岐伯取气口,作脉以候人之动气。黄钟之数九分,气口之数亦九分,律管具而寸之数始形。故脉之动也,阳浮九分,阴得一寸,合于黄钟。黄钟者,气之先兆,能测天地之节候;气口者,脉之要会,能知人命之死生。本律管以定脉,轩岐之微蕴,诚有未易窥测者。越人着《难经》,推明十变;叔和撰《脉经》,演成十卷,而脉始得灿明于世。迄五代高阳生《脉诀》出,士大夫多议之,由是才人杰士,咸驰骤于笔墨之间,各据其理,各抒其见,而真诀几几乎晦矣。齐 澄论脉,女子阴逆,自上生下,左寸为受命之根,心肺脉诊于两尺,倒装五脏,谬妄已极。赵维宗论脉,心肺在上,为浮为阳。肝肾在下,为沉为阴。脾居中州,半浮半沉,半阴半阳。意义肤浅,更属无稽。吴草庐宗《内经》取之于气口,未尽《内经》之奥。朱考享推《内经》,求之于遍身,未达《内经》之专。若二李者(濒湖、士材)将前人所流传之脉,依样画葫芦,演成诗句,字字晓畅。叔和而后,幸有传人,究未得平脉诀,医无权度,殊失《内经》以平人定脉之旨。是编揆之前哲,虽则别开生面,实亦不过发明《内经》及《难经》、《脉经》之义云尔。 卷一 定脉部位 晦庵朱子跋郭长阳医书云:“予尝谓古人之于脉,其察之固非一道矣。然今世通行,惟寸、关、尺之法为最要,且其说具于《难经》之首篇,则亦非凭空结撰也。故郭公此书,备载其悟,而并取丁德用密排三指之法以释之。夫《难经》蔓乎尚已,至于丁德用之法则,余窃意诊者之指有肥瘠,病者之臂有长短,以是相求,或未为定论也。盖尝考经之所以分尺寸者,皆自关而前却是。则所谓关者,必有一定之处,亦若鱼际,尺泽之可以外见而先识也。然考诸书,皆无的论,惟《千金方》内,以为寸口之处,其骨自高,而关尺由是而却取焉。则其言之先后,位之进退,若与经文相合。独俗间所传《脉诀》,五七韵语,其词浅陋,非叔和本书明甚,乃能直指高骨为关,而分其前后,以为尺寸阴阳之位,似得《难经》本旨。余非精于道者,不能有以正也,姑附于此,以俟明者而折衷焉。”按《内经》十八卷,即三坟古书,既未经孔子删定,复未经朱子集注,医喙争鸣,互相排诋,分门别户,莫知适从。独指高骨为关,以定尺寸,得朱子之跋,而脉之部位始得其准。 卷一 尺寸解 高骨为关,从关至鱼际得一寸(脉浮九分),而寸以名;从关至尺泽得一尺(脉见一寸),而尺以名。 以关为间隔,而尺寸不得混为一家。合寸、关、尺为三部,其解最为直捷,不得曲为分晰。 卷一 六部脉解 六部之脉,候之寸、关、尺,出于《脉要精微篇》。左寸以候心,左关以候肝,左尺以候肾;右寸以候肺,右关以候脾,右尺以候命门,以明六部各有所属。究之候脉,分而不分,不分而分,则得诀矣。《脉经》曰:“春弦夏洪秋似毛,冬石根据经分节气。婀婀缓若春杨柳,此是脾家居四季。”假如春脉弦,岂有肝脉弦而余脉不弦之理乎?弦则俱弦,不过言春乃肝气主事,非谓独候之左关。但得浮洪,即属心火,不必定拘左寸;但得短涩,即属肺金,不必定拘右寸;但得沉细,即属肾水,不必定拘左尺;但得和缓,即属脾土,不必定拘右关。五脏之脉分,五脏之部不分也。是以伤寒之脉,仲景一书曰浮、曰紧、曰长、曰弦、曰沉、曰微、曰伏、曰代,但统分脉之浮、紧、长、弦、沉、微、伏、代,并未专指何经。内伤之脉,叔和一书,失血宜沉细,不宜浮紧;水症宜浮大,不宜沉伏;上气宜浮滑,不宜沉数;腹痛宜沉伏,不宜浮洪;消渴宜数大,不宜虚细;咳嗽宜浮缓,不宜细数。但分脉之宜与不宜,亦不必辨其何脏,此其明白可证者也。要须知先天一点真阳之火,潜于水中,寄居两尺,在右火用事,水为之涵。火生土,是为脾土,居右关;土生金,是为肺金,居右寸。在左水用事,火为之温。水生木,是为肝木,居左关;木生火,是为心火,居左寸。自无而生有,由下而生上,各有其位而不可易者。《难经》曰:“取寸口以诀五脏六腑之死生吉凶。”寸口者,手太阴之动脉。《内经》曰:“心脉满大,痫螈筋挛;肝脉小急,痫螈筋挛;肾脉小急,肝脉小急,心脉小急,不鼓皆为瘕;肾肝并沉为石水,并浮为风水。”此又于部分之间,而别有会心者。分而不分,不分而分,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卷一 左心膻中肝胆肾小肠、右肺胸中脾胃命大肠·辨 天下之理,有不必辨者,有必欲辨者。不必辨而辨,则其理晦;必欲辨而不辨,则其理亦晦。心与小肠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形质既已相配,气脉自然相通。而以为大小肠之在下,不得候之于上,相为表里,则可;同居其部,则不可。易为左心膻中肝胆肾小肠,右肺胸中脾胃命大肠。亦思气类相感,有不见其端倪者。琥珀拾芥,悬空亦起;磁石吸铁,隔碍潜通。而何论大小肠之在下,心肺之在上也乎?且胸中膻中,间不能寸,小肠丙火,何得与肾水同居,大肠庚金,何得与命门同宿乎?此则不必为之穿凿而辨者也。而有不得不辨者,左肾以藏水,右肾以藏火,既已力辨其非,何以两肾俱藏水,列诸左右,独候之左尺,有是理乎?不知两肾皆藏水,即皆藏火,不过左以水为主,右以火为主耳。吾为之正其名曰:左心小肠肝胆肾膀胱,右肺大肠脾胃肾命门。 卷一 定至数 持脉之初,先看至数。欲知至数,先平己之呼吸,以己之呼吸,定人之呼吸,未尝不同。盖人之五脏不可见,所可见者,脉而已。呼出于心肺,心一至,肺一至;吸入于肝肾,肝一至,肾一至。一呼一吸,脉来四至,名一息。脾脉不见者,以土旺于四季也。是为平脉。惟是邪扰于中,斯脉不得其正耳。亦有平人脉来五至而无病者。 卷一 二十七脉名目...